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血虛、氣虛、陽虛的不同特征、及調理偏方!

陰虛
體內精血津液不足,陰不制陽,虛性亢奮,如五心煩熱,口燥咽干,潮熱盜汗,舌紅少苔等。
補陰中藥如: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桑椹、墨旱蓮、女貞子、龜甲、鱉甲、黑芝麻等,中成藥如左歸丸、六味地黃丸等。

血虛
陰血不足、肢體臟腑百脈失于濡養(yǎng)、面色無華、萎黃、唇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發(fā)麻,舌淡等為主要臨床癥狀。
補血、活血中藥如當歸、白芍、熟地黃、何首烏、阿膠、龍眼肉等,中成藥如歸脾丸等。

氣虛
臟腑之氣衰退,元氣、宗氣、營衛(wèi)之氣等不足,出現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少氣懶言、食欲不振、舌淡、脈虛細無力等。
補氣中藥如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靈芝、黃芪、白術、山藥等,中成藥如四君子丸、補中益氣丸等。此類人群也適合艾灸。

陽虛
現代人大多陽虛,表現為陽氣不足、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臟腑功能衰退、倦怠乏力、熱量不足、少氣懶言、自汗、小便清長、代謝減退等。
補陽中藥:鹿茸、胡桃仁、肉蓯蓉、巴戟天、淫羊藿、骨碎補、補骨脂、菟絲子、等,中成藥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此類人群適合長期艾灸,配穴要根據個人體質而異,一般灸氣海、關元作為保健穴位比較穩(wěn)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