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陽文廟在岳陽二中校園內(nèi),與馳名中外的岳陽樓隔街相望。是古代祭祠孔子的地方。原有伴池、狀元橋、回廊、大成殿,為當年岳州“百廢俱興”的壯舉之一。
 
        后經(jīng)歷了數(shù)十次重建或修繕,后存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帶前廊,占地548平方米,高16米,為重檐歇山頂,其屋檐起翹,極具宋代建筑風格。特別是殿內(nèi)16根橫木,在石墩和大柱之間,墊有一個約30公分厚的鼓形橫木,名叫木質(zhì),為古代建筑中所罕見。木質(zhì)可以防潮,保證了大柱干燥不腐,故大成殿中的大柱依然完好無損。
大成殿為殿堂式,居于文廟建筑群中軸線的最南端,坐北朝南,殿頂采用重檐歇山、黃色琉璃瓦,舉折明顯,翼角起翹平緩,造形舒展大方,古樸莊重,氣勢恢宏,雖經(jīng)歷代30多次修葺、擴建,始終保持著宋代的建筑風格和部分原始構(gòu)件,為湖南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之一。它與岳陽樓并稱為“姊妹樓”。
 
 
        大成殿前有石砌月臺,殿前月臺為祭祀歌舞、行禮場所,臺前設(shè)有七級臺階,臺階中間有浮雕云龍的丹墀御路。
         1488年(明弘治元年)8月進行過一次大修,在天花板上繪有一幅“盤龍戲鳳”,仍依稀可辨,為文物中的珍品。
        岳陽文廟建筑規(guī)模的宏大和祭祀設(shè)施的齊全,聞名遐邇。從1041年-1048年(北宋慶歷年間)到1861年-1875年(清代同治年間)的800多年間,岳陽文廟先后修葺和擴建了30多次。民國以后,文廟建筑拆毀嚴重,廟內(nèi)只剩下了大成殿、東西廡房、大成門、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等,這些建筑物的風格為古代建筑中所罕見。此前,它曾經(jīng)歷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但并未徹底解決屋面漏雨等問題。2003年,岳陽文廟再次落架大修。截至2006年,在保持原始風貌的原則下,對大成殿損壞的構(gòu)件進行了加固、修復,使屋面漏雨等問題得以解決。同時,對大成殿兩側(cè)的東西廡房、名宦祠、鄉(xiāng)賢祠進行了復建。
 
 
       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各朝對文廟均有不同程度修葺,文廟規(guī)模日臻完善,形成了占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的建筑群。  1905年,慈禧太后廢除科舉制,文廟從此失去了往日的威嚴。民國初期開始在此舉辦新學堂。除保留大成殿、東西廡房、大成門、欞星門、泮池、狀元橋、名宦祠、鄉(xiāng)賢祠等主體建筑外,余皆拆毀。新中國成立以來,岳陽文廟一直辦學,先后為湘北中學、岳陽第二中學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