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癥并不像我們想像中那么陌生和遙遠。 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四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在人生的某個時段經歷過抑郁。全球大約有3.5億位抑郁癥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一倍多(因為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響)。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因為抑郁而選擇自殺,相當于每30秒就會有一個人選擇放棄生命。在這些因為抑郁而選擇放棄生命的人中間,97%沒有經過專業(yè)求助。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精神病學家亞倫貝克在2010年的一個研究中發(fā)現,25%的輕度抑郁癥病人產生過自殺念頭;而在重度抑郁癥患者中,這個比例高達75%。抑郁癥的自殺風險是大概在19%,也就是說,每五個抑郁癥患者中,就有一個會將自殺付諸實施。
在中國,抑郁癥數據也很驚人。中國抑郁癥的患病率為6.1%,根據這個發(fā)病率的數據推算,中國的抑郁癥患者達到9000人(費立鵬,2009年);其中只有5%-10%的患者接受了專業(yè)治療。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報告顯示,中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其中40%患有抑郁癥。也就是說每年有近12萬 抑郁癥患者自殺。
最后還要指出一點:上面提到的數據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被低估的。不難想像,因為強烈的病恥感以及來自他人的歧視和偏見,會有很多生活在黑暗、無助和恐懼中的患者沒有被統(tǒng)計進來。
誰是抑郁癥易感人群? 情勢如此嚴峻,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罹患抑郁癥的風險?應該承認,不同的人風險不一。的確存在部分自帶“抑郁體質”的人,他們更會處于抑郁癥的危險邊緣。那么他們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呢?
他們往往情感敏感、細膩,能夠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情緒反應,有時會過度解讀甚至臆測莫須有的后果。這個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基于不安全或者不自信,急需要從周邊得到肯定和認可。此外,他們還有一個性格上的顯著特征,是缺乏表達的能力或意愿。
那么,是不是性格開朗、神經大條的人就沒有抑郁的風險?也不是。以下,就先粗略列舉幾種有可能帶來抑郁癥的風險因素:
首先,遺傳因素。抑郁癥是會遺傳的,大概40%的抑郁與血緣相關,當然,這也不排除因為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抑郁癥狀,導致家庭情緒氛圍壓抑,使得下一代的抑郁風險提高;
其次,創(chuàng)傷性記憶。不過要指出,這個創(chuàng)傷性記憶依賴于主觀上的創(chuàng)傷記憶程度,跟實際上的創(chuàng)傷程度不一定吻合。也就是說,在他人看來是一件小事,卻可能對自己產生很嚴重的后續(xù)影響,這就是創(chuàng)傷性記憶。那些現實存在的突發(fā)事件,比如重大自然災害、社交關系的突然變故和等,都會不可避免地留下創(chuàng)傷記憶。這些記憶有可能暫時沒有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干擾,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宣泄和消化,類似記憶場景反復被激活,就可能造成身心不必要的過激反應而導致抑郁;
再次,現實生活跟預期不相符合。這就是說對現狀不認可,或者在當時看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里要特別注意,現實和目標的不匹配是更主要的,并不一定是現實生活過于殘酷、簡陋。當然,這里說的預期有時候未見得是理性的,很可能是基于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幻覺,但歸根到底,還是在于現實境遇里對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找不到依托和證據,甚至社會角色跟自己的本來面目相沖突;
第四,生活極其不規(guī)律。這可以從飲食不健康、缺乏戶外時間和體育運動、沒有深層次社交、和睡眠缺乏或不規(guī)律這幾個基本方面考察。而且,生活不規(guī)律的人不會只在一個方面體現出不規(guī)律形態(tài),往往各方面交織,呈現一種全方位紊亂的狀態(tài)。
不規(guī)律的生活使得人體的生物鐘失去作用,和自然的連接被打亂,造成一些重要的激素筆分泌不足或失去活力,從而導致抑郁狀態(tài)。 還要說明一下:抑郁癥是一種累積性疾病,偶爾的失眠、突擊性加班,并不會直接導致抑郁產生,但是長期性的生活不規(guī)律和持續(xù)性的生活壓力,的確會讓你處于抑郁的高風險狀態(tài)。
抑郁癥有哪些危害?
作為一種疾病,抑郁癥最觸目驚心的后果就是自殺。抑郁癥并不是不快樂這么簡單,它失去的是所有情感體驗,包括積極和消極的各種情感。 2013年的一份的研究報告稱,抑郁癥使人失去行動能力和活力,已是全球第二大致殘原因。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單相抑郁癥已經成為第三大負擔疾病,到2020年,將升至第二位,僅次于冠心病。
除了在病理上顯而易見的危害,抑郁對各方面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A 生理上: 食欲減退或激增、體重驟然變化;性欲減退;失去快樂的感受;睡眠收到干擾;體力和精力不濟;反應激越或遲滯;其他。
B 認知上:注意力、記性大幅度下降,導致學習、工作效率降低,甚至無法完成;幾乎喪失創(chuàng)造性思維;長時間處于擔憂和過度沉思狀態(tài),反復咀嚼并不斷加強糟糕的感受;失去希望和動力;無用感和負罪感交替出現,產生自我懷疑和否定。
C 情緒上:長久地沉浸在悲傷、易怒、情緒低落、焦慮等負面感受之中,并排斥他人的善意打斷和干擾
D 行為上:不愿社交或最大限度減少社交;傾向于看電視等低注意力要求的活動;基于對自己的無所謂,表現出對自己的外表忽視;慢慢出現對日常生活的忽略和畏縮,甚至于起床、吃飯、刷牙等常規(guī)都覺得異常困難,尤其體現在早晨;
E 社會關系和功能上:抑郁是導致工作無能的第一大原因,社交的減少可能會引起誤會和疏離,以上種種,最終會影響到人際關系和基本生活內容。
為什么抑郁癥會產生各種負面作用?
究其根源,是抑郁癥對大腦產生的負面影響。
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腦額葉和大腦休眠。大腦額葉主要用于產生自我意識和記憶力,左右兩邊形成情緒、行為的互補,左額葉皮層的活躍程度決定了我們對情緒的感知程度。
大腦休眠是大腦得以修復的自我保護狀態(tài),通常出現在深度睡眠階段。極端例子如植物人的大腦休眠狀態(tài),這其實是以此應對巨大的身心傷害。
抑郁會造成大腦壓力系統(tǒng)反應失控,大腦發(fā)出持續(xù)處于危險和警惕狀態(tài)的假想信號,然后身體會不停地釋放出激素(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來抵制這種壓力。這樣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就難以得到休息以進入組織修復模式。長期的壓力積累和抑郁狀態(tài)使得大腦額葉和大腦休眠受損,壓力系統(tǒng)的長期失衡會導致深度睡眠消失,大腦就失去了賴以自我修復的機會。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抑郁癥對生活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的。它作為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就是說當我面臨不能接受的痛苦的時候,就自動地選擇麻木所有的感受以期抵御包括痛苦在內的極端情緒。 從進化的角度,當人類產生生理疾病的時候,會通過社交隔離來靜心休養(yǎng),同時避免傳播。雖然抑郁癥并沒有傳染性,但它傳遞給大腦的反饋跟其他生理疾病是一樣的,所以社交疏離既是癥狀,也是人類進化的一種自覺選擇。
這個跟自己獨處的過程,雖然免不了過多的憂慮和痛苦,但同時也會把更多的關注放到自己內在需求,對自己有一個艱難的探索和正視。這往往也是一個自我修煉和回歸的過程。
很多有過抑郁經歷的人,常常能得益于這種暫時的困頓,消除了之前不理性的執(zhí)念,從而獲取更為寬闊的視野和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自己未來的生活。
(作者為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fā)展與研究中心副教授,四川光華社工服務中心高級督導) 掃描關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