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說說這座建筑(2016年7月攝),看廣告牌就知道了,叫哈德門廣場。這跟胡同有關系嗎?有!這樓位于崇文門西南角,國瑞城的南側,崇文門商圈又添一員。商業(yè)的東西咱不討論,反正這位置好,肯定能發(fā)大財吧。咱只說老北京文化,從老北京文化的角度上看,我每次路過這個建筑,怎么就感覺別扭? 怎么別扭呢,先得說清楚這哈德門什么來頭。這是老的哈德門。哈德門也就是崇文門。這名字來歷有多個說法。其中一個是說元代時這里曾有一個哈達王府,時間久了,民間就習慣稱這里哈達門了,再一諧音,就成了哈德門。 上圖是2012拍攝的殘存的胡同與崇文門商業(yè)建筑。我標題里提到“漸行漸遠”,可能有網友提出質疑了,這城門可早在1966年就拆平了,早就不存在了,又何來漸行漸遠一說。其實,我想的是,哈德門是老北京的一個文化概念,建筑沒了,不可逆,但哈德門的文化可以繼續(xù)啊。比如胡同文化。 哈德門(崇文門)在歷史上是北京最重要的城門之一,尤其是作為課稅的關卡存在,所以哈德門周邊形成了不少商貿功能的老胡同,像花市就是一個片區(qū)。上圖就是花市上頭條即將拆除時的模樣(2009年攝)。 這是2012年花市上頭條一棟院落的門牌。按照歷史文化的邏輯,當然最好是留下歷史標志性建筑,又能留下富有文化底蘊的生活??晒麻T城樓消失了,歷史地標就甭想了,那留下胡同也好啊,可胡同也消失了,那留下點回憶也好啊,類似哈德門廣場這樣的建筑——距原哈德門城樓最近的位置,怎么著也得跟傳統(tǒng)元素有點關聯(lián)吧。 可事與愿違,具象的不在了,抽象的也不在了,這不就是漸行漸遠嘛。這是2009拍攝的花市上頭條49號院上三條小學。就拿這個學校的孩子來講,他們長大了,還能回憶下胡同里的故事。等到這些孩子給他們的孩子講哈德門、講胡同故事的時候,誰還能知道胡同長啥樣,誰還能對哈德門這三個怪異的名字感興趣? 曾經的花市上頭條59號院門。如今都灰飛煙滅了。 最后再看一眼這個玻璃幕墻的“哈德門”,你該做如何評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