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原型,是指各種變化這前的基本形式或形態(tài),應用一多個領域。原有“源和元”之意。服裝造型學中的原型,是指平面裁剪中所用的基本紙樣,即簡單的、不帶任何款式變化因素的立體型服裝紙樣。它要求款式設計上盡可能簡單,覆蓋面盡可能廣,適合人體形態(tài)。 來源 | 服裝云教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 原型分類 胸度法作圖:測量穿著者胸圍、背長、袖長等很少的幾個尺寸,以胸圍為基準,計算其它平面結構制圖所需的尺寸。 短寸法:對人體的各部位進行精密測量,用測量數(shù)值制圖的方法。 并用法:胸度法和短測法并用的方法。 原型的特點 1、來源于立體裁剪,是服裝最原始、最基本的結構; 2、滿足人體正常呼吸量和基本活動量; 3、只是腰節(jié)以上半身結構; 4、衣身較合體,適合款式的多變性,總之具有吻合性、高調動性和設計性,覆蓋面積廣。 比例法制圖法與原型制圖法的區(qū)別 1、比例法: 優(yōu)點: (1)、直接方便,只要記住了一些代表品種各部位的比例公式,就能直接進行制圖,不需要太多的立體思維,一步到位; (2)、定型服裝直裁比較方便; 缺點: 是以衣為本的結構設計,把人的體型與款式變化放在從屬地位合體容易出現(xiàn)問題,精度上仍有一定誤差和局限性,經驗色彩較重。容易形成思維的定勢,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受一定限制,很難適應款式變化較大的式樣設計 。 2、原型制圖 優(yōu)點: 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結構制圖法,它不需要過多地記憶公式和進行較多計算,只要將原型畫在紙上,然后根據(jù)款式進行修正和造型即可,制圖方式靈活,適應性好,機能性高,人的體型和款式始終結合在一起,變中不變,不變中萬變是其靈魂。 缺點: 不熟練是可能比較慢,且使用者需有一定的立體造型能力,有比較好的服裝各部位平面構成基礎。 日本新文化原型制圖 文化式原型各部位名稱 ![]() ![]() 關于日本新文化原型(第七版): 該原型是在第六版的基礎上2000年推出的,在原第六版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年青人體型更豐滿、曲線更優(yōu)美的特征,以及第六版原型在理解和應用上不方便而推出的。新文化原型是箱型,胸省的大不隨胸圍大小而異,符合女性體型實際情況,胸省量較第六版明顯增大,前后胸節(jié)差也明顯增大,符合現(xiàn)代女性體型,腰省分配更合理,與人體間隙均勻,便于特殊體型的修正。 日本新文化女上裝原型圖方法 1、制圖方法:胸度法,利用胸圍和背長進行制圖,同時以右半身狀態(tài)為參考 2、作圖尺寸: 胸圍:84CM 背長:38CM 腰圍:64CM 袖長:52CM 3、制圖規(guī)則 ![]() 上衣的原型制圖 1、作基礎線 (1)以A點為后頸點向下取背長38CM作為后中心線。 (2)畫WL水平線,并確定身寬(前后中心之間的寬度)B/12+6CM。 (3)從A點向下取B/12+13.7CM確定胸圍水平線BL,并在BL上取B/2+6CM。 ![]() (4)垂直wL畫前中心線。 (5)在BL上,由后中心向前中心方向取背寬線B/8+7.4CM確定C點。 (6)經C點向上畫背寬垂直線。 (7)經A點畫水平線與背寬線相交。 ![]() (8)、由A點向下8CM處畫一水平線與背寬線相交于D點。將后中心線至D點的中點向背寬方向取1CM確定為E點作為肩省省尖點。 (9)、過C、D兩點的中點向下0.5CM的點作水平線G線. (10)、在前中心線上從BL線向上取B/5+8.3CM,確定B點。 (11)、通過B點畫一條水平線。 ![]() (12)在BL線上由中心線取胸寬為B/8+6.2CM,并由胸寬的中點位置向后中心線方向取0.7CM作為BP點。 (13)畫垂直的胸寬線,形成矩形。 ![]() (14)在BL線上,沿胸寬線向后取B/32作為F點,由F點向上作垂直線與G線相交得G點。 (15)、沿CF的中點向下作垂直的側縫線。 ![]() 2、繪制輪廓線 (1)繪制前領口弧線。由B點沿水平線取B/24+3.4CM(前領口寬),得SNP點。由B點向下取前領口深◎+05CM 畫領口矩形,依據(jù)對角線的參考點畫圓順前領口弧線。 (2)、給制前肩線。以SNP為基準確點取22·的前肩傾角度,與胸寬線相交后延長1.8CM形成前肩寬度▼ ![]() (3)繪制后領口弧線。由A點沿水平線取◎+0.2CM(后領口寬),取其1/3作這后領口深的垂直長度,并確定SNP點,畫圓順后領口線。 (4)、繪制后肩線。以SNP為基準點取18°的后肩傾斜角度,在此斜線上取▲+后肩?。˙/32-0.8CM)作為后肩寬度。 ![]() (5)繪制后省。通過E點,向上作垂直線與肩線相交,由交點位置向肩點方向取1.5CM作為省道的起始點。并取B/32-0.8CM作為后肩省道大小,連接省道線。 ![]() (7)、繪制后袖窿弧線。由C點作45°作斜線,在線上取▲+0.8CM作為袖窿參考點,以背寬線作袖窿弧切線,通過肩點經過袖窿參考點畫順后袖窿弧線。 ![]() (8)、繪制胸省。由F點作45°傾斜線,在線上取▲+0.5作為袖窿參考點,經過袖窿深點、袖窿參考點和G點畫圓順前袖窿弧線的下半部分。以G點和BP點連線為基準線,向上?。˙/4-2.5CM)°夾角用為胸省量。 (9)、通過胸省長的位置點與肩點畫順袖窿線上半部,注意胸省合并時袖窿線要圓順。 ![]() (9)、繪制腰省 a?。河葿P點向下2-3cm作省尖,向下作WL垂線作省道中心線。 b?。河蒄點向前取1.5cm作垂直線與WL線相交,作為省道中心線。 C?。簩瓤p線作省道中心線。 d?。簠⒖糋線的高度,由背寬線向后中心方向取1cm,由該點向下作垂線交于WL線,作省道中心線。 e省:由E點向后中心線方向取0.5cm,通過該點作WL線垂直線,作為省道中心線。 f省:將后中心線作為省道的中心線。 各省量以總省量為依據(jù)參照比率計算,以省道中心線為基準,在其兩側取等分省量。 ![]() ![]() 日本新文化原型圖 ![]() 新文化原型各部位的數(shù)據(jù) 袖原型制圖 將上半身原型袖窿省閉合,以此時前后肩點的高度為依據(jù),在衣身原型的基礎上繪制袖原型 1、 繪制基礎框架 (1)、拷貝衣身原型的前后袖窿,將前袖窿省閉合,畫圓順前后袖窿弧線。 (2)、確定袖山高度:將側縫線向上延長作為袖山線,并在該線上確定袖山高。 方法是:計算由前后肩點高度的1/2位置點到BL線之間的高度,取其5/6作為袖山高。 ![]() (3)、確定袖肥:由袖山頂點開始,向前片的BL線取斜線長等于前AH,向后片的BL線取斜線長等于后AH+1CM+★(不同胸圍對應不同★值)在核對袖長后畫前后袖下線 ![]() 2、輪廓線的制圖 (1)、將衣省袖窿弧線上●至○之間的弧線拷貝至袖原型基礎框架上,作為前、后袖山弧線的底部。 ![]() (2)繪制前袖山弧線 在前袖山弧線上沿袖山頂點向下取AH/4的長度,由該位置點作袖山的垂直線,并取1.8-1.9CM的長度,沿袖山斜線與G線的交點向上1CM作為袖窿弧線的轉折點,經過袖山頂點、和兩個新的定位點及袖山底部畫圓順前袖窿弧線。 ![]() (3)、繪制后袖山弧線: 在后袖山斜線上沿袖山頂點向下量取前AH/4的長度,由該位置作后袖山斜線的垂直線,并取1.9-2CM的長寬,沿袖山斜線和G線的交點向一下1CM作為后袖窿弧線的轉折點,經過袖山頂點、兩個新的定位點及袖山底部畫圓順后袖窿線。 ![]() (4)、確定對位點. 前對位點,在衣身上測量側縫至G點的前袖窿弧線長,并由袖山底部向上量取相同的長度確定前對位點. 后對位:將袖山底部畫有●印的位置點作為對位點。 ![]() ![]() 袖原型完成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