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有這樣一位老人, 他一生跨越了晚清、北洋、 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 堪稱“四朝元老”, 跨經濟、語言、文化三個領域。 他是中國著名經濟學、語言文字學家, 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 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是僅有的, 曾和愛因斯坦會面的幾位中國人之一, 再過幾天他就要112歲了, 男性中少有的高壽, 現(xiàn)在他依然思維敏捷, 口齒清晰,紅光滿面, 絕對的中國國寶級老人。 他就是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 1906年1月13日, 出生于江蘇常州青果巷, 一個貧窮破落的家庭。 青果巷是一條著名的弄堂, 除了周有光, 這里還曾走出兩位中國語言學大家: 趙元任和瞿秋白。 一巷三杰,令人稱奇! 1918年,他考入常州中學, 當時白話文不允許進入課堂, 有一位老師思想很新, 經常在課外宣傳白話文, 令周有光對語言產生了興趣。 那時常州中學的課本, 基本都是英文的。 等到他走出中學時, 已經有了很高的英語水平。 1923年,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 主修經濟學。 1925年,再入光華大學繼續(xù)學習。 他年輕時的命運并不順利, 甚至可以說是錯位的…… 大學畢業(yè)后,外語流利的他, 本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當外交官, 而他卻偏偏選擇再出國留學, 由于當時家境拮據(jù),他只能選擇日本。 因仰慕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 他離開原本就讀的東京大學, 轉考入京都大學, 結果還未拜師,河上肇就已被捕入獄。 從日本學成歸國后, 他邊在光華大學教書,邊在銀行工作。 不久后,日本侵華戰(zhàn)爭就爆發(fā)了, 他不得不帶著全家四處逃亡。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 他回到新華銀行任職, 去了美國的華爾街上班, 終于過上了舒適、安穩(wěn)的日子。 后來,他被銀行又派往歐洲工作, 在那里,他發(fā)現(xiàn)歐洲人對字母學很重視, 于是買了許多字母學的書自學。 1949年,在國外生活優(yōu)越的他, 卻毅然選擇了回國。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體會不到, 我們當時的感受…… 我們都認為中國有希望…… 學經濟那么多年,我想中國當時, 最缺乏的也是經濟建設, 于是立志回國搞經濟?!?/p> 回國后,他繼續(xù)在銀行上班, 并兼職在復旦大學教經濟學。 本可以領取上海最高工資的他, 卻趕上了工資改革,薪水大減, 一百塊只能拿到二十塊, 但他卻對回國的選擇毫無怨言。 他知識淵博,什么都懂, 大家都叫他周百科, 他的百科全書里, 玩的最好的是語言學。 他一直對語言有著濃厚的興趣, 大學期間, 就曾積極參加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精通中、英、法、日四國語言, 還發(fā)表、出版過一些關于, 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 受到了語言學界的重視。 1955年10月, 周恩來總理在看到他寫的書籍后, 親自點名讓他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之后他又被文字改革委員會力邀, 希望周有光能夠加入其中。 他有些猶豫: “我搞語言是業(yè)余的,搞著玩呢”。 但文字改革委員會, 卻堅持請求他加入。 后來, 周恩來總理都親自打電話給他。 周有光因此決定北上, 從此開始了新的人生。 “就這樣,我離開了經濟學界, 到了語文學界?!?/span> 而正因為改行, 他幸運地躲過了轟轟烈烈的“反右運動”, 同時期的上海, 一批經濟學家被錯劃為右派分子, 他的領導和學生在那個時期, 很多人受迫害而選擇了自殺。 50歲前, 學的是經濟學, 從事的是金融業(yè); 50歲后, 在知天命之年, 卻重新出發(fā),研究語言學。 但半路出家的他, 卻毫不畏懼, 以一種樸素的精神專研其中。 他主持和擬定了《漢語拼音方案》, 主導和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tǒng)。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 成為了全中國小學生的必修課程,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拼音方案, 因此,他被稱之為中國的“漢語拼音之父”。 他還出版了《漢字改革概論》、 《世界文字發(fā)展史》、 《比較文字學初探》等20余種著作, 以及三百多篇論文。 1979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 在華沙召開文獻技術會議。 周有光在會上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言, 提議采用“漢語拼音方案”, 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三年后,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 認定漢語拼音方案, 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 他為漢語拼音從中國標準走向世界標準, 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沒有他, 就沒有我們中國人現(xiàn)在的漢語拼音。 左三:周有光 他雖是語言學大家, 生活中他卻從不說甜言蜜語, 也不寫含情脈脈的文字。 但是他卻有著一段, 比溫情的文字,更令人動容的愛情。 1933年, 他和赫赫有名的張允和舉行了婚禮。 張允和出身于名門望族, 合肥張家四姐妹: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在中國乃至國外都赫赫有名。 張允和是“九如巷的張二小姐”, 葉圣陶曾說: “誰娶了九如巷的姑娘, 誰就會幸福一輩子?!?/p>
張允和讀中學的時候, 是周有光妹妹的同學兼好友, 因住得很近,放假了經常一起玩。
后來張允和考入上海的中國公學, 那時周有光正在上海的光華大學讀書, 此時的張允和已亭亭玉立,清新脫俗。 同在一座城市,見面的機會就更多了, 再相遇時,他便一見鐘情了。
有一天,他從懷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 英文版小說《羅密歐與朱麗葉》, 他把書簽夾在書中, 待她翻到夾著書簽的那頁, 一句“我要在你的一吻中來洗清我的罪惡” 讓她的心蕩起了層層漣漪, 她在心里嘀咕, “這人真壞,以為我不懂”。 他也有些難為情, 但他還是鼓起勇氣牽起了她的手, 雖然最后,她沒有允許為他‘洗凈了罪惡’, 可是當她的第一只手被他抓住的時候, 她就把心交給了他……
不久后,周有光卻猶豫了起來, 他寫信給她說: “我很窮,恐怕不能給你幸福?!?/p> 而她卻回信說: “幸福不是你給的, 而是我們兩人一起創(chuàng)造的?!?/p>
他們兩人的性格和愛好其是截然不同的, 張允和活潑率性,說話直接。 周有光安靜沉穩(wěn),溫文爾雅。 張允和喜歡清茶, 周有光偏愛咖啡, 張允和極喜歡中國古典音樂, 周有光卻偏偏喜愛西洋音樂。
但就是這樣兩個人, 竟如涓涓細流般, 相濡以沫,攜手度過了, 余下的70年的光陰。 他們似乎水火不相容,卻實則很互補。 兩人舉案齊眉,琴瑟和鳴。 “結了婚,她聽中國音樂我去參加, 我聽西洋音樂她也去參加?!?/p> 只要是對方喜歡的事情, 他們彼此都會陪伴左右, 成雙入對,恩愛無比。
張允和是兄弟姐妹中最早結婚的。 有朋友開玩笑說她犯規(guī)搶在了前頭, 她就瞪著周有光說: “可不是,不要臉,那么早結婚?!?/p> 一旁的他哈哈大笑,說: “張允和這個女子最聰明, 可她干的最蠢的事就是嫁給了周有光?!?/p> 的確張允和與周有光在一起, 經歷了動蕩的一生。 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時, 她跟著周有光全家四處逃亡, 逃難期間,他們的女兒因病不幸夭折。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到了新中國, 雖然躲過了反右運動, 但周有光卻沒能躲過文革, 文革時,他被群眾揪出來批斗, 張允和毫不猶豫地就沖過去保護他。 他身體不好,被下放到干校, 她不畏權勢,堅持給他寄藥。 無論相隔多遠,他們的心始終在一塊。 恩愛如初,患難與共。
到了晚年, 他們倆蝸居在一個小房子里, 書房僅僅只有9平方米。 書桌前兩椅一幾, 古代夫婦“舉案齊眉”, 如今人們很少有案了, 他們就發(fā)明了“舉杯齊眉”。 每天到了約定時間, 他們就不疾不徐地并坐。 “我們兩個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 都要碰碰杯子,叫舉杯齊眉。
周有光說: “這個小動作好像是在玩兒, 其實有大道理,什么大道理呢? 就是說夫婦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 要敬重對方?!?/span> 多情人不老, 多情到老,人更好!
張允和86歲才開始學電腦, 每當遇到問題時, 只要她一跺腳,撒下嬌, 周有光就馬上放下手頭的事情, 樂悠悠顫巍巍地從書房里出來, 耐心地教她。 有一次,她想給大姐張元和寫信, “親愛的大姐……” 沒想到“愛”字一直打不出來, 她著急了,嬌滴滴地喊道: “周有光,這個‘愛’字打不了, 我愛不了了怎么辦啊?!?/p>
他們都十分地樂觀、豁達。 張允和的口頭禪是‘我快樂極了’, 而周有光對于艱辛的下放歲月, 總是一笑而過。 他還說那幾年,為他打開了視野呢! 還時不時地會說起一些趣事: “天上飛來一群大雁, 黑壓壓如同一片烏云。 飛到我們頭上的時候, 只聽到一位大雁領導同志一聲怪叫, 大家集體大便, 有如驟雨,傾盆而下, 準確地落在集會的‘五七戰(zhàn)士’頭上?!?/p> 腌了整個會場, 唯獨他戴頂大高帽子幸免于鳥糞。 苦難的經歷,就這樣被他詼諧的一筆帶過了。
到了晚年, 他常對著自己的光腦袋說: “我的頭發(fā)還沒有長出來呢!” 當他91歲的時候, 有人問他多少歲了, 他幽默地回答,我今年11歲。 張允和則在一旁補充道: “他自己認為, 人活到80歲,已算“盡數(shù)”, 后面的應從零開始計算。 我也不過是二八年華。” 這兩夫妻, 真是一對快樂的老頑童!
2002年8月, 張允和因心臟病突發(fā)離開人世。 他默默坐在床前,望著她寧靜的臉, 一直握著她的手不肯放開。
一向豁達的他, 這一次卻怎么也無法釋懷, 就像天塌了一樣: 他說: “允和的去世, 對我是晴天霹靂。 我們結婚70年了, 從來沒想過,會有一天, 我們二人之中會少了一人。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 曾使我一時透不過氣來。”
至愛已去, 獨留他在人間空思念。 從前出雙入對, 而今,只剩他一人寂寞的背影。 他常常坐在書桌上對著窗外發(fā)呆, 魂牽夢縈,望眼欲穿, 到了晚上,就直接蜷縮在沙發(fā)上入睡。 后來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 他才從張允和的離去痛苦中走了出來……
如今的他, 馬上就要進入112歲高齡了, 他依舊面色紅潤,鶴發(fā)童顏, 甚至逆生長,長出了黑發(fā)! 他笑稱自己是“被上帝遺忘的人。” ![]() 百歲的年紀, 還能思維敏捷的人實在少有, 但周有光算一個。 著名詩人聶紺弩曾寫詩來稱贊, 他的思維清晰敏捷,中氣十足: “黃河之水自天傾, 一口高懸四座驚”。 在他110歲的時候, 有人問他這位語言大師, 如何看待今天國內紛紛建立的國學院, 以及百家講壇這種講國學所引發(fā)的熱潮? 他卻回答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國學。
年已過百他仍堅持寫作,筆耕不輟, 每個月都會發(fā)表一篇文章在報刊上, 并且出版了許多書籍: 100歲《百歲新稿》、 104歲《朝聞道集》、 105歲《拾貝集》、 108歲《周有光文集》、 110歲時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眼不花,腦不亂, 能吃能喝,能蹦能跳, 就像一個充滿熱血和精力的年輕人。 其實他年輕時, 生過肺結核,患過憂郁癥。 結婚時,家里的老媽媽, 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給他和張允和算命, 算命的說這對夫婦只能活三十五歲。 結果,張允和活到了93, 而他現(xiàn)在快112歲了依然精神抖擻。 誠如張允和對他的祝福那般: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許多人,就連醫(yī)生, 都特地向他請教長壽的秘訣。 關于為什么能如此長壽, 他就總結了5句話: 第一句: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我從不吃補品! 我從不吃補品,人家送來的補品,我也不吃。我以前在銀行工作,很多人請客,一些人拼命吃,而我就不亂吃東西。我記得以前我在上海有一個顧問醫(yī)生,他告訴我大多數(shù)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亂吃東西不利于健康,宴會上很多東西吃了就應該吐掉。
俗話說“病從口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哪個不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身體不需要,還拼命吃,反而損健康。吃要健康,沒有餓死的人,只有撐出來的病。飲食上,很多葷菜不能吃,不吃油煎肉類,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但是牛奶和雞蛋都不能多吃,雞蛋一天一個,上下午各喝一杯紅茶。 第二句:心寬壽長,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不生氣! 我對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很淡。佛教里有一句話,你對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很多年以前我有失眠癥,睡不著覺?!母铩瘯r期我被下放到農村,我的失眠癥卻治好了,一直到現(xiàn)在我都不再失眠。所以,我跟我的老伴都相信一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遇到任何不順利的事情,不要失望,不要生氣。
有兩句話我經常講: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遇到突發(fā)意外毫不驚慌,無緣無故的錯怪冤枉也不生氣)。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很有道理。季羨林寫過《牛棚雜憶》,各種罪名,都不要生氣,都不要驚慌。這就考驗我們的涵養(yǎng)和功夫。想長壽要有涵養(yǎng),不要讓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第三句:生活越簡單越好! 我現(xiàn)在的生活非常簡單:睡覺、吃飯、看書、寫文章。我每個月發(fā)表一篇文章在報刊上,是雜文。 飲食上,我主張簡單。穿衣服也要簡單,別人送的漂亮衣服沒有機會穿,因為不怎么會出門,穿出來也覺得不自由。喜歡小房間,有利于聽覺。我也不怎么旅游,就在家里寫作、喝茶、看書,修身養(yǎng)性,挺好。 以前我認為我不可能長壽,因為青年時身體都不是挺好。我年輕時生過肺結核,患過憂郁癥。結婚時,家里的老媽媽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給我們算命,說這對夫婦只能活三十五歲,我和允和就笑笑。我覺得算命先生沒有算錯,是我們自己改變了我們的壽命。 我的生活比較簡單有規(guī)律,不亂吃東西,不抽煙,不喝酒,喝酒喝點啤酒。我想生活有規(guī)律,胸襟要寬大,碰到許多困難,胸襟寬大就無所謂。 第四句:人到老年,我一直堅持“三不主義”! 一不立遺囑, 二不過生日, 三不過年節(jié)。 不立遺囑家庭和睦,不過生日忘記年齡,不過年節(jié)生活平淡。日常生活越簡單越好,生活需要也要越少越好。
第五句:夫妻生活要做到“舉杯齊眉” 我的太太張允和在世時,我們上午下午都喝茶。我喜歡喝咖啡,她喜歡喝好的清茶,“舉杯齊眉”。我們的理論是,夫婦生活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古代夫婦“舉案齊眉”,我們今天沒有案了,就“舉杯齊眉”。
喝茶喝咖啡時大家舉杯,這個小動作,我們堅持了一輩子。雖然是一個小事情,很有用處,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穩(wěn)定。夫妻之間彼此尊重,敬重,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很有道理。夫妻兩個人是生活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人,只有天天開心,才會身心都健康。反之,三天吵一架,五天打一架,不僅誰都不開心,還傷身體損健康。 在世界上許多事情不可能樣樣都順利的,吃虧就吃虧一點,沒有什么了不起。做人胸襟要寬,不生氣,家庭里的許多事情都是一點點小事情而已。
“年紀老了,但思想不老?!?/p> 他還跟隨潮流開通過新浪博客。 他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是《西游記》, 他也跟年輕人一樣追過《羋月傳》。 他說: “千千萬萬的人都是平凡的人, 都是沒有大作為的人, 都是隨波逐流的人, 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平凡的人怎么生活, 這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我對這門科學和藝術沒有貢獻, 我的一生就是平凡生活的經驗, 如此而已。”
時間是生命的長度,越用越短; 視野是生命的寬度,越看越寬; 看了周老如此開掛的人生,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從中學習和體會, 他說的這些至簡道理。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如他般, 既能活出生命的長度, 也能活出生命的寬度, 拉長有限的生命去品味人生無限的美感! 最后祝福即將112歲壽辰的周有光老人, 健康長壽,年年歲歲有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