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傳統(tǒng)文化應(yīng)該是儒墨道三家合一 而不是儒釋道呢 就要從它們核心的道德思想說起 儒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兩句都出自《論語》 看出儒家之仁為慈愛、同情的意思 與佛陀的慈悲大概一樣 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愛 也就是說,仁愛者必先擁有才能給予 普渡者必先開悟才能渡人 仁愛者與仁愛對象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這種愛實際是強者的愛 它不是普通人的愛 另外孔子以孝悌為仁之本 說明孔子之仁愛是先血緣后外人的道德倫理 是為愛有等差的愛 墨 '兼相愛,交相利' “利者,無害也” 墨家的兼愛類似于西方的博愛 即人與人之間不分親疏,相互兼愛;勿攻伐,應(yīng)無害于他人 它是一種平等主體之間的愛 是愛無等差的愛 怎么做到無害,相利呢 在西方,演繹地比較清晰 規(guī)定了每個人的生命權(quán)、自由權(quán)等等不可侵犯 它們非常具體 我們墨家 強調(diào)的是互愛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損 底線就是無害 我們現(xiàn)代很多人說社會沒有道德底線 實際上與過去對墨家“兼愛”思想的忽略有關(guān) 與獨尊儒家文化的偏激有關(guān) 道 “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生而不有”類似佛陀的慈悲,是強者一種無條件的愛 “為而不持”類似墨家的兼愛,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愛 而“長而不宰”,所謂長,指生命的上升階段;所謂不宰,指關(guān)心、愛護等 “長而不宰”,意味對新生的呵護(比如所有生靈的母愛等),對新意的好奇,對創(chuàng)新的包容等等 它也是一種愛,它無關(guān)等差,是對所有生命體的愛 這種生命體不僅是生靈,也包括社會發(fā)展等所有方面 古人稱為好生之德 具體見前文《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 | 立體式思考》 就三家核心道德思想來看 只有三家合一才能構(gòu)成完整的道德體系 比如儒家仁愛 它只是強者倫理 不適合平等主體之間流動 而墨家的兼愛 恰恰彌補這個缺陷 然道家的玄德 從人、社會、宇宙等全方位角度 包羅萬有 闡釋一種生命之愛 內(nèi)涵又比墨家的廣泛、深刻 為什么儒釋道三教合一不對呢 佛家源于印度 里面的道德核心思想是“慈悲” 與仁愛是差不多一樣的東西 只是具體內(nèi)容有些不同 但都是強者對弱者的倫理 都是強者的倫理 儒釋道三家倫理合在一起缺乏墨家這種平等主體間的道德思想,并不能構(gòu)成內(nèi)在自洽 另外,就思想內(nèi)容而言 儒學屬于心性之學 墨學屬于科學之學 道學屬于超越之學(生命之學) 三家合一內(nèi)在自洽 然而佛學,與儒學同屬于心學范疇,儒釋道三教合一缺乏科學內(nèi)涵,并不能自洽 在中國 道才是民族的最高哲學范疇 中國作為三大軸心文明國之一,凸顯之處在于道學,在于超越之學 它是區(qū)別于印度心學和西方物學的主要特征 如果把儒學作為核心 儒學是心性之學 比起印度佛學的心學 那是小溪對之大海 相形見絀 那怎么安放佛學 應(yīng)是這樣 印度的佛學、西方的哲學和中國的道學剛好在中國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構(gòu)成中西印三軸文明合一的可能 對全球來講 也只有中國這個地區(qū)能把全球的文明精粹包容進來,也只有中國才存在這樣的結(jié)合 當然舊道學不足于挑大梁,需要新人在它基礎(chǔ)上開拓新文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