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仙作紅木家具網(wǎng)「www.」訊:表現(xiàn)文人生活狀態(tài)的畫作中,家具的存在有一條自然而然的邏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家具。但重點(diǎn)是,作為推動古典家具演進(jìn)的重要群體,當(dāng)把他們和家具放到同一時空中去重新審視,就成了一種必要。
文人的生活方式,至今留下來的僅存“只言片語”,而古畫無疑是極具觀賞性的分支。所謂文人畫,涵蓋頗豐,以山水畫直抒文人生活觀者最為常見,那是因?yàn)樽匀淮砹艘环N最樸拙的情感,當(dāng)仕途不如意時,便卸甲歸田,隱居起來,每天植花種草,云游山河,再嗨一點(diǎn)兒的,邀幾個知己,來一場曲水流觴的“海天盛筵”。歸根結(jié)底,這仍是一種“玩兒”的生活藝術(shù),只不過,玩兒得比較高雅。如此方有了《蘭亭集序》這樣的駢儷文章。
除了用文章加以渲染,畫畫也是不可少的助興方式——在尚沒有“微博”、“朋友圈”的那些年代,這些方式對外傳遞出他們最新的生活狀態(tài)。多數(shù)畫,取材于景物,此一部分不可勝數(shù),但也有以人為表現(xiàn)主題的畫作,這些畫里,文人們或騎馬騁游,如展子虔的《游春圖》;或鼓瑟鳴琴,如《伯牙鼓琴圖》;或干脆聲色犬馬,夜夜笙歌,用一種“嗨爆了”的假象治愈官場失意之苦,如《韓熙載夜宴圖》。如此等等,無論哪般,其中心思想無外乎想表達(dá)個人精神世界之狀態(tài),積極的,抑或消沉的。
文心·優(yōu)游
“人生,一定要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边@句被小資們嚼爛了的片兒湯話,倘若放到古代可不僅是說說而已,對于文人來說,當(dāng)個瀟灑的背包驢友是不可或缺的日常消遣之一。
古代文人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兩件事的目的都是為了開闊胸襟,增長見識?!靶腥f里路”時,文人不會把它當(dāng)“行走的力量”來做,玩兒好、好玩兒才是最重要的。美好點(diǎn)兒說,就是“在游走觀賞中道出對自然之美的觀察和內(nèi)心世界的感悟”。
文人外出游玩頗有講究,比方說時節(jié)?!叭氯仗鞖庑?,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的《麗人行》會告訴你什么時間出去玩兒不僅時機(jī)恰當(dāng),還有“女神”看。三月三,正值春天草木萌發(fā)之際,這個時候,約三五好友,“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絕對堪稱人生之大怡樂。文人在“暮春之初”出去游玩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修褉事”,即臨水洗濯袚除不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載的那場盛會,主題就是“修褉事也”。
除了春天,夏天和秋天出去玩兒的也不少,文人叫“消夏”,皇帝叫“避暑”;秋天呢,凋蔽的景象迎合了一部分不得志文人的灰暗情緒,蘇軾便是其中代表?!冻啾谫x》中“蘇子愀然”,壬戌之秋泛舟于赤壁之下,名義上吊古,實(shí)則是為了治愈貶謫之苦。
上面提到,文人出游是為了玩兒,不是當(dāng)苦行僧,所以自然要作樂行雅事,比方吟詩、繪畫、事茗、鼓琴等。唐寅的《事茗圖》描繪的就是文人學(xué)士優(yōu)游林下、品茶的景象。前景左面巍巖屹立,右面巨石盤踞,猶如兩道屏障,數(shù)椽茅舍被環(huán)抱其間,庭前雙松挺立,屋后茂竹成林,潺潺流水迂回而過,溪流上的板橋直通后院;遠(yuǎn)處煙霧迷濛,峰巒秀起,山間飛瀑傾瀉,山下泉流淙淙;畫面正中敞開的廳堂內(nèi),一文人伏案觀書,案是典型的平頭案,坐具應(yīng)是南官帽椅??繅Φ募茏由戏艥M了書冊畫卷,桌上置放著壺、盞一類的茶具,側(cè)屋爐前,一童子正搧火烹茶;屋外的板橋上,有客策仗來訪,身后童子抱琴相隨。
同時還可以看看明代仇英的《桐陰書靜圖》,其對于家具的展示更為細(xì)致。畫中一位文士半躺在躺椅上,面前是一張髹紅漆的矮形長桌,上面擺放著文房用具,想必是累了,文士正在閉目養(yǎng)神。這樣的矮形長桌,是文人的常用家具之一,它的高度正適合與躺椅之類的坐具搭配使用,舒適而協(xié)調(diào)。
文心·宴客
古代文人也請客吃飯,而且是經(jīng)常請客吃飯。古人的請客吃飯與我們現(xiàn)在的請客吃飯不同,不同在于找樂子的方式。對于我們來說,常見如拍拍菜品發(fā)發(fā)微博、數(shù)數(shù)青蛙輸了喝酒,而講究的古代文人,在宴席上會設(shè)置很多項(xiàng)目,比如歌舞伴飲、曲水流觴、席間投壺、行酒令等。不要以為人家的酒令也是數(shù)青蛙,很遺憾,這根本上不了人家的臺面,他們的酒令是對對子,對不上或?qū)Σ还ふ此爿?,繼而罰酒。
《韓熙載夜宴圖》記載了韓熙載為了排解官場失意之苦而舉辦的一場盛大“轟趴”,場景里的家具一目了然,一張體量碩大的羅漢床,用黑漆髹飾,圍屏很高,上面裱裝著一些繪畫作為裝飾,四角出柱頭;該床坐盤較低,符合這一時期家具形制由低向高的演變特點(diǎn)。燈掛椅,椅身覆蓋椅披,向前一直垂伸到椅腳。而平頭案的造型已與后來無甚區(qū)別,兩腿間拉雙棖,似還可見夾頭榫的痕跡。案在古代地位要比桌高一些,因案與文墨相近,桌多用于吃飯煙火氣重。這里用文雅的平頭案擺放杯盤盅盞、肴饈點(diǎn)心,足見主人對雅的追求。
此“清吹”的場景,出現(xiàn)了有趣的家具。能看到,主人所坐的燈掛椅帶有腳踏,而且從畫上看,腳踏與椅子似成一體,這與下面要講到的另一張帶腳踏的燈掛椅有所不同。且主人的姿勢是趺坐,可見這張椅子的寬度應(yīng)該大于常見的燈掛椅,但又小于禪椅。除了它,還能看到樂伎們所坐的一種形制罕見的坐具。這種坐具乍看之下與繡墩相似,但細(xì)看,又發(fā)現(xiàn)它還有矮小的靠背,沒錯,這的確有些近似我們現(xiàn)在用的沙發(fā)了。而且從表現(xiàn)出來的材料質(zhì)感看,這種“繡墩式沙發(fā)”應(yīng)該是軟體包覆的,這就增加了舒適性,但遺憾的是沒有實(shí)物流傳下來。饒有趣味的是,從人物狀態(tài)看,尤其是主人公像魏晉名士那樣坦胸露腹,把禮教的拘束和壓抑拋諸腦后,顯示出這場聚會的隨性,也可想象,這種坐具也只有在這種比較隨性的場合才會使用,這契合文人對人性自由的傾訴心態(tài)。
該場景中的這張燈掛椅與上面那張不同之處在于,它的腳踏是結(jié)體式,通過榫卯與椅腿相接,端坐時,可以把腳置于其上,緩解腿腳疲勞。到宋代以后,腳踏與椅逐漸分離開,各盡其用。
賞樂,常常是宴會上必不可少的活動,其實(shí)單獨(dú)摘出來的話,也有不少以此為題的古畫。如宋代畫家李嵩的《聽阮圖》,描繪的就是士人賞樂的情景:園中高木奇石,枝葉掩映,樹下,士人持拂閑坐榻上,左腿盤起,入神聆聽阮樂。旁有儀態(tài)嬌美仕女,焚香、拈花、持扇隨侍。最為搶眼的家具是那張體量碩大的榻以及靈巧的香幾。該榻床面為藤編軟屜,透氣適合炎夏使用,邊抹下壸門式牙條,下承拖泥。為了舒適,床榻上置有直搭腦憑靠,沒有腿足,供坐時倚靠,多用于床或席上。榻前方形香幾有束腰、直腿、如意足,下承托泥。此方幾造型與床榻成組,用以承放香爐。
文心·博古
古代文人所玩之物,與我們現(xiàn)在并無大的不同,無非也是珍籍善本、玉石青銅、文房字畫這些古往今來的熱門。不同,反映在心態(tài)上。我們現(xiàn)在玩古已經(jīng)被市場化,滲透著很強(qiáng)的功利目的,古人玩古,更多是為了修身,從中悟道——禮樂之道。正如明代畫家杜堇在《玩古圖》的款題中所注:玩古乃常,博之志大,尚象制名,禮樂所在,日無禮樂,人反塊(愧)然,作之正之,吾有待焉,檉居杜堇,柬冕徵玩古圖并題,予則似求形外,意托言表,觀者鑒之??偨Y(jié)起來,中心意思就是若發(fā)揮博古的精神,透過詳究古物的形制及名稱,理解尋索古代禮樂制度,便可以將看似逸樂的耳目之玩,提升成如孔子所言“好古敏求”的積極作為。
畫中可見,兩名士人在濱水庭院中賞鑒長案上的鼎彝古物,一邊的女童持扇撲蝶,十分俏皮;侍童攜來畫軸和圍棋盤,向不遠(yuǎn)處解開琴套、準(zhǔn)備香具的侍女走去。因此畫的背景為明代,反映到家具上便是比較熟悉的明式風(fēng)格,同時,還可以洞見一點(diǎn)宋代家具的遺風(fēng)。悉數(shù)圖中家具,圈椅和腳踏分離的情況即與《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連體式燈掛椅成其參照。造型上,該圈椅與我們常見的有所出入。它的腿足,中間削細(xì)后起圓頭造型,不設(shè)管腳棖。這種作法不禁讓人質(zhì)疑它的牢固性——其承重能力是否過關(guān)?明代家具流傳下來的也不算少,卻尚未見此種款型的圈椅傳世,想來與這種設(shè)計上的“缺陷”不無關(guān)系。不過,也恰恰如此才得以彰顯出文人的個性喜好。
文心·事茶
陸游一生作詩近萬首,其中三百余首與茶有關(guān)。“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xì)乳戲分茶”最熟悉不過,此外還有“玩易焚香消永日,聽琴煮茗送殘春”、“眼前身健何防老,飯白茶甘不覺貧”、“水品茶經(jīng)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客至旋開新茗,僧歸未拾殘棋”這樣的佳句。詩中所呢喃的,都是“茶事”。
說到茶,一定要看宋朝畫家劉松年的《攆茶圖》——記載茶事的畫家,劉松年絕對是繞不過的人物,除了這幅《攆茶圖》,他的《斗茶圖》、《博古圖》、《盧仝烹茶圖》和《茗園賭市圖》都是非常精彩的參照。
畫面左側(cè),一人跨坐于一方形矮幾上,頭戴璞帽,身著長衫,腳蹬麻鞋,正在轉(zhuǎn)動石磨磨茶,神態(tài)專注,動作舒緩;石磨旁橫放一把茶帚,用來掃除茶末。另一人佇立茶案邊,左手持茶盞,右手提湯瓶點(diǎn)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風(fēng)爐、茶釜,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盞托以及茶羅子、貯茶盒等用器。畫面右側(cè),一僧人伏案執(zhí)筆,正在作書;一羽士相對而坐,意在觀覽;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賞。畫面布局恬淡閑雅,筆意生動,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會的風(fēng)雅之情和高潔志趣,是宋代點(diǎn)茶場景的真實(shí)寫照。
其中僧人使用的那張書桌,常見類似器形于唐、宋、元時期的古畫,遺憾的是幾無傳世。這種書桌比較特別之處在于有托泥,可以起到管束腳足的作用,此外,同種制法的臥具也不在少數(shù)。明代之后,這種造型的桌案已經(jīng)明顯減少;及至清代,由于器形追求厚重,在一些桌案上托泥又重新流行起來,只不過,韻味早已迥異。田家青先生曾設(shè)計一款“欞格打洼式小畫桌”,可算現(xiàn)代設(shè)計師還魂那種宋元之韻的成功案例。
【文征明《蘭亭修褉圖》】
【唐寅《事茗圖》】
【仇英《桐陰書靜圖》】
【宋人臨《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李嵩《聽阮圖》】
【杜堇《玩古圖》】
【劉松年《攆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