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月15日,在薩倫伯格機長將那架尾號為N106US的A320-214飛機,落在哈德遜河里四個小時多后,19:40許,工會代表Amie·Gentil走進房間,向接受了評估和生命體征檢查的薩倫伯格機長證實了“155”確認無誤。 薩倫伯格機長在回憶錄中說:“我記得自己長長出了一口氣,記不清笑了沒有。我已精疲力竭,實在沒有力氣歡躍慶祝一下了”。 電影中湯姆漢克斯大叔的這一段細膩的表演也確實相當傳神,直入人心。但根據(jù)薩倫伯格機長自己的說法,本尊可能更“淡定”點,包括他在電影拍攝完成后說過,他自己在那經(jīng)典的208秒中的表現(xiàn),比湯姆漢克斯的表演要從容一些。 確實,聽了CVR錄音就會知道,除了在發(fā)求救信號說錯一個航班號外,整個208秒的通訊和駕駛艙喊話語氣都相當平穩(wěn),沒有急躁,沒有慌亂。簡直比我們模擬機飛行還淡定,薩利大叔的心理素質(zhì)非常強大。 “155” 這個數(shù)字意味著什么,我相信對每一個經(jīng)歷過事件的機組或是旅客,還是救援人員,或者是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是不言而喻地。那時關在“小黑屋”的管制員帕特里克的反應是“如釋重負”,而薩倫伯格機長本人說:“我覺得壓在我心上的整個宇宙之重頃刻之間煙消云散”,我相信這絕對不是夸張的說法。 “我們沒能挽救那架空客320飛機,它已經(jīng)沉入河底。但飛機上的人們都將與他們的家人團聚。全部,155人,一個都不少?!?/span> ------------我是感性和理性的分割線----------- 現(xiàn)在來看看155人的具體情況! 事件中,5人重傷,95人輕傷。表格中重傷(Serious)的定義是: (1)受傷后7天內(nèi)需要留院觀察48小時以上的; (2)除了手指、腳趾和鼻子外的任何部位骨折; (3)嚴重失血或神經(jīng),肌肉或肌腱損傷; (4)涉及任何內(nèi)部器官的受傷; (5)二度或三度燒傷或者超過皮膚面積5%的燒傷。 本案中受傷最嚴重的當屬尾艙乘務員Doreen·Welsh,飛機的非結構部件FR65,由于著水時的沖擊力,穿透地板,在多琳的腿部形成了一道很深的血口。但是遭遇了著水時的沖擊力和因被涌入的冷水浸泡,多琳并沒有注意到她自己的受傷,直到盡職盡責的完成撤離任務后。 四名受傷的旅客中的三名是在飛機著水的剎那,由于沖擊造成的受傷。有兩名女性旅客采用了安全卡上的標準姿勢還是受了傷,是因為這種標準防沖擊姿勢對于新的抗16G加速度的剛性座椅靠背可能并不適用。 還有一名重傷旅客和95名輕傷旅客受傷原因在報告中沒有詳細提及,根據(jù)有限的信息推斷如下。 撤離時L1門打開后,滑梯沒有自動充氣(原因不明),在乘務員手動放出滑梯的間隙,有一名旅客直接跳入了水溫2°的河中,他原本想游到岸邊,但冰冷的河水很快讓他改變了主意; 機組5人在內(nèi)的64人由前艙門撤離飛機,而多數(shù)旅客由翼上出口撤離飛機,站在兩側的機翼上,由于缺乏指導,沒有將翼上出口的安全繩拉出。而冰冷刺骨的河水很快漫過他們的膝蓋,機翼上非?;?,多人失足掉入河中; 剩下的旅客也不好過,由于低溫(氣溫零下6°)和受冷水浸泡,體溫下降,慢慢開始支持不住。后來,旅客在調(diào)查中被詢問,救援船只趕到前時間過去了多久,有人估計有15分鐘或者更長。而事實上以前說過了,只有不到四分鐘,總共救援時間也不過20分鐘,155人就全部離開了飛機,N106US開始沉入哈德遜河中。 NTSB認為事故生存率這么高的原因為: (1)事故發(fā)生時飛行機組的決策及有效的機組資源管理; (2)飛機配備了延伸跨水設備,如救生衣和載員量更高的救生筏等等,即使它不是必要的裝備; (3)客艙機組快速有效的組織撤離; (4)事故現(xiàn)場離救援人員的距離和他們立即展開的適當?shù)鼐仍胧?/span> 薩倫伯格機長的決策、操縱技術、CRM技能在“哈德遜河奇跡”中起到的作用,占多少比例,是無法準確測算,但說他是關鍵一環(huán),我想應該沒人會有疑問。 薩倫伯格機長是真正的英雄,雖然他自己可能并不在乎這個,那就讓我們來看看他身上還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吧。 飛機停下來不到幾秒鐘,斯基爾斯開始做緊急撤離檢查單。但薩倫伯格機長決定不去理會這些水中迫降無用的事情,拉開駕駛艙門,宣布了撤離。 部分旅客撤離時,帶了漂浮墊,但不知道這架飛機還有救生衣;很多旅客離開客艙,才發(fā)現(xiàn)外面氣溫太低,被凍的瑟瑟發(fā)抖。于是薩倫伯格機長和組員們忙于將救生衣、外套、大衣和毛毯從客艙中遞給他們。 機組迅速的組織了旅客撤離,從開始撤離到最后一名旅客離開飛機只用了3分半鐘,對于當時的條件實屬不易。 旅客撤離完后,薩倫伯格機長前后巡視了兩趟,才跟堅守到最后的副駕駛斯基爾斯和乘務員唐娜登特準備離開飛機。他將客艙前部的ELT取下,取走了大衣(后來給了旅客),飛機維修記錄本,其它東西都沒有拿。包括在候機樓買的金槍魚三明治和那張幸運紙條: “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 堅持最后一個離開飛機登上救生筏,又是堅持最后一個離開救生筏登上救援船,薩倫伯格機長說他自己只是在遵守職業(yè)操守:旅客優(yōu)先。 ------------我是感性和理性的分割線----------- “時也勢也,命也運也”,這話只能說一半。薩倫伯格機長不會想到起飛后這么短時間就會遭遇鳥擊,遭遇鳥擊后直接失去雙發(fā)動力;他不會知道舍棄了“不可企及”的跑道,反而保全了所有人,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他不會知道事后會引起這么大的爭議,而他和他們將很快成為一段傳奇。雖然薩倫伯格機長和他的“155”在故事開始時看似不太順利,但通過共同努力和他人的援助,“不拋棄不放棄”,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坐在緊急出口邊12F位置的Eric·Stevenson,曾經(jīng)歷過一次死里逃生,那架767的飛行員錯誤的關停了兩個發(fā)動機,埃里克連遺言都留好了,幸好發(fā)動機在最后關頭又重啟成功。沒想到鬼使神差又坐上全美1549,他又一次留好了遺言。他說他沒有恐懼感,只有點隱隱作痛的悲傷... 下面這個視頻是一個叫Ric·Elisa的旅客事后感言,他的位置是1D。我想他的想法,相信其他旅客和聽過或沒聽過“哈德遜河奇跡”這個故事的觀眾也會身同感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