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東山縣銅山古城的眾多老街中,城腳街的名稱最為普通。當(dāng)?shù)厝艘越值浪幍奈恢脼樗?,即“城腳”,意為古城腳下。名字雖平庸,但城腳街歷史悠久,是銅山古城早期一個重要的漁港和商港。
長約千米的城腳街依山傍海,一頭深藏于銅山古城西門兜,一頭連著東山縣澳角尾漁港。在明清時期,它是一條重要的官道和神道,每逢文武百官視察銅山守備或關(guān)帝代天巡守必經(jīng)于此。
明代后期,倭患平息,居住在漳州城垵、大澳、南嶼等地的老百姓逐漸向銅山古城靠攏聚居。至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東山遷界前,城腳街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據(jù)《東山縣志》記載:“南門海堤至澳角尾海一帶,清道光年間尚有康莊大道,商店輻輳,民居櫛比,有‘柳家巷’‘楊家村’‘顏家臺’等路。”
走在城腳街,撲面而來的咸腥味讓老街散發(fā)出濃厚的漁文化氣息。從清朝中葉開始,順應(yīng)漁業(yè)發(fā)展,城腳街上的漁鋪、竹桁寮層出不窮,鋪寮房檐掛起的盞盞漁燈成為漁家鮮明的標志物。打索工人以近乎原始的作業(yè)方式,沿街排起長龍,手工絞制捕魚所用的竹桁索。每當(dāng)魚汛之際,魚豐人歡。在一陣陣吆喝聲中,車夫連推帶跑的運送貨物,漁產(chǎn)品從這里裝貨上船,源源不斷地輸往全國各地?,F(xiàn)在,老街兩旁還有遺留下來的商鋪,斑駁陳舊的牌匾上依稀可以看到當(dāng)年的老字號。
歷史上,城腳街因城而居,因漁而興,成為銅山古城一個重要的漁港、商港。如今散落在島礁港灣、庭前屋后的商道文化、海洋文化、地域文化和古代東山獨特繩索制造文化,無不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歷經(jīng)600余年的風(fēng)雨磨礪,城腳街早已繁華落盡,這條空蒙靜謐的老街呈現(xiàn)出自然、隨性的一面。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那份適意與安詳、和諧與融洽,讓人備感溫馨。漫步老街,耳聞濤聲,俯視海面,漁帆依依,海鷗飛翔,一位駕著竹排的漁人正拋撒漁網(wǎng),在波光粼粼中收獲著希望……幽靜懷古間,讓人喚起對歷史的片片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