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來說,由于兒童用藥的缺乏,兒童生病使用成人藥物使用成人藥品的現成非常普遍,然而兒童并不是縮小版的成人,對于兒童來說成長發(fā)育是很突出的特點,肝、腎等功能都還不完善,與成人相比兒童用藥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家長和醫(yī)生往往把兒童看成縮小版的成人,以至于忽略了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生長狀況。僅僅簡單的減量使用成人藥物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如:氯霉素用于新生兒時,由于其肝藥酶系統尚未發(fā)育成熟,腎臟排泄功能較差,易導致血藥濃度過高而發(fā)生灰嬰綜合征。因此兒童用藥更應謹慎。 小兒藥物治療的特點有哪些? 1、藥物在組織內的分布因年齡而異 如巴比妥類、嗎啡、四環(huán)素在幼兒腦濃度明顯高于年長兒。 2、小兒對藥物的反應因年齡而異 嗎啡對新生兒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明顯高于年長兒,麻黃堿使血壓升高的作用在未成熟兒卻低得多。 3、肝臟解毒功能不足 特別是新生兒和早產兒,肝臟酶系統發(fā)育不成熟,對某些藥物的代謝延長,藥物的半衰期延長,增加了藥物的血濃度和毒性作用。 4、腎臟排泄功能不全 新生兒,特別是未成熟兒的腎功能尚不成熟,藥物及其分解產物在體內滯留的時間延長,增加了藥物的毒、副作用。 5、先天遺傳因素 要考慮家族中有遺傳性疾病史的患兒對某些藥物先天性異常反應,對家族中有藥物過敏史者要慎用某些藥物。 兒童可以選用哪些藥物? 選擇藥物主要是依據小兒年齡、病種和病情,同時要考慮小兒對藥物的特殊反應和藥物的遠期影響。 1、抗生素 抗生素不僅或產生相應的副作用,過量使用抗生素還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衡,使體內微生態(tài)紊亂,引起真菌或耐藥菌感染。臨床應用某些抗生素時應注意其毒副作用,如腎毒性、對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等。 2、腎上腺皮質激素 短療程常用于過敏性疾病、重癥感染性疾病等,長療程則用于治療腎病綜合征、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哮喘、某些皮膚病則提倡局部用藥。在使用中必須重視其副作用: 短期大量使用可掩蓋病情,故診斷未明確時一般不用。 較長期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長,影響水、電解質、蛋白質、脂肪代謝,也可引起血壓增高和庫欣綜合征。 長期使用還可能導致腎上腺皮質萎縮,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擴散。 水痘患兒禁用糖皮質激素,以防加重病情。 3、退燒藥 一般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劑量不宜過大,可反復使用。嬰兒不易使用阿司匹林,以免發(fā)生Reye綜合征。 4、鎮(zhèn)靜止驚藥 在患兒高熱、煩躁不安、劇咳不止等情況下可考慮給予鎮(zhèn)靜藥。發(fā)生驚厥時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鎮(zhèn)靜止驚藥。 5、鎮(zhèn)咳止喘藥 嬰幼兒一般不用鎮(zhèn)咳藥,多用祛痰藥口服或霧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釋、易于咳出。哮喘患兒提倡局部吸入β2受體激動劑類藥物,必要時也可用茶堿類,但新生兒、小嬰兒慎用。 6、止瀉藥與瀉藥 對腹瀉患兒慎用止瀉藥,除用口服補液療法防治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外、可適當使用保護腸粘膜的藥物、或輔以含雙歧桿菌或乳酸桿菌的制劑以調節(jié)腸道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小兒便秘一般不用瀉藥,多采用調整飲食和松軟大便的通便法。 7、乳母用藥 阿托品、苯巴比妥、水楊酸鹽等藥物可經母乳影響哺乳嬰兒,應慎用。 8、新生兒、早產兒用藥 幼小嬰兒的肝、腎等代謝功能均不成熟,不少藥物易引起中毒、副反應,如磺胺類、維生素K3,可引起高膽紅素血癥,氯霉素可引起“灰嬰綜合征”等,應該慎用。 兒童究竟該怎么給藥? 1、按體重給藥 按體重給藥是最常用的計算方法,每日(次)劑量=患兒體重(kg)*每日(次)每千克體重所需藥量。如果是需要連續(xù)應用的藥物,如抗生素、維生素等,都按每日劑量計算,然后再分2~3次服用;臨時對癥治療用藥,如退燒藥、催眠藥等,常按每次劑量計算。如果年長兒按體重計算已經超過成人的量,應該以成人的量為上限。 2、按體表面積計算 這個方法按年齡、體重計算更為準確。小兒體表的計算公式是: 如體重≤30kg,小兒的體表面積(m2)=體重(kg)*0.035+0.1 如體重>30kg,小兒的體表面積(m2)=[體重(kg)-30]*0.02+1.05 . 3、按年齡計算 劑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確的藥物,如營養(yǎng)類藥物等藥物可按年齡計算,比較簡單。 4、從成人劑量折算 小兒劑量=成人劑量*小兒體重(kg)/50,這個方法僅用于未提供小兒劑量的藥物,所得劑量一般都偏小,也不常用。 美國醫(yī)藥協會藥劑委員會推薦按體表面積計算兒童用藥量,但是該方法計算較為繁瑣,因此較少被采用。最常用的是按照年齡或體重來進行折算,但其年齡階段的劃分值得商榷,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但不管使用什么方法計算都必須與患兒具體情況相結合,才能得到比較確切的藥物用量。如新生兒或小嬰兒新生兒腎功能較差,一般藥物劑量宜偏小;但對先生而耐受較強的藥物,如苯巴比妥,則可適當增大用量;重癥患兒用藥劑量宜比輕癥患兒大;須通過血腦屏障發(fā)揮作用的藥物,如治療化膿性腦膜炎的磺胺類藥或青霉素類藥物劑量也應相應增大。用藥目的不同,劑量也不同,如阿托品用于搶救中毒性休克時的劑量要比常規(guī)劑量大幾倍到幾十倍。 據2005年我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0~14 歲的人口為2.6 億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20.27% .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機體各系統、器官的功能尚未成熟完善,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特點,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藥代動力學與成人的差別很大。在美國的兒童不良反應研究中表明,兒科住院患者中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高達11.1%,約為成人的3 倍;國內監(jiān)測表明,我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是成人的2 倍,新生兒更是達到4 倍,每年死于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中三分之一為兒童。 目前越來越多的醫(yī)務工作者開始關心兒童用藥的不良反應,了解兒童用藥不良反應高發(fā)的原因及其發(fā)生特點,規(guī)范兒童用藥指征和用法用量,對兒童臨床合理用藥具有重大意義。 (來源:醫(yī)學界兒科頻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