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6.12.004 余建明, 430022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放射科,Email: cjr.yujianming@vip.163.com; 徐克 ,110001 沈陽,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放射科, Email: kexu@vip.sina.com 鄭君惠, 510080 廣州,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Email:13610228212@163.com。 計算機體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繼1895年倫琴發(fā)現(xiàn)X線以來, 醫(yī)學影像學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由于具有密度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高、 對病灶定位和定性準確、 可以為臨床提供直觀可靠的影像資料等優(yōu)勢, CT檢查已成為臨床醫(yī)學不可缺少的診斷手段, 在我國已經普及到各級醫(yī)療機構。規(guī)范CT檢查技術, 為臨床和診斷提供普遍公認的優(yōu)質圖像至關重要。為了規(guī)范CT檢查技術, 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國內相關專家綜合相關文獻并結合臨床實際起草了本版CT檢查技術專家共識。 CT掃描前準備 一、 設備準備 二、 受檢者準備 三、 操作者準備 四、 圖像質量控制 五、 其他 顱腦CT掃描技術 一、 適應證 顱腦急性出血、 梗死、 外傷、 畸形、 積水、 腫瘤、炎癥以及腦實質變性和腦萎縮等疾病。 二、 檢查技術 1.常規(guī)平掃: (1)體位: 取仰臥位, 頭部置于檢查床頭架內, 頭部正中矢狀面與正中定位線重合,使頭部位于掃描野的中心, 聽眥線垂直于檢查床。常規(guī)以聽眥線或聽眶上線為掃描基線, 掃描范圍從顱底至顱頂。 (2) 參數(shù): 管電壓 100~120 kV, 有效管電流 200~250 mAs, 根據(jù)機型選擇不同探測器組合 (16×1.500 mm、 32×1.200 mm, 64×0.625 mm、128×0.600mm、 320×0.500 mm等), 一般行逐層掃描, 層厚5~6 mm, 層間距5~6 mm。 2.增強掃描: (1) 常規(guī)增強掃描: 掃描參數(shù)與常規(guī)平掃相同。采用高壓注射器經靜脈團注對比劑,流率為 1.5~2.0 ml/s (觀察動脈瘤、 動靜脈畸形等血管病變時, 流率可達 3.0~4.0 ml/s), 用量為 50~70ml。根據(jù)病變的性質設置頭部增強的延遲掃描時間, 血管性病變延遲 25 s, 感染、 囊腫延遲 3~5 min, 轉移瘤、 腦膜瘤延遲 5~8 min。 (2) 顱腦 CTA:采用對比劑(流率為 4.0~5.0 ml/s, 用量為 60~80ml) 生理鹽水(流率為 4.0 ml/s, 用量為 30 ml)的注射方式。體弱或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 <18 kg/m2的受檢者, 對比劑用量酌減[5-6]。 三、 圖像處理 1. 預置窗寬、 窗位: 軟組織窗窗寬 80~100HU, 窗位 35~45 HU; 骨窗窗寬 3 500~4 000 HU,窗位500~700 HU。 2.常規(guī)三維圖像重組: 用薄層橫斷面數(shù)據(jù)進行MPR, 可獲得腦組織的冠狀面、 矢狀面、 斜面圖像。運用表面遮蓋法 (shade surface displayment, SSD) 顯示顱骨的骨折線、 病變與周圍解剖結構的關系等。 3.CTA三維圖像重組: 頭部血管圖像后處理常包括MPR (CPR)、 MIP、 VR及SSD。 四、 影像質量標準 1.腦組織窗: 能夠顯示灰白質邊界、 基底神經節(jié)、 腦室系統(tǒng)、 中腦周圍的腦脊液腔隙、 靜脈注射對比劑后的大血管和腦室脈絡叢。 2.骨窗: 能夠顯示顱骨的內板、 外板和板障[7-10]。 鞍區(qū)CT掃描技術 一、 適應證 1.普通 X線檢查發(fā)現(xiàn)鞍區(qū)病變, 需進一步明確診斷者。 2.臨床懷疑垂體腫瘤。 3.垂體瘤術后復查。 二、 檢查技術 1.常規(guī)平掃: (1)體位: 仰臥位, 頭部置于頭架內, 受檢者體位同顱腦軸面掃描, 掃描基線可用聽眶線或聽眥線, 掃描范圍從顱底至鞍頂。 (2)參數(shù):采用螺旋掃描方式, 管電壓 100~120 kV, 有效管電流 200~250 mAs, 選擇不同探測器組合(16×0.625mm、 32×1.200 mm等)。以最薄層厚進行無間隔重建, 然后行冠狀面、 矢狀面重組, 重建層厚 3 mm, 層間距3 mm。 2. 增強掃描: (1)注射參數(shù): 采用(含碘 300~370 mg/ml) 非離子型碘對比劑, 用量 80.0~100.0 ml(或 1.5~2.0 ml/kg), 注射流率 2.5~3.0 ml/s。 (2)掃描及延遲時間: 首先行 CT平掃確定掃描范圍, 注入對比劑后 10 s 啟動掃描, 掃描 5~8 次。延遲時間一般設為注射對比劑后 35 s。 (3)垂體微腺瘤放大動態(tài)掃描: 能清楚地觀察垂體微腺瘤及其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觀察微腺瘤血供的全過程, 有利于診斷微腺瘤。 三、 圖像處理 1. 窗寬、 窗位調節(jié): 軟組織窗窗寬 350~400HU, 窗位 35~45 HU; 病變侵犯顱骨時需加照骨窗, 骨窗窗寬3 500~4 000 HU, 窗位500~700 HU。 2.三維圖像重組: 需重建鞍區(qū)冠狀面、 矢狀面圖像, 重建層厚及層間距≤3 mm。 四、 影像質量標準 1.軟組織窗: 能夠顯示鞍區(qū)軟組織、 腦灰白質邊界、 中腦周圍的腦脊液腔隙、 靜脈注射對比劑后的大血管和腦室脈絡叢。 2.骨窗: 能夠顯示鞍區(qū)諸骨的結構, 顱骨的內板、 外板和板障[11]。 眼部CT掃描技術 一、 適應證 眼球內和眶內腫瘤、 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眼外傷、 眶內異物炎癥及先天性疾病。 二、 檢查技術 1.常規(guī)平掃: (1) 體位: 仰臥位, 下頜稍上抬, 聽眶線與床面垂直, 兩外耳孔與床面等距, 正中矢狀面與床面中線重合。掃描基線為聽眶線, 掃描范圍一般從眶下緣至眶上緣。 (2) 參數(shù): 采用螺旋掃描方式, 管電壓 100~120 kV, 有效管電流 200~250 mAs, 探測器組合(16×0.750 mm、 32×1.200 mm, 64×0.625 mm等)。以最薄層厚重建, 然后行軸面、 冠狀面、 斜矢狀面重組, 骨窗層厚 2 mm、 軟組織窗層厚3 mm, 層間距 2~3 mm。若重點觀察視神經管, 則需要重建骨算法, 重建層厚1 mm, 層間距1 mm。 2. 增強掃描: (1)注射參數(shù): 采用(含碘 300~370 mg/ml) 非離子型碘對比劑, 用量 80~100 ml (或1.5~2.0 ml/kg), 注射流率 2.5~3.0 ml/s。 (2) 掃描延遲時間: 普通增強檢查延遲 35~45 s; 血管性病變采用動靜脈雙期增強掃描, 動脈期延遲 25 s, 靜脈期延遲70 s。 三、 圖像處理 1. 窗寬、 窗位調節(jié): 軟組織窗窗寬 350~400HU, 窗位 35~45 HU; 骨窗窗寬 3 500~4 000 HU,窗位500~700 HU。 2. 常規(guī)三維圖像重組: 眼部外傷常規(guī)采用MPR。眼球內異物定位時, 通常需采用橫斷面、 冠狀面和矢狀面結合定位。 四、 影像質量標準 1.軟組織窗: 能夠顯示眼球結構 (晶狀體、 球壁等), 淚腺、 眼肌和視神經。 2.骨窗: 能夠顯示眶骨的內部結構, 清晰分辨皮質和松質骨[12-14]。 耳部CT掃描技術 一、 適應證 先天性耳道畸形、 腫瘤(如聽神經瘤、 膽脂瘤等)、 炎癥、 外傷等。 二、 檢查技術 1.常規(guī)平掃: (1)體位: 仰臥位, 頭部置于頭架內, 兩外耳孔與床面等距, 取標準的頭顱前后位。 (2) 參數(shù): 采用螺旋掃描方式, 管電壓 120~140 kV,有效管電流 200~250 mAs, 探測器組合(16×0.625mm、 32×0.625 mm等)。以最薄層厚無間隔重建, 然后行軸面、 冠狀面、 矢狀面重組。骨算法重建層厚1 mm, 層間距 1 mm; 軟組織算法重建層厚 3 mm, 層間距3 mm。掃描范圍從外耳道下緣至巖骨上緣[15]。 2. 增強掃描: (1)注射參數(shù): 對比劑用量 60~80 ml, 注射流率 2.5~3.0 ml/s。 (2)掃描延遲時間:普通增強檢查延遲時間40~50 s。 三、 圖像處理 1.窗寬、 窗位調節(jié): 外耳道閉鎖的放大圖像應包全耳部皮膚。增強掃描圖像用軟組織窗攝影, 骨窗窗寬3 500~4 000 HU, 窗位500~700 HU。 2.三維圖像重組: 均使用最薄層厚重建, 在橫斷面薄層圖像上行冠狀面重組, 并結合曲面重建、仿真內窺鏡對病變進行顯示。還可采用單側放大的方式進行重建。 四、 影像質量標準 1.骨窗: 能夠顯示顳骨的內部結構, 聽骨鏈、 面神經管、 耳蝸、 半規(guī)管等。 2.軟組織窗: 能夠顯示病變組織和周圍腦組織的關系[16]。 鼻與鼻竇CT掃描技術 一、 適應證 鼻及鼻竇炎癥、 腫瘤、 外傷等。 二、 檢查技術 1.常規(guī)平掃: (1) 體位: 仰臥位, 聽眥線或聽眶線與床面垂直, 正中矢狀面與床面中線重合。掃描基線為聽眶線, 掃描范圍一般從眉弓上緣至牙齒咬合面。 (2)參數(shù): 采用螺旋掃描方式, 管電壓 100~120kV, 有效管電流 200~250 mAs, 探測器組合(16 ×1.500 mm、 32×1.200 mm、 64×0.625 mm等)。重建層厚2~3 mm, 層間距3~5 mm, 采用高分辨重建算法。 2. 增強掃描: 對比劑用量 60.0~80.0 ml, 注射流率 2.5~3.0 ml/s。普通增強檢查延遲 40~50 s掃描。 三、 圖像處理 1.窗寬、 窗位調節(jié): 觀察蝶竇、 篩板及額竇有無分隔或外傷時, 通常用骨算法, 窗寬 2 000~2 500HU, 窗位 150~250 HU。腫瘤侵犯骨組織時, 必須行軟組織重建, 層厚 3 mm、 間隔 3~5 mm、 窗寬300~400 HU、 窗位 35~45 HU。鼻骨外傷時, 用骨算法圖像分別平行和垂直于鼻骨長軸行橫斷面和冠狀面重組, 重建層厚1 mm, 層間距1 mm。 2.三維圖像重組: 將原始圖像進行薄層重組,重組層厚 0.75 mm, 層間距 0.75 mm。鼻竇冠狀面圖像可顯示竇腔病變、 竇口復合體區(qū)域病變以及觀察解剖結構是否異常。鼻部外傷患者行 MPR 及SSD三維重組有助于觀察鼻部骨折的位置、 類型及 與鄰近解剖結構的關系。 四、 影像質量標準 1. 骨窗: 能夠顯示諸骨的內部結構、 增厚的黏膜。 2.軟組織窗: 能夠顯示軟組織病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17]。 頸部CT掃描技術 一、 適應證 頸部占位性病變、 頸部淋巴結腫大、 頸部血管性病變、 頸部氣管病變、 外傷。 二、 檢查技術 1.常規(guī)平掃: (1) 體位: 仰臥位, 頭稍后仰, 使頸部與床面平行, 同時兩肩放松, 兩上臂置于身體兩側, 兩外耳孔與床面等距。 (2)掃描范圍: 甲狀腺掃描范圍從第 5頸椎下緣至第 1胸椎。喉部掃描范圍從第 4頸椎向下掃描, 或直接對準喉結掃描, 掃描時囑受檢者連續(xù)發(fā)字母 “E” 音, 使聲帶內收, 梨狀窩擴張, 以便較好地顯示聲帶、 梨狀窩、 咽后壁及杓會厭襞的形態(tài)及病變。鼻咽部掃描范圍從海綿竇至口咽部。 (3) 掃描參數(shù): 行螺旋掃描, 螺距 0.600~1.000, 管電壓 120 kV, 有效管電流 200 mAs, 矩陣512×512, 軟組織算法, 最薄層厚無間隔重建。 2.增強掃描: (1) 常規(guī)增強掃描: 對比劑用量成人 60.0~80.0 ml, 兒童為 2.0 ml/kg。注射流率 2.5~3.0 ml/s, 延遲掃描時間35~40 s。 (2) 頸部CTA: ①體位: 仰臥位, 頭后仰, 使下頜支與掃描床面垂直; ②掃描范圍: 在頸部側位定位像上, 設定從主動脈弓上緣至顱底的掃描區(qū)域; ③參數(shù): 常規(guī)螺旋掃描, 管電壓120 kV, 有效管電流200 mAs, 矩陣512×512, 采集層厚 0.6~1.0 mm, 重建層厚 1.0 mm, 層間距 0.6~1.0mm; ④對比劑用量及延遲時間: 對比劑注射流率4.0~5.0 ml/s, 對比劑注射完畢后再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鹽水20.0~30.0 ml, 延遲時間15~18 s。 三、 圖像處理 頸部圖像常用軟組織窗顯示, 一般取窗寬250~350 HU, 窗位 30~50 HU; 若病變侵犯骨組織時, 必須加骨窗像, 窗寬 3 500~4 000 HU, 窗位500~700 HU。采用 MIP、 SSD、 VR 進行后處理, 進行多方位觀察。 四、 影像質量標準 1.軟組織窗: 能夠顯示頸部軟組織的層次和增強后大血管的結構。 2.骨窗: 能夠顯示頸部椎體骨質。 【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媒體或個可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