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 范則楊 來源 | 醫(yī)學界影像診斷與介入頻道 近日一大學生抖腿抖到骨折引關注!“疼到走路都走不了了!”經(jīng)檢查,醫(yī)生稱該同學左側距骨內側緣撕脫性骨折。梁同學受傷是由于不良習慣——長期側腳抖腿積累導致的。 【來源: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cn/s/qw/2016-12-01/doc-ifxyiayq1883241.shtml】 回歸題目,疲勞骨折主要發(fā)生于肢體承受應力超過上限,過去以運動員、健身愛好者、軍人多見,但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興起,當人們心血來潮參加訓練而缺乏科學規(guī)劃時,則可能增加疲勞骨折的發(fā)生率。 案例一:42歲女性,長距離行走后出現(xiàn)左足背疼痛。(圖1) 圖1 X線(左圖)未見明顯異常,但1個月后,患者復查足部X線片(右圖),可見骨痂形成(箭頭),提示左側第2跖骨疲勞骨折[1]。 案例二:28歲女性,右側第2跖骨疼痛。(圖2) 圖2 左圖足部X線未見異常,但右圖MRI 反轉恢復序列(STIR)可見第2跖骨以及周圍軟組織高信號,提示疲勞骨折出現(xiàn)骨髓水腫。 小貼士 MRI STIR序列、T1WI、T2WI序列對診斷疲勞骨折有重要作用,可以用來對疲勞骨折進行分級[3]: 1級:STIR序列輕度-中度骨膜水腫,未見骨髓改變。 2級:STIR序列中度-重度骨膜水腫,T2WI可見骨髓改變。 3級:STIR序列中度-重度骨膜水腫,T1WI、T2WI均可見骨髓改變。 4級:可見骨折線。 案例三:22歲女性,運動員,近期左足前部疼痛,訓練后持續(xù)疼痛。(圖3) 圖3 左圖X線未見異常,中圖STIR序列左側第3跖骨可見高信號,右圖T1WI可見低信號,診斷為3級疲勞骨折。 案例四:27歲足球運動員,右足中部疼痛,近期加重。(圖4) 圖4 T1WI可見明顯右足舟骨骨折線,提示為4級疲勞骨折。CT軸位及冠狀位重建也可見骨折線 為什么足舟骨較容易發(fā)生疲勞骨折呢?首先,足舟骨是足弓較高點,受到應力較大;其次,足舟骨由足背動脈的分支供血,而此處動脈分支較少,血供相對不足。(圖5) 圖5 圓圈處顯示足背動脈及其分支供應足舟骨 案例五:20歲女籃運動員,應力處股骨頸疲勞骨折(圖6) 圖6 A圖冠狀位T1WI可見左股骨低信號水腫(黑箭頭),可見沿股骨頸內側的低信號骨折線(白箭頭),B圖T2WI壓脂序列可見骨髓水腫(白箭頭),部分骨折(黑箭頭)[2] 小貼士: 股骨頸骨折分為2種: 1.壓力型骨折,發(fā)生在股骨頸內側,骨折部分貼合緊密,保守治療效果較好。 2.張力型骨折,常發(fā)生在股骨頸外側,不易愈合且易發(fā)展為完全骨折及股骨頭壞死。[3] 案例六:42歲男性,長跑后左膝疼痛。(圖7) 圖7 起初X線報告為正常,但T2加權梯度回波序列(GRE-T2* WI )可見左側脛骨近段骨髓水腫,提示左脛骨疲勞骨折?;仡櫥颊遆線片,亦可見左脛骨近段改變。脛骨較易發(fā)生疲勞骨折(占50%)。 案例七:24歲男性,長跑后右下肢疼痛數(shù)月。(圖8) 圖8 X線最初報告為正常,骨掃描報告局部放射性濃聚灶?;颊咝蠧T檢查,顯示右脛骨骨裂,嵌插入趾長屈肌。[4] 案例八:25歲足球女運動員,左踝部疼痛。(圖9)
圖9上排左STIR序列可見明顯骨髓水腫,但未見明顯骨折線,患者11個月后復查CT(上排右),可見骨折線。下排為患者術后X線,可見左脛骨內踝骨折線,位于典型部位:脛骨內踝垂直線連接處。 案例九:男性運動員,雙踝上方疼痛。(圖10)
圖10 最初X線未見異常,患者2周后行骨掃描,可見雙側腓骨遠段放射性濃聚灶,提示雙側腓骨遠段疲勞骨折,愈合中。 案例十:患者16歲男性運動員,訓練時左足中部疼痛。(圖11)
圖11 跗骨疲勞骨折,足舟骨為最易疲勞骨折部位,STIR序列矢狀位可見明顯足舟骨高信號,軸位T1WI可見低信號,但未見骨折線,為3級疲勞骨折。[5] 案例十一: 20歲男性運動員,右足背疼痛。(圖12)
圖12 A圖可見右骰骨骨折線(白箭頭),周圍低信號水腫(黑箭頭)B圖 T2WI可見骨折(黑箭頭)和水腫(白箭頭),診斷為骰骨骨折。[5] 案例十二:39歲女性,騎車后左足前部疼痛。(圖13)
圖13 最初X線正常(左),1個月(中)及3個月(右)隨訪中,發(fā)現(xiàn)左跖骨出現(xiàn)骨痂,提示存在疲勞骨折愈合。 案例十三:14歲男性,右足持續(xù)跖部疼痛。(圖14)
圖14 籽骨疲勞骨折,不常見。右側第一趾骨的籽骨可見STIR高信號(左),CT可見硬化(右),提示疲勞骨折。 總結 影像檢查在診斷疲勞骨折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患者病史非常重要。平片敏感性不高,MRI可提示骨髓水腫、骨膜反應及骨折線。[4]疲勞骨折需要醫(yī)生細心讀片診斷,必要時通過復查確診。同時當疲勞骨折發(fā)生于高風險部位時(股骨頸、脛骨干、內踝、足舟骨、跖骨),保守治療不易愈合,應引起重視。 (圖15)
圖15 常見疲勞骨折部位 下面小視頻演示了足部最常出現(xiàn)疲勞骨折的部位: 1.足舟骨 2.跟骨 3.跖骨 參考文獻: [1] Fredericson M, Jang K U, Bergman G, et al. Femoral diaphyseal stress fractures: results of a systematic bone sca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valuation in 25 runners[J]. 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 2004, 5(4):188-193. [2] Berger F H, de Jonge M C, Maas M. Stress fracture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The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 awareness amongst radiologists.[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7, 62(1):16-26. [3] Ferco Berger, Milko de Jonge, Robin Smithuis and Mario Maas. Stress fracture. http://www./en/p4615feaee7e0a/stress-fractures.html [4] Fredericson M, Jennings F, Beaulieu C, et al. Stress fractures in athletes.[J]. Topic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mri, 2006, 17(5):109-16. [5] Berger F H, de Jonge M C, Maas M. Stress fracture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The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 awareness amongst radiologists.[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7, 62(1):16-2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