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子類方 1. 四逆湯 里虛寒證治劑,有回陽救逆的功效。 【方證要點】四肢厥逆,嘔吐,下利清谷。 【方證細辨】㈠主證:手腳冰冷、至肘過膝,尤其下半身冷更為明顯;平時畏寒喜暖,易疲倦,好靜惡動。㈡或然證:腹瀉不止,瀉下物為不消化物,或清稀水樣物;或大便常不成形而伴有腹脹、食欲不振、脫肛等;嘔吐,身有微熱。㈢審證:精神萎靡、面帶倦容、目睛無神、表情淡漠,口不渴、或渴不多飲或喜熱飲,小便清長。㈣體征:面色多晦暗、蒼白或暗黃,眼泡易浮腫;唇色暗淡干枯,肌肉松軟無力,皮膚多干燥無光;舌質(zhì)淡胖而暗,多有齒痕,舌苔白厚,或黑潤、或白滑;脈沉細微軟,或按之如游絲,或重按至骨方得,或空浮無力。 【組成用法】 制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6g。先煎附子30分鐘,再入他藥。水煎兩次,分兩次溫服。 【方藥巧記】老將賦。聯(lián)想:甘姜附。 【方義大意】本方即甘草干姜與干姜附子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附子偏于治下,用治下利;干姜偏于治上,用治嘔吐。二藥合用,徹上徹下,無處不溫,古人云“附子得干姜而治寒”,溫中回陽功效強。 【適證加減】大吐、大瀉、大汗及大出血者,加人參6克,名四逆加人參湯;出血或心下痞復(fù)惡寒、疲倦、面色發(fā)暗者,合三黃瀉心湯。 【適用病癥】各種原因?qū)е碌男菘思靶墓δ芩ソ?、心絞痛、心肌梗死、低血壓、暈厥、心律失常、心動過緩、水腫、霍亂、陰縮、足跟痛、狂證、鼻衄、崩漏、口瘡、便秘等。 【注意事項】面色紅潤、口臭聲粗、大便燥結(jié)、小便短赤、脈數(shù)滑有力、舌質(zhì)紅瘦、苔焦黃或黃膩者,慎用本方。附子含有烏頭堿,為安全起見,煎制藥物時,須文火久煎,以減低毒性。 2.附子湯 里飲寒證治劑,有散寒、利尿、止痛的功效。 【方證要點】身體骨節(jié)疼痛,手足厥冷,背惡寒,脈沉細無力。 【方證細辨】㈠主證:肢體或關(guān)節(jié)疼痛。㈡或然證:背惡寒,腹攣痛,腹瀉,帶下白色。㈢審證:無表證,口不干、不苦、不渴,小便不利。㈣體征:面色晦黯,反應(yīng)遲鈍,表情淡漠,或浮腫貌;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組成用法】制附子15g,茯苓9g,人參6g,白術(shù)12g,芍藥9g。水煎兩次,分兩次溫服。 【方藥巧記】婦人服白藥。聯(lián)想:附人茯白藥。 【方義大意】方中茯苓、白術(shù)是利尿藥,伍以附子治痹痛效佳;人參補胃氣之虛,芍藥緩攣急之痛。故本方治胃虛有寒飲、小便不利、身疼、骨節(jié)痛、或腹攣痛者。虛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機會,胡希恕先生經(jīng)驗: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脈沉者,更有良效。 【適證加減】胃脘自覺有冷氣者,加干姜9g 。 【適用病癥】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冠心病、心悸、脫疽、痿證、定時臂痛、子宮肌瘤、子宮脫垂、陰癢、白帶、陽痿等。 【注意事項】口苦,口渴,口干,喜冷,脈浮者,均不可使用本方,恐兼表證和熱證。張仲景還用本方治療妊娠六七月胎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不過要注意:本方適用于妊娠晚期,而在胎兒處于分化階段的妊娠早期是不可應(yīng)用本方的。 3. 真武湯 外邪內(nèi)飲陰證治劑,有解表、散寒、利水的功效。 【方證要點】附子湯證見心下不痞硬而嘔,脈沉細者。 【方證細辨】㈠主證:附子湯證心下不痞硬而嘔。㈡或然證:有表證;頭暈心悸,步態(tài)不穩(wěn),甚至無法站立;或腹大如鼓,或下肢按之如泥,或乏力困重,或腹痛腹瀉。㈢審證:不喜冷性飲食,口不渴,小便不利。㈣體征:面色黃或蒼白,或黃黑,無光澤,反應(yīng)遲鈍,表情淡漠,或浮腫貌;面色黃或蒼白,或黃黑,無光澤,反應(yīng)遲鈍,表情淡漠,或浮腫貌;舌胖大苔滑,脈沉細。 【組成用法】制附子9g,白術(shù)6g,白芍9g,茯苓9g,生姜9g。水煎兩次,分兩次溫服。 【方藥巧記】副將拎白藥。聯(lián)想:附姜苓白藥。 【方義大意】本方于附子湯去人參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湯證心下不痞硬而嘔者。 【適證加減】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者,加人參6g;口渴、小便不利、浮腫,合五苓散;自汗,合并糖尿病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腰痛、下肢浮腫者,合濟生腎氣丸。 【適用病癥】筋惕肉膶、振擅、面肌痙攣、水腫、腰腿痛、下肢痿軟、崩漏、白帶、腸癰、頭痛如劈、齒痛、吐血、咳喘、心悸、抑郁、眩暈、失眠、消渴、咽干、失音、目赤、盜汗、小兒高熱等。 【注意事項】皮膚黯黑者、黃腫者、滿面紅光者慎用。凡是喜冷,口渴舌燥,及無水氣證者,均不可使用本方。 4.附子粳米湯 里虛寒證治劑,有溫中、逐飲、止痛的功效。 【方證要點】腹痛腸鳴,惡心嘔吐。 【方證細辨】㈠主證:下腹部劇痛,惡心。㈡或然證:胸脅脹滿,嘔吐、或吐涎沫,肢體困重,大便秘結(jié)。㈢審證:腹中雷鳴,四肢不溫,口淡不渴。㈣體征:精神萎靡,表情淡漠;舌質(zhì)淡、苔白或膩,脈沉或遲。 【組成用法】制附子9g,粳米15g,半夏9g,甘草3g,大棗4枚。水煎兩次,分兩次溫服。 【方藥巧記】夫子米拌甘棗。聯(lián)想:附子拌甘棗。 【方義大意】附子溫中祛寒,半夏逐飲止嘔,粳米、大棗、甘草安中止痛,故本方治里有寒飲、嘔吐、逆滿而腹中痛者。 【適證加減】腹痛腸鳴甚者,加干姜、茯苓9g ;寒疝痛劇而上及心胸者,合大建中湯。 【適用病癥】腹痛嘔吐、術(shù)后腹痛、產(chǎn)后腹痛、妊娠惡阻、習(xí)慣性流產(chǎn)、白帶、久痢、習(xí)慣性便秘等。 【注意事項】本方腹痛、嘔吐有似大建中湯證,但大建中湯證痛在上腹而上及心胸,本方證痛在下腹,則不及于心胸。胡希恕先生經(jīng)驗:若寒疝痛劇上及心胸者,以此二方合用有奇效。 5.大黃附子湯 寒實內(nèi)結(jié)證治劑,有散寒、通便、止痛的功效。 【方證要點】偏于身體一側(cè)劇痛,或腹冷劇痛、便秘。 【方證細辨】㈠主證:偏于身體一側(cè)劇痛,或腹冷劇痛、便秘。㈡或然證:發(fā)熱,四肢不溫。㈢審證:口淡不渴,小便清長。㈣體征:形體較壯實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舌質(zhì)暗、舌苔多厚或水滑,脈沉遲、或緊弦。 【組成用法】大黃9g,附子15g,細辛6g。先煎附子1小時,再放入細辛、大黃。水煎兩次,分兩次溫服。 【方藥巧記】將軍負心。聯(lián)想:大黃附細。 【方義大意】方中附子、細辛性熱祛寒,大黃攻下,與附子、細辛相伍,可下寒邪,為溫下之法。胡希恕先生經(jīng)驗:凡偏于身體一側(cè)疼痛者,大多屬于久寒結(jié)聚所致,用之均驗;寒疝腹痛,有宜下者,本方也有效。 【適證加減】下肢一側(cè)痛、腳攣急者,合芍藥甘草湯;精神萎靡、面色黃暗、皮膚干燥且較粗糙、易肌肉酸痛、反應(yīng)遲鈍者,合葛根湯;汗出而腫、手足麻木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臉紅、腰背疼痛、下肢皮膚干燥、舌紫暗者,合桂枝茯苓丸;伴有膽囊炎膽石癥發(fā)作、發(fā)熱疼痛者,合大柴胡湯。 【適用病癥】寒積腹痛、寒結(jié)便秘、脅痛、胃脘痛、蛔厥、偏頭痛、左側(cè)或右側(cè)腰腿痛、腹瀉、久痢、黃疸、癃閉、水腫、眩暈、不孕、紫斑、濕疹等。 【注意事項】方中附子用量宜大于大黃,否則,寒實內(nèi)結(jié)凝滯不解,徒下無功。本方“發(fā)熱”之或然證,非里熱證、也非表熱證,而是久寒陰盛,向外迫散體熱所致。 6.烏梅丸 寒熱錯雜證治劑,有調(diào)和寒熱、驅(qū)蟲、止利的功效。 【方證要點】厥逆煩躁,或腹痛嘔吐時緩時作,或虛寒久利。 【方證細辨】㈠主證:⑴寒熱錯雜:其人多有焦慮、抑郁以及失眠,容易烘熱出汗上,或胸背灼熱感,但手足腹部多冰涼;⑵上逆流下痛瀉:嘔吐、噯氣、反流、氣上撞胸,腹痛腹瀉,疼痛劇烈多絞痛,甚至?xí)炟?;㈡或然證:有便蛔或吐蛔史,口苦,饑不欲食,渴欲飲水。㈢審證:病癥時作時緩,以半夜凌晨發(fā)病居多;多為癥狀嚴重、病人痛苦而久治不愈的疑難病。㈣體征:消瘦,臉色多黃,或青黃中浮紅;煩躁神情;舌紅或暗紅,舌質(zhì)堅老;脈象如琴弦,而且硬大而搏指。 【組成用法】烏梅20g、細辛6g、干姜10g、黃連5-15g、當(dāng)歸15g、附子10g、蜀椒10g、桂枝15g、人參15g、黃柏10g。作丸劑時可按古法制丸,或用現(xiàn)代方法煉蜜為丸。成人每次服20g左右,兒童酌減。病情急者多作湯劑,水煎兩次,分兩次溫服。湯劑一般不用蜜及醋。 【方藥巧記】五星蜀將桂伯戀子孫歸。聯(lián)想:烏辛蜀姜桂柏連子參歸。 【方義大意】本方集干姜、附子、細辛、蜀椒辛溫驅(qū)寒,溫里溫下;以黃連、黃柏清在上之熱;另以人參、當(dāng)歸補其氣血;桂枝降其沖氣。妙在主用烏梅漬之苦酒,大酸大斂,一方面有助人參、當(dāng)歸以補虛,一方面有助黃連、黃柏以治泄,并還有以制辛、附、姜、椒的過于辛散。本方為里虛寒自下迫、虛熱上浮、固脫止利的治劑。酸苦辛甘并用,亦是驅(qū)蟲的妙法。 【適證加減】蛔厥者,加川楝子、檳榔、使君肉各10g;崩漏不止者,加仙鶴草15g,阿膠、生地各10g。 【適用病癥】蛔厥、腹痛、腹瀉、嘔吐、消渴、頭頂痛、眩暈、抑郁、痛經(jīng)、閉經(jīng)、崩漏等。 【注意事項】凡單純寒證或單純熱證之消渴,氣上沖,吐蛔,久利等,均不可使用本方。證雖寒熱夾雜,但熱證偏盛者,亦須適當(dāng)加減,不可照原方服用,因方中熱藥較多。 7.烏頭湯 表邪里寒證治劑,祛寒、除濕、止痛的作用。 【方證要點】骨節(jié)腫痛甚劇,屈伸不利,畏寒喜熱。 【方證細辨】㈠主證:骨節(jié)腫痛甚劇,屈伸不利。㈡或然證:繞臍痛甚、發(fā)作有時,陰縮。㈢審證:有表證,皮膚干燥,手足不溫,口淡不渴。㈣體征:面色黃暗,精神萎靡,肢體困倦,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緊或沉。 【組成用法】麻黃10g,制川烏頭10g,黃芪10g,芍藥10g,炙甘草10g,白蜜二杯。以蜜二杯煮烏頭,取一杯,去滓;另以水煎余藥,取一杯,去滓;納烏頭煎半杯,更上火煮,取一杯,溫服。不知,盡服之。 【方藥巧記】鄔老騎白馬喲。聯(lián)想:烏甘芪白麻藥。 【方義大意】本方主用烏頭煎,合以麻芍芪草發(fā)汗解表藥,故與烏頭桂枝湯同屬外邪里寒證的治劑,不過此用麻黃治肢節(jié)腫痛。烏頭有毒(尤其草烏),必須依法蜜煎。烏頭桂枝湯后謂“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烏頭煎及本方雖未明言,亦不例外,可見是經(jīng)常瞑眩的峻藥,用時當(dāng)慎,并宜詳告病家。 【適證加減】無表證而繞臍痛甚、發(fā)則冷汗出者,去麻芪芍草,名大烏頭煎;腹中劇痛、關(guān)節(jié)劇痛不腫者,去麻、芪、加桂枝、生姜各9g、大棗4枚,名烏頭桂枝湯。 【適用病癥】坐骨神經(jīng)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骨質(zhì)喪生、腰肌勞損、椎管狹窄、腸胃痙攣、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等病癥。 【注意事項】大烏頭煎、烏頭湯、烏頭桂枝湯三方,均以烏頭煎為主藥,若只寒氣內(nèi)盛而腹中痛者,為烏頭煎證;若兼外邪而身體疼痛或肢節(jié)痛者,則宜適證選用烏頭桂枝湯或烏頭湯。要注意:烏頭湯主關(guān)節(jié)腫痛兼有無汗之表證,而烏頭桂枝湯主關(guān)節(jié)痛而不腫兼有汗出之表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