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作用:血脂升高可能的血液癥狀:血脂升高有些治療會出現(xiàn)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副作用,膽固醇升幅較大。 抗癌圈決策樹治療方案分析 1、生活方式干預(飲食和運動治療等)是控制血脂的基礎,通過飲食調(diào)整來達到降低血脂,切斷血脂的來源,是一種安全、有效、經(jīng)濟的方法。一般來說,輕微的血脂異常,又沒有相關的危險因素,通過飲食和運動療法即可控制。 如果3個月后仍有異常,再配合藥物等方法進行治療。即使血脂恢復正常,也還需要定期復查和隨訪。 2、常用降血脂藥物 (1)洛伐他汀 (2)煙酸,即煙酰胺 (3)阿昔莫司 (4)非諾貝特 在服用調(diào)脂藥過程中要注意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 并發(fā)癥一:感染血液可能的癥狀:白細胞下降、中性粒細胞減少隨著腫瘤治療學的發(fā)展,感染已成為癌癥病人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和主要死亡原因。60%-75%的白血病或淋巴瘤患者和40%-50%的實體瘤患者死亡原因為感染。這與腫瘤病人存在一系列感染易感因素不無關系: ①機體免疫缺陷。 ②屏障防御破壞。 ③粒細胞減少。 ④腫瘤本身引起水腫、糜爛、潰瘍、壞死、壓迫和梗阻均有利于感染的發(fā)生。 其中以中性白細胞減少是癌癥合并感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當白細胞總數(shù)下降的時候,感染的危險性增高。除了中性白細胞減少的程度外,其持續(xù)的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持續(xù)時間延長,感染的危險越高。最終可達到100%。 中性白細胞減少持續(xù)14天以上比持續(xù)3-7天者發(fā)生感染的危險性明顯增高。中性白細胞計數(shù)0.1~0.5*109/L 且持續(xù)時間少于7-10天者稱為低危中性白細胞減少癥,常見于實體瘤化療時,而白血病或骨髓移植接受化療者,中性白細胞減少則更加嚴重。低危中性白細胞減少癥患者對初次抗生素治療反應良好。目前,約1/3中性白細胞減少并發(fā)熱的患者被證明是感染所致,約1/15的患者具有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 中性白細胞減少患者常見的細菌感染來源于周圍環(huán)境,但癌癥并中性白細胞減少者有50%的細菌感染是內(nèi)源性的。 抗癌圈決策樹治療方案分析 (一)一般性的預防措施 1、嚴格按要求洗手; 2、在人群密集地區(qū)或防范有傳播呼吸疾病的人員須戴口罩; 3、保持空氣流通,但不要灰塵飛揚; 4、切斷革蘭陰性菌的來源(例如水中的花、生食物、水果和蔬菜); 5、勤刷牙,保持口腔牙周的衛(wèi)生。 (二)特殊預防措施 1、在許多器官移植中心安裝了高效空氣凈化器,因為器官移植患者可因抗排斥治療而產(chǎn)生持續(xù)的中性白細胞減少,安裝空氣凈化器的目的是清除經(jīng)空氣傳播的致病菌,例如曲霉菌。 2、肺炎球菌菌苗和嗜血桿菌菌苗的免疫接種,特別是接受擇期脾切除的患者,必要時還可接種腦膜炎雙球菌菌苗。 3、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常根據(jù)臨床需要決定。這方面有在骨髓移植患者中使用無環(huán)鳥苷和更昔洛韋的成功經(jīng)驗,也有使用制霉菌素失敗的教訓。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主要問題是細菌耐藥性形成,如表皮葡萄球菌和腸球菌的耐藥問題,兩者又是中性白細胞減少患者重要的致病菌。為了預防和推遲癌癥化療患者感染的發(fā)生,可預防性使用下列不同的藥物。 (1)抗菌藥物 (2)抗真菌藥 (3)抗病毒藥 (4)異煙肼 (詳見抗癌圈APP“查癥狀”) 并發(fā)癥二:低白蛋白血癥可能的血液癥狀:紅細胞下降、紅血蛋白下降低蛋白血癥(hypoproteinemia)亦稱蛋白質(zhì)缺乏癥,以血漿蛋白減少、膠體滲透壓降低、全身性水腫為特征。低蛋白血癥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原因所致氮負平衡的結果。主要表現(xiàn)為營養(yǎng)不良。 血液中的蛋白質(zhì)主要是血漿蛋白質(zhì)及紅細胞所含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質(zhì)包括血漿白蛋白、各種球蛋白、纖維蛋白原及少量結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總量為6.5~7.8g%。若血漿總蛋白質(zhì)低于6.0g%,則可診斷為低蛋白血癥。 對低蛋白血癥一般經(jīng)及時、合理的治療,均可取得一定療效。 抗癌圈決策樹治療方案分析 首先應治療引起蛋白質(zhì)攝入不足、丟失過多、分解亢進的原發(fā)疾病。 若原發(fā)疾病無禁忌,可給予高蛋白質(zhì)、高熱量的飲食,使每日攝入蛋白質(zhì)達60~80g,保證充足熱量供應(2500千卡/日以上),并酌情使用促進蛋白質(zhì)合成的藥物。消化功能差者,可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同時補充足夠的維生素。病情嚴重者,可輸入血漿或白蛋白。 老年重癥病、惡性腫瘤、肝硬化、腎病綜合征及危重癥患者等并發(fā)的低蛋白血癥十分常見,主要是因為白蛋白的消耗增加、合成不足以代償其代謝、對外源性營養(yǎng)底物反應差等。 臨床上具有病死率高、住院時間長等特點。 針對病因,臨床上一般采用輸注人體白蛋白或血漿、人工勻漿膳等營養(yǎng)支持治療,對低蛋白血癥有一定的療效。但較大地增加了患者經(jīng)濟負擔。而且反復輸注白蛋白會抑制肝細胞白蛋白基因的表達,抑制內(nèi)源性白蛋白的產(chǎn)生,并增加白蛋白的分解,治療效果欠佳。 并發(fā)癥三:腫瘤溶解綜合征可能的血液癥狀: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腫瘤溶解綜合征可發(fā)生于任何腫瘤細胞增殖速度快及治療后腫瘤細胞大量死亡的病人,一般常見于急性白血病、高度惡性淋巴瘤,較少見于實體瘤病人,如小細胞肺癌、生殖細胞惡性腫瘤、原發(fā)性肝癌等。 抗癌圈決策樹治療方案分析 (一)預防 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化療前24小時開始給予別嘌呤醇600mg/d,口服,持續(xù)用藥1-2天。此后可給予別嘌呤醇,每日300mg口服。 對于需要立即搶救的病人,給予相同劑量的別嘌呤醇,并需要堿化尿液(pH>7),靜脈輸注含0.4%碳酸氫鈉的溶液和利尿劑,使尿量維持在100-150mL/h。 在給予足夠液體后,如果未達到理想尿量,可靜脈給予呋塞米20mg。 若尿pH<> (二)監(jiān)測 對有發(fā)病危險者,在進行化療前及化療期間應至少每日一次測血清電解質(zhì)、磷、鈣、尿酸、肌酐水平。 對于高風險病人(例腫瘤體積大的高度惡性淋巴瘤)在治療開始后24小時至48小時之間,每6小時檢測上述的實驗指標。 檢測過程中,一旦血清值發(fā)生異常,即應給予適當?shù)闹委煟⑶颐?至12小時重復檢測異常的值,直至化療完成或達正常實驗室值。 更多治療方案,可登陸抗癌圈APP“查癥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