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什葉、遜尼并為伊斯蘭兩大主流教派,二者仇殺千年,恩怨至今未解。 不過總的來說,遜尼派的影響力,要遠大于什葉。遜尼派的勢力范圍,幾乎囊括了西亞、中亞、北非、南亞、東南亞等伊斯蘭世界的絕大部分。而什葉派,則僅僅包括伊朗,塔吉克斯坦,還有伊拉克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是伊朗高原的輻射半徑內。 ![]() 從這種教派分布格局來看,伊朗顯得頗有些另類。尤其是這種另類,還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在整個中世紀,伊朗的絕大部分地區(qū),還是尊奉遜尼派。直到16世紀,薩法維王超獲得伊朗統(tǒng)治權后,伊朗才在帝國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由遜尼轉向什葉。 伊朗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逆轉? 一般的看法,是由于薩法維王室出身什葉,所以掌權后帶動國家整體轉型。 但這只是表象罷了。在之前《地緣政治69:什葉與遜尼因何互相仇殺》一節(jié)中,云石君曾分析過什葉派的存在價值:拋開教義理解分歧這種表象,本質上講,什葉派其實是中東各邊緣勢力抵御伊斯蘭強權帝國的一個意識形態(tài)工具而已——鑒于伊斯蘭帝國大多以遜尼為尊,邊緣勢力要維持自身獨立性,故有意在教派認同上制造差異,以防民眾被強勢中樞感召。 而一旦邊緣勢力因著機緣巧合翻身上位,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新任統(tǒng)治者,那基于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他們有必要贏得占教徒中絕大多數(shù)的遜尼派穆斯林的認同,因此這些曾經的什葉派勢力,會逐漸改尊遜尼——畢竟和寶貴的統(tǒng)治權相比,尊奉什么教派那根本就是件不值一提的事。 關于這一點,一個最佳例子便是,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其王族在開國前曾歸屬什葉派??梢怀衔?,阿拔斯王室很快就皈依遜尼——這便叫站在廣大人民群眾一邊。 基于此類邏輯,盡管薩法維王室早起尊奉什葉,但成功統(tǒng)治伊朗后,它完全不應該因為一己之私好,就強迫遜尼派民眾該尊什葉——這不是擺明了跟民眾作對么? 而另一種解釋是:這種變化,與伊朗高原與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的地緣沖突相關。在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朗高原并為中東三大地緣板塊。三者呈品字分布,實力各有千秋,沒有任何一方擁有絕對優(yōu)勢,所以三大地緣勢力間,經常就中東統(tǒng)治權產生沖突。 薩法維帝國作為伊朗高原地緣勢力在當時的代表,跟奧斯曼土耳其,以及阿拉伯民族勢力長期就中東主導權爆發(fā)沖突——而后二者皆為遜尼派。這種情況下,伊朗有意在文化上與它們拉開差異,也有其道理。 但這依然不是根本原因。說白了,中東三大地緣板塊的結構性矛盾由來已久,而薩法維帝國之前占據(jù)伊朗統(tǒng)治權的政治勢力,從未有在文化認同上跟其它二者切割的行為。 這種做法同樣是有道理的。畢竟伊朗高原本身就是中東第一流的地緣板塊,但凡據(jù)此之勢力,要是政權實力夠強,自然而然的希望更進一步,占領整個中東。既然如此,它又豈會讓自己與占穆斯林巨大多數(shù)的遜尼派之間產生隔閡——畢竟這擺明了會增加其它板塊對自己的厭惡;而要是政權虛弱,那就更不敢了——四周全是遜尼派,自己卻去改尊什葉,這不是白送給一個遜尼派團結一致鏟除自己的理由么? 所以,薩法維王朝在伊朗改尊什葉,其實還有別的原因。在云石君看來,伊朗這么做,跟當時雄踞亞歐非三大陸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著極大關聯(lián) 伊朗薩法維王朝興起時,阿拉伯民族勢力已然沒落,不過突厥系的奧斯曼土耳其正處鼎盛。伊土兩大帝國都希望可以一統(tǒng)伊斯蘭世界,可是二者都沒有壓制對方的絕對實力,這就形成了伊土圍繞長期拉鋸的局面。 ![]() 當然,就整體實力而言,作為當時世界級大國的奧斯曼土耳其,比僅作為一個區(qū)域強國的伊朗薩法維帝國,還是要強大些的。對伊朗來說,既然它并不具備與土耳其抗衡的整體實力,那么要想取得突破,就唯有另尋他發(fā):一方面努力增強自身國力,另一方面盡一切可能,挖對方墻角。 一般情況下,提升國力有兩種辦法,首先是提高國家文明發(fā)展水平,比如近代的歐洲人那樣不斷的技術革命,提高自身文明的質量。但很顯然,伊朗沒有這個本錢,所以它只能尋求橫向擴張,通過拓展勢力范圍,做大自身規(guī)模,來實現(xiàn)國家實力的增強,而伊朗的擴張對象,則是東邊的阿富汗和北面的圖蘭低地(中亞西南部)。 阿富汗本身就是伊朗高原在東方的延伸,而圖蘭低地與伊朗高原相鄰,地緣上被其壓制,所以伊朗的這種擴張思路,是符合地緣規(guī)律的。而最重要的是,伊朗的存在,將地處中亞板塊的圖蘭低地、阿富汗,與西亞分隔開來,如此可以保證伊朗經略中亞的過程,免受奧斯曼土耳其的直接干擾。 ![]() 不過,盡管土耳其因著伊朗阻隔,不便直接介入中亞,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其就無計可施了。對中亞,土耳其有兩種辦法可施加影響:首先,在打敗阿拉伯勢力后,土耳其蘇丹得到了遜尼派的哈里發(fā)頭銜,是遜尼派宗主(起碼名義上是);其次,中亞各部落從族群劃分來看,多屬突厥語族,跟土耳其有一定淵源,土耳其能夠以此為紐帶,爭取中亞各部的情感認同。 如此一來,伊朗就麻煩了:第一,如果它延續(xù)舊有的遜尼派信仰,那起碼在名分上,它永遠比土耳其矮一等踩——薩法維王室當然不會承認土耳其蘇丹的哈里發(fā)地位,但它不認,并不代表中亞部族不認,甚至伊朗國內的遜尼派穆斯林,也有可能會被這種因素影響;其次,中亞各部出身突厥語族,既然土耳其想打族群這張牌,那伊朗也很難完全消除其之影響。這兩點在相當程度上對伊朗經營中亞構成負面影響。 這種情況下,伊朗的應對之策就是,脫離遜尼,轉投什葉派。 首先,轉投什葉,可以在國內清除土耳其蘇丹作為遜尼派哈里發(fā)所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增強民眾對薩法維帝國的向心力與認同感。 其次,伊朗隔在中東與中亞中間,當它向什葉派轉型后,西亞遜尼派本部向中亞傳送地緣影響力的通道就被攔腰阻斷。 當然,短期內,這種做法會加重朗跟中亞的隔閡,不過鑒于中亞實力有限,這種程度的沖擊伊朗還是可以承受的;而長遠看,只要經營中亞見得成效,使什葉派在當?shù)芈涞厣绱瞬粌H可以讓中亞在文化認同上倒向自己疏遠中東,還可以通過這種教派差異,抵消中亞部族因突厥淵源而對土耳其產生的親近感,進而有利于伊朗對該板塊的消化吸收。 總而言之,伊朗倒向什葉,最根本的目的,是籍由此法,打造一套以己為主的思想文化系統(tǒng),如此不僅可以穩(wěn)固自身統(tǒng)治,還可以更好的經營中亞。 ![]() 只不過,理想很煩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工業(yè)文明的不期而至,打破了伊朗的如意算盤。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爆發(fā),伊斯蘭世界整體被西方壓制。中亞也被俄、英兩大勢力瓜分。就連伊朗自己,也在英俄南北夾擊下自顧不暇,對中亞擴張同化自然也就成為鏡花水月。既然圖謀中亞無望,光大什葉派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伊朗唯有堅守所謂的光榮孤立,成為遜尼主導的伊斯蘭世界中的一個異類。 而就在這個階段,曾經輝煌一時的伊斯蘭文明,也開始由盛轉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