|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說:“學了以后要不斷地復習、實習,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和我一起商討學問),不也快樂嗎?雖然人家對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的弟子)有子說:“……一個有道德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最基礎的工作?;A樹立了,道就會產生。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巧言令色,鮮矣仁?!?nbsp; 《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著一副偽善的樣子,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span>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的弟子)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否復習了呢?”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span> 《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家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愛自己的兄長。寡言少語,說話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span>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貢說:“我老師他老人家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遜來取得人們信賴的?!?/span> “禮之用,和為貴?!?/span> 《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的弟子)有子說:“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為可貴?!?/span>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span> 《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君子,吃飯時不要求飽足,居住時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謹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nbsp;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span> 《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要愁別人不理解自己,愁的應該是自己不了解別人?!?/span>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來治理國政,你就會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在一定的位置上,許多星辰都來拱衛(wèi)著你。”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span>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用政法來教育人民,用刑罰來對待人民,人民只能暫時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引導他們,使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知道怎樣是正確的行為?!?/span>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span>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不斷地溫習舊知識,在這個基礎上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這樣,就可以當老師?!?/span>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span>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時)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能夠算是一個君子了)?!?/span> “君子周而不比,小從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君子講的是團結協調,而不是勾勾搭搭。而那種沒有道德的小人,卻是勾勾搭搭,不講團結,不顧大局?!?/span>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span>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只是讀書,不去思考,也不能實用,那學習起來就會迷惘。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去讀書充實自己,你就思不下去,疑而不定?!?/span> “……知之為之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對弟子仲由)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nbsp; 《論語·為政》 【譯文】 (魯國當政的季康子向孔子問起執(zhí)政如何讓人民服從時)孔子說:“你對待人民的事情嚴肅認真,他們對待你也會恭敬起來。你孝順父母,慈愛幼小,他們也就會對你盡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們也就會互相勸勉了。”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nbsp;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就不知對他怎么辦了(對這個人就不可交往)?!?/span> “見義不為,無勇也?!?nbsp;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遇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出面,就是懦弱?!?nbsp;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nbsp;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富裕與貴顯,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一個君子不會接受的。貧窮和下賤,是人人所厭惡的;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拋棄它,一個君子也不會干的。” “放于利而行,多怨?!?nbsp;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一切均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去處理問題,就會招來很多人的怨恨?!?/span>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span>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的弟子)曾子說:“我老師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罷了?!?/span>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span>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人主要講的是大義,一個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講的是利?!?/span>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span>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看見賢人,應該想想怎樣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應該自己反省反?。ㄓ袥]有他那樣的毛?。?。”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span>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對父母的年齡不能不時時記在心里,一方面因為他們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因為他們壽高而有所恐懼?!?/span>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nbsp;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君子,言語要謹慎,工作要勤勞敏捷?!?/span> “德不孤,必有鄰?!?nbsp;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太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作伴?!?/span> “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span> 《論語·公冶長》 【譯文】 (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錯誤)孔子說:“以前我聽到別人說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別人說的話,不但要聽,還要考察他的行為,才能相信?!?/span>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貢向孔子問孔文子為什么稱“文”時)孔子說:“(孔文子)聰慧靈敏,愛好學習,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年齡輕的虛心求教……”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 【譯文】 孔子(在向弟子顏回、子路說起自己的志向時)說:“(我要使)老人活得安逸,朋友們信我,年輕人懷念我?!?/span>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 【譯文】 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貢關于仁的問題時)說:“所謂仁,是說自己站得住,也讓別人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讓別人事事行得通?!?/span>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的)默默地記在心里,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厭倦……”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span>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培養(yǎng)目標在于道,根據在于德,處理人際關系依靠仁,還要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span>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教導弟子時)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急于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的時候,不要急于去啟發(fā)他。如果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span>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采)?!?/span>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nbsp;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取法的人。我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而改正自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span> 《論語·泰伯》 【譯文】 (孔子的弟子)曾子說:“一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肩負重任,路程遙遠?!?/span>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沒有這四種毛?。翰粦{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zhí)己見,不唯我獨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span> 《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span> 《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說:“嚴肅而又符合原則的話,能夠不接受嗎?改正錯誤才是可貴的?!?/span>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span> 《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喪失元帥,(但是)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強迫放棄自己的主張。”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經常樂觀,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唯酒無量,不及亂。” 《論語·鄉(xiāng)黨》 【譯文】 (許多事情都有個標準、尺度)只有喝酒沒有標準,沒有限度。(一個人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達到亂(醉)的程度。 “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 【譯文】 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貢的問題時)說:“(做事情)過了頭和達不到都不好?!?/spa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譯文】 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問仁時)說:“自己所不愿干的事(或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加給別人?!?nbsp;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論語·顏淵》 【譯文】 孔子(在回答弟子司馬牛問什么是君子時)說:“捫心自問,沒有什么覺得慚愧的,又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span> 《論語·顏淵》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與孔子另一弟子司馬牛談話時)說:“四海之內的人,都是兄弟啊!”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span> 《論語·顏淵》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貢問食、兵、信三項哪項重要時,孔子)回答說:“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于當政者失去信心,這個國家便站不起來了?!?/span>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nbsp; 《論語·顏淵》 【譯文】 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張問政時)說:“在位的時候不要疲倦怠惰,執(zhí)行政令時要保持忠心。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span> 《論語·顏淵》 【譯文】 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則與此相反?!?/span>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顏淵》 【譯文】 (魯國當權的季康子向孔子問政時)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nbsp; 《論語·顏淵》 【譯文】 (孔子的弟子)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自己提高仁德?!?/span>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nbsp;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問政時)說:“(一個當政者,應該)給下面的工作人員帶頭,不計較人家的小錯誤,提拔優(yōu)秀人才?!?/span>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在與弟子子路議論衛(wèi)國政事時)說:“名義地位不當,說話就不順理;說話不順理成章,事情就辦不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span>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說:“一個當政者自身行為正當,即使不發(fā)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為不正當,縱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你?!?/span>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縣當地方官后,向老師請教為政之道時)孔子說:“不要貪圖快,不要貪小利。(有時候,你不踏實工作)只圖快捷,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辦不成大事。”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可以稱之為“士”時,孔子)回答說:“言語一定信實,行為一定堅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span>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說:“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處,卻不肯隨聲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卻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span>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span>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卻不驕傲凌人;小人驕傲凌人,卻不安詳舒泰。”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憲問》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路問什么是完美無缺的人時,孔子)回答:“……看見利益首先想想該不該得,遇到危險便肯付出生命,經過長久窮困的日子都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說是個完美無缺的人?!?/span>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nbsp; 《論語·憲問》 【譯文】 孔子說:“一個君子以那種說得多、做得少的事為恥。”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論語·憲問》 【譯文】 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路問怎樣才算是君子時)說:“(提高自己的素質)修養(yǎng)自己,來嚴肅地對待工作……修養(yǎng)自己,使上層人得到安樂……修養(yǎng)自己,使下層百姓得到安樂……”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nbsp;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一個有志向愿干一番事業(yè)、素質高的人,不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卻只有勇于犧牲自己來保全仁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nbsp;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貢向孔子問仁時)孔子說:“一個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精良?!?/span>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span>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span>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避免別人對你的怨恨了。”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span>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當政的君子不因為人家說上幾句好話便提拔他,也不因為他不是好人而鄙棄他的好話?!?/span>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span>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足以敗壞道德。小事情不會忍耐,便會壞了大事情。”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span>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考察一個人時)許多人都厭惡他,一定要認真地考察;許多人都喜愛他,也一定要認真地考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nbsp;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人能夠把道(規(guī)律)光大,而不是道來支配人、左右人?!?nbsp; “有教無類?!?nbsp;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我對)人人都進行教育,沒有(貧富、貴賤、地域、年齡等)區(qū)別?!?/span>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nbsp; 《論語·季氏》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考慮:看的時候要考慮看得明白,聽的時候要考慮聽得清楚,臉上的顏色要考慮溫和,自己的容貌態(tài)度要考慮端莊恭敬,說出的語言要考慮忠誠老實,對待工作要考慮嚴肅認真,遇到疑問時要考慮如何向別人請教,將要發(fā)怒時要考慮發(fā)怒后有什么后患,見到可以得到的名利要考慮自己是否應該得到?!?/span>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從,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nbsp; 《論語·陽貨》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張向孔子問仁時,孔子)說:“莊重、寬厚、信實、勤敏、慈惠。莊重恭敬就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喚人?!?/span>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span> 《論語·陽貨》 【譯文】 孔子說:“聽到道路上的傳言就四處散播,這是對道德的背棄。”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論語·微子》 【譯文】 孔子說:“(遇到困難或不順利的事時)不動搖自己的意志,不辱沒自己的身份,恐怕是伯夷、叔齊那樣的人吧?”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nbsp; 《論語·子張》 【譯文】 (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物能懇切地向別人發(fā)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里面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