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酒·其五
陶淵明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結廬:蓋房子,這里指居住。結:構筑。 無車馬喧:沒有車馬往來的喧鬧紛擾。 君:陶淵明自謂。 何能爾:為什么能夠做到這樣? 悠然:悠閑自得的樣子。 南山:指廬山。 日夕:傍晚。 佳:美好。 相與還:結伴而歸。 此中:眼前的情景,即隱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即熱愛自然而逍遙閑適的感情,也體現了純真自然的道家思想。 辨:說明。 忘言:忘記用什么語言表達。 【賞析】 此題共二十首,非一時之作,大約寫于陶淵明四十歲前后,本篇原列第五。 這首詩前半部分著重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寫欣賞自然景色悠然自得的心境,表現了作者歸隱后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全詩寫景、抒情、談理三者渾然融合,形成了完整的藝術境界。另外,簡潔、樸素、自然,也是此詩的特色。清代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中說:“‘心遠’為一篇之骨,而‘真意’又為一篇之髓?!?/font>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說出了一個哲理:心遠地偏。在喧囂嘈雜的俗世上,利祿之徒孜孜以求富貴功名,而詩人之心由于能遠離塵俗,仍可有地偏之感?!靶倪h地偏”之理,是魏晉名士探求的勝義,它同道家的崇尚自然之說和漢末以后興起的玄學大有關系?!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見”字表現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在采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這兩句歷來為人們所欣賞,是說采菊時無意中見到南山,境與意會,情與景融,物我皆忘,一種隱居生活的自得之樂油然而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舉此例,譽為“無我之境”,即“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spa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兩句指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實指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