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們,冬至快樂呦??!今天是一年中最后的節(jié)氣,分量也是非常重的~ 據說“明年壯如虎,全靠冬至補”??! 據說古人對此大有講究! 古人到了這一天都做什么,蘊藏了什么道理呢? 冬至習俗:全民放假 停止勞作 別看今天的冬至只不過是一個節(jié)氣,但是在古代,冬至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清明、端午等節(jié)日,被稱作“亞歲”,意思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重要節(jié)日。到了漢代,冬至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在這一天,全國都要放假休息,無論是軍隊、農民還是商旅,都要休整。 冬至為一陽生。此時陽氣最弱,所以冬至前后夜尿多、小便頻、畏寒肢冷、精神倦怠,風濕骨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容易在這個時候集中發(fā)作。 正因如此,人們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能“折騰”,從事過于繁重的勞動,更不要有情緒上的大的波動。古人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放假,主要就是為了讓人們休養(yǎng)生息,在一年的辛苦勞作中“緩口氣”,讓身體正氣得到提升。作為當代人,應該在這個階段停止熬夜,暫時停下手中繁忙的工作,自己給自己的身體“放個假”。 如果實在不得不熬夜,一定要固護自己的陽氣水平。 小編推送幾個妙招: 四逆湯是《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所謂四逆就是四肢厥逆,手腳冰涼的意思,服用四逆湯可以回陽救逆,解決手腳涼的問題,當然四逆湯的作用不止于此。己安先生類比說:就好比我們身體里面懸掛著一個小太陽,溫暖全身,對抗寒邪。而小太陽能量減弱,身體也就逐漸衰弱,四逆湯根本作用就是讓這個小太陽重新充滿能量,提升身體的陽氣水平,讓身體整體得以恢復。 四逆湯: 干姜24g 炙甘草30g 生附子15g一劑 上三味,同煮,大火燒開,小火煎煮50分鐘即可飲用。可早晚各一次,每次約300ml。 冬至習俗:無論南北 都吃面食 在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中,吃面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無論是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要么吃餛飩,要么吃餃子,要么吃湯圓,總之離不開面食。不少面食中的餡,大體上以羊肉為主。這樣的習俗源于漢代,最初是為了紀念漢代醫(yī)圣張仲景。 古代名醫(yī)張仲景素來體會民間疾苦。有一次,他辭官回鄉(xiāng),正值冬季,發(fā)現(xiàn)當地百姓一個個面黃肌瘦,而且大多身患凍瘡,有些人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見此情形,張仲景支起大鍋,在里面放入羊肉和能夠驅寒的藥物一起煮,隨后將羊肉和藥物撈出來用面包好,蒸熟,分給老百姓吃。這樣一來,有了驅寒食物和藥物的幫助,百姓們的凍瘡好了很多。為了紀念張仲景,冬至吃羊肉、面食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由于面食容易消化,所以在冬至前后脾胃虛弱的時候吃一點,可以減輕胃腸道的消化負擔,起到溫養(yǎng)脾胃的作用。對于乏力、怕冷、沒有精神、腰膝酸軟的人來說,吃羊肉大蔥餡的餃子,最為合適。 另外,也不要忘了咱們的經方——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 此方為《金匱要略》中的方劑,針對血虛而體寒的人而創(chuàng)建,尤其胃寒較重,常腹痛的人可不要錯過啊。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 將羊肉洗凈、切塊,加入當歸、生姜、黃酒及調料, 大火燒開,小火燉煮1-2小時,吃肉喝湯。 穿衣打扮,改善心情 冬至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到了宋代更是無出其右。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到了冬至這一天,無論是誰,都要穿上新衣服,將自己好好打扮一番。哪怕是傾家蕩產,或者出門管別人借,也要有一身體面的衣服。在打扮好之后,人們可以出門祭祖,也有三五成群享受美食的??傊谶@一天,無論人生境遇怎樣,也無論有錢還是沒錢,都要堂堂正正地“擺闊”一次。 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身體的健康,人們在冬至前后一定要給自己找樂。因為面對萬物肅殺的寒冬,我們往往情緒低落,產生抑郁、悲觀、失望的心理。這對于防治疾病十分不利。 如果你平時眉宇之間不開闊,有豎紋,手掌容易發(fā)紅,平時容易有心慌胸悶的問題,遇事悲觀,做事情沒有動力,就要恢復心氣了。 桂枝生姜枳實湯原方: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枳實五枚 參考劑量及用法:桂枝90g 生姜45g 枳實30g 附子30g 干姜24g 炙甘草30g 一劑 找不到好中醫(yī)?不如自己學中醫(yī)! 更多精彩的養(yǎng)生內容、健康咨詢,不一樣的中醫(yī)知識,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道經方 | 
|  | 
來自: 紫雨劍 > 《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