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陳福軍 ⊙ 編輯/張宏婉 導讀:太極拳與太極圖的關系:利用太極圖來驗證、指導太極拳的鍛煉動作,同時,利用太極拳的演練,來加深對太極圖理論的理解,并進而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產生新的認識,使太極拳被更多的人所理解、接受,從而真正提高太極文化的品位。 談太極圖理論對太極拳動作的指導作用 太極拳與太極圖同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瑰寶。但在兩者之間的關系上,一般都認為太極圖是太極拳的拳理基礎,有“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和“全身無處不太極”等“陰陽平衡”的說法。但在具體的太極拳鍛煉動作中,如何利用太極圖理論做到“陰陽平衡”?如何來檢驗是否做到了“陰陽平衡”?則語焉不詳,缺少論述。本人在學習了《中國循經太極拳24式》之后,幾經揣摩,發(fā)現太極圖理論對太極拳動作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故冒昧在此拋磚引玉,以期得到大家指正。 
 1、太極圖與循經太極拳的對應關系 
 太極圖理論是一個融合三教、包羅萬象的復雜體系。從其淵源來看,它與河圖、洛書、《道德經》、《周易參同契》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雖然太極圖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對后世影響大者首屬宋代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盡管它來源于,陳摶的《無極圖》(旨在弘法煉丹過程,為“方士修煉之術”),但卻從煉丹過程的描述上升到對宇宙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建立了“無極一太極一陰陽一五行一萬物”的宇宙生成圖式。即人們熟知的“自無極而為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復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而合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從此之后,“太極”一詞為儒釋道三家所接受,并廣為運用。 
 對太極拳來說,太極拳是名太極,是指人體周身血脈在練拳行功中陰陽相得益彰,血脈經氣隨著動作手足的配合使身體內的經氣運化衡準,陰陽平和,陰陽互生。概而言之,它是明代張三豐將唐代之先天太極拳納合于丹道,融武學丹道于一體,使之有了超越空前的嶄新生命,并作為內家血統(tǒng),“欲使天下眾英豪頤(益)壽延年”而傳宗后世。 
 太極拳這一天人合一的產物,它之所以能成為今天全民健身的運動項目,乃至作為健康、和平與文化的使者,泛波海內外,究其原因,是因為太極拳有著循經的效果。即人體中氣血沿順著經絡循行?!耙缓粢晃?,脈行六寸,一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氣血的循經使操修之人在舉手投足之際強身健體,陶冶性情。這是太極拳能使鍛煉者身體健康、益壽延年的真正原因。 
 因此,太極拳的鍛煉貴在養(yǎng)氣,應以循經內外,周經氣血為要。傳統(tǒng)醫(yī)學的“經絡內系臟腑,外通肢骸”理論、“通則不痛,痛則不痛”的辯證道理和“疏通經絡,百病不生”的調理原則都可用來檢驗其鍛煉的效果。按照中醫(yī)經絡理論,人身中的經絡是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十二正經是其系統(tǒng)主體。所以,權衡太極拳鍛煉效果的準繩在于能否產生陰陽運化的內在循經,是否形成完整的循經軌跡,是否能做到“氣脈循經,陰陽相系,水火相推,如環(huán)無端,貫通一氣”,這是太極拳的命脈所在。具體過程即是太極圖理論所說的“動而生陽,動極復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此兩者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人身中的十二正經與太極圖的陰陽五行內容有著很好的對應關系。并且,由于十二正經內聯(lián)五臟、外絡四肢,因此,太極拳動作與陰陽五行之間也相應存在著一一的對應關系。所以,根據太極圖理論與太極拳動作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關系,不僅可以細化太極拳的拳理解釋,而且能夠對具體的太極拳的動作鍛煉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 
 為簡化起見,我們以太極拳的典型動作“野馬分鬃”為例,對上述內容進行簡要說明。 
 2、“野馬分鬃”的太極圖解釋 
 在動作上,“野馬分鬃”是先以抱球斂氣而生形,然后分封兩手,分為上下,前后發(fā)之于敵。復而再斂聚(抱球)而后發(fā)出。從而形成一聚一散、一開一合而陰陽相感、陰陽相生的太極本意。下面,以右抱球――左托掌橫擊過程為例,說明其動作與太極圖的對應關系。 
 首先,從抱球斂氣的靜態(tài)動作來看,腿上動作為:屈右腿為“虎坐”,左足尖點地收在右足側,形成了太極圖中的陰陽對應關系。這是因為右腿下蹲可強健腰腿、滋補腎元,啟動的是腎經;足尖點地意味著刺激大趾――“下逢二脈透脾肝”,開的是脾經和肝經。其中轉換動作為腰,即腰微向右轉,足尖外側點地,通肝經。要接下一動作時,腰正,足尖內側點地,通脾經。手上動作為:左手掌心向上托,右手掌心向下如扶按球狀,上下掌心相對。其中,“按掌玄英動大指”――玄英為大指尖,說明通的是肺脈;“托掌心經居肝脾”――說明托掌通心經,位置在肝脾旁側。因此,抱球動作雖然簡單,但卻五行俱全,體現了太極圖的整體運化思想。 
 其次,從托掌橫擊的動態(tài)動作來看,“后坐分蹬縱虎勢,前平虎足肝脾宣”――說明下肢通的是腎經(后腿)和肝脾(前腳),腰為其中的銜接主宰;“前行虎口并金脈,后按胯側合心經”――說明前手行的是肺經和大腸經,后手行的是心經。這種整體動作的結果是“太極抱球開雙掌,前托后按達通靈”,即開通中脈。顯然,這也是一個五行濟濟的過程。其動作的圖示如下:從上圖可以看出,“野馬分鬃”在聚散、開合中的太極本意通過四肢和腰的動作完整地得到了體現。換句話說,即是該動作與太極圖存在有一一對應關系,可以用太極圖理論對其動作進行指導、校正。 
 3、太極圖理論對“野馬分鬃”動作的指導 
 作為太極拳的拳理基礎,太極圖涵蓋的內容非常廣博。這已是人們的共識。為簡化起見,我們只以太極拳的“野馬分鬃”動作為例,對太極圖的動態(tài)循環(huán)觀、陰陽平衡觀和系統(tǒng)觀的應用進行簡要說明。 
 首先是太極圖的動態(tài)循環(huán)觀。前面已經提到循經是太極拳的靈魂,即“氣脈循經,陰陽相系,水火相推,如環(huán)無端,貫通一氣”。按照太極圖理論,有“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動態(tài)循環(huán)。在“野馬分鬃”的動作演練上,這種循環(huán)則對應有“后腿―前腿―后/下手―腰―前/上手”的運動順序,具體如圖2中外圍的實線所示。從表1的對應關系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動作的背后隱藏著十二正經的循環(huán)。即“一個式子,一定得走一趟大周天循環(huán)”。所以,太極圖的這種動態(tài)循環(huán)觀要求太極拳動作必須精準。否則,各個動作之間就不能產生“相生”的效應,就不能形成“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動態(tài)循環(huán),亦即不能形成十二正經的正常循環(huán)!其結果就將使太極拳的鍛煉效果大打折扣,嚴重者甚至會適得其反。 
 以“野馬分鬃”的托掌橫擊動作來看,首先必須右腿蹲坐片刻,待下肢后緣有所感應(腎經,水),左足尖再向外后側點地(肝經,木);然后,右腿后坐分蹬,右手向前右側劃弧(心經,火),同時,身體左轉,腰胯扭動,左足尖內側踏實(脾經,土),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劃弧橫擊(肺經,金)。這一連串動作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過程。習練者可以按照《中國循經太極拳24式》中的《操演譜文》、《內脈循經譜文》、《全體大用篇譜文》和《武學概譜》來檢查自己的動作是否精準,并參照表1中的十二正經循行位置、走向和各種體感來校正自己的動作。 
 其次是陰陽平衡觀。該內容在理論上已有大量論述,如陰陽雙方互相依存、互為其根,陰陽雙方相互制約、相互消長,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等等。但在具體的動作演練上如何實現,則很少有人詳細論及。以“野馬分鬃”的動作來說,在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后腿、前腿、后,下手、腰、前/上手的五個動作要素中,每一個部位除了其自身之外,都還要受到另外四個部位的影響。這就是說,要使其中一個部位的動作達到標準,產生循經的體驗,除了該部位動作必須標準以外,還必須有另外四個部位的動作來配合、校正。其中的關系既有幫助自己(生我)、幫助別人(我生),也有影響自己(克我)、影響別人(我克)。簡單地說,即是要達到五個部位動作的平衡。并從而使“百骸筋節(jié),自相貫通,上下表里,不難聯(lián)絡”,這是對動態(tài)循環(huán)觀的保障。 
 仍以“野馬分鬃”的托掌橫擊動作為例,就其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劃弧橫擊(肺經,金)動作而言,其動力來自腰胯向左扭動后的左足尖內側踏實(脾經,土生金);因左足尖內側遺尿踏實,其外側則相對刺激很少(肝經,金克木);另外,在左手上托的同時,右手下按,其下按程度嚴重影響著左手上托的力量發(fā)揮,所以,右手下按(心經,火克金)又構成了左手上托的基礎;而左手向左前上托的力量又與右腿向右后下塌的力量相互對應(腎經,金生水)。圍繞著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劃弧橫擊(肺經,金)的動作是否使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暢通,習練者可將上述各種動作因素相互消長,從上肢前緣內外的感應來檢驗其實現程度。 
 最后是太極圖的系統(tǒng)觀。這是對前面動態(tài)循環(huán)觀和陰陽平衡觀的升華。即人們所熟悉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五臟百骸悉在其中”。張三豐在《太極拳論》中所強調的“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是太極圖系統(tǒng)觀的寫照。其基礎是人周身的經絡系統(tǒng)。仍以“野馬分鬃”的動作為例,其中的系統(tǒng)觀具體如圖3所示: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知道“野馬分鬃”動作的與人體的五臟(腑)、經絡存在著相互對應的關系,而通過圖3,我們則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其動作與經絡、五臟(腑)之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系統(tǒng)。從而闡釋了“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內涵。并且,由于中間的“皇極”具有對其他部分的調控作用,因此,腰又構成了銜接四肢動作的主宰,其中正安舒的程度決定著太極拳的鍛煉質量。 
 由于太極拳的循經是通過手足相因的動作來完成的,其動作的遲速、轉換、輕重之虞,都直接影響循經的陰陽平衡。因此,太極圖的系統(tǒng)觀就像一把尺子一樣,可以用來權衡動作是否到位,還存在哪些欠缺,從而為太極拳鍛煉向循經合脈的方向上靠近提供了準繩。 
 在實際的太極拳鍛煉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經絡系統(tǒng)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狀況,因此,太極拳的鍛煉應該因人而異,以人為本。三陰氣脈遲速者應該多練習三陰氣脈的式子,三陽氣脈遲速者則宜多練習三陽氣脈的式子。并且,一個動作可以反復做,而不必拘泥于套路。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結果“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通過以上太極圖對太極拳動作指導作用的簡要分析,我們就可以把很玄妙的太極圖理論細化為具體可行的動作操作標準。這樣不僅可以利用太極圖來驗證、指導太極拳的鍛煉動作,而且,還可以利用太極拳的演練,來加深對太極圖理論的理解,并進而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產生新的認識。使太極拳被更多的人所理解、接受,從而真正提高太極文化的品位。讓太極拳更好地走向世界。 [本文來自《武當》2009年2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fā)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臺所發(fā)表內容的版權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協(xié)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丙申猴年臘月十六835期 | 
|  | 
來自: 文苑書店66 > 《宏萬家太極禪慧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