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人的做人智慧
- 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表述了做事不能想當然。
-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眼睛不同時盯著兩個東西,所以能看清;耳朵不同時聽取兩種人的意見,所以能明辨是非。表述了一心不能二用。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雖不能,心必務(wù)為。崇高的道德,光明正大的行為,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里卻一直向往著。表述了崇敬的心態(tài)。
- 言善毋及身,言惡毋及人。說善良的事不要以自己做例子,說到惡行時不要提及別人。表述了潔身自好。
- 為善者天報以德,為不善者天報以禍。經(jīng)常做善事的人,上天會以德來報答他,常做壞事的人,天會給他降禍端。表述了人要向善。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表述了以自己來不及做到所說的話為恥。
- 先行其言而后從。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說出來。表述了君子慎言。
- 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盡量多聽多看,把有疑問的放在一旁,只謹慎地說自己有把握的,如此比較不會引起別人的責難。表述了君子慎言。
- 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用知者之謀,勇者之斷,仁者之施。表述了要人盡其用
- 大道不器,大信不約。普遍的規(guī)律,不僅適用一件事物;有大信的人,用不著他發(fā)誓后才信任他。表述了要抓住根本的道理。
-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不嘗美味,不知多好吃,不學不知道有多大用處。表述事情都要親為才知道其作用。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fā);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表述了對于學習者要注重引導。
-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工匠在作坊里完成產(chǎn)品,君子通過學習來領(lǐng)悟道理。表述了君子終身在學之中以求致此道。
-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表述了君子與小人是以義與利來區(qū)別的。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fā);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表述了對于學習者要注重引導。
-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復習所已能的,可以說是好學了。表述了知識需要日積月累。
-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博學而志向堅定,好問而多想當前的事情。表述了學習應當理論聯(lián)系實際。
- 德不孤,必有鄰。有道德的人是不會感到孤單的。表述了有道德的人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不計較過去的仇怨,因此也極少招致他人的怨恨。表述了做人要待人寬容,尊重對方。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關(guān)注道德,小人關(guān)注田產(chǎn);君子關(guān)注道德,小人關(guān)注個人實惠。表述小人與君子的區(qū)別。
-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表述了正確的對待自己的貧富地位。
-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一個人是講信用的,那么他的言行是可以被反復檢驗的。表述了正確的言行既然定了信約就一定要實現(xiàn)。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使人不閉塞。表述應當給人以莊重威嚴的形象,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
-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表述了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
-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表述了仁是倫理道德準則,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 國學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表述了仁是倫理道德準則,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表述了仁是倫理道德準則,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敏疾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常向有道的人來辨證自己的是非。表述了君子的言行規(guī)范。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lǐng)悟,才可稱為老師啊。表述了有效的學習態(tài)度。
- 禮之用,和為貴。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表述了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表述了心是一切的根本。
-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提高自身修養(yǎng),才能治好家庭,才能治好國家,才能平定天下。表述了君子的追求。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能容納百川,才成就了廣闊浩瀚。表述了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
-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自己所住的屋子都不打掃,還怎么掃天下。表述了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從小事做起。
- 當仁,不讓于師。面臨著合于仁義的事情,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表述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運行剛勁雄健,君子應自覺奮發(fā)向上,永不松懈。表述了任何時候都要不屈不撓。
- 滿招損,謙受益。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表述了要謙虛謹慎。
- 言必信 ,行必果。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表述了堅定自己的言行。
-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表述了嚴于律己和寬以待人。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憑空猜測;不專斷,不任性;要靈活,不死板;不以“我”為中心。表述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
- 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chǎn)生。表述了要專注于做基礎(chǔ)的事情。
-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表述了細節(jié)可以影響大局。
- 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圣人。表述了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功。
-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表述了與人為善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
- 以五十步笑百步。臨陣逃跑,逃五十步的笑話逃一百步的。表述了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而沾沾自喜,他們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
- 不以一眚掩大德。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表述了要公正的評價人的錯誤得失。
- 知恥近乎勇。知道什么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xiàn)。表述了要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過失。
-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表述了要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
- 不遷怒,不貳過。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表述了任何時候都要檢討自己的過失。
- 滿招損,謙受益。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表述了應謙虛謹慎。
- 多行不義必自斃。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表述了壞人終將自食其果。
-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君子不會到處炫耀、賣弄卓越的才能,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表述了應注重行動。
- 三思而后行。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jīng)過反復的考慮后才去做。表述了追求成功的人生所必須遵循的法則。
- 言必信
,行必果。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表述了堅定自己的言行。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憑空猜測;不專斷,不任性;要靈活,不死板;不以“我”為中心。表述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
-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①出處《孟于-盡心下》②飽食傷心,欲多傷心。寓意修養(yǎng)思想,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最好的辦法是減少私欲。
- 不以人廢言①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②廢:廢棄。不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納他的正確意見。寓意用人不應有偏見。
- 行百里者半九十①出處《戰(zhàn)國策-秦策五》②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寓意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勉勵做事要善始善終。
-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①《劉子新論-慎隙》②蚯蚓雖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城市淹沒。寓意不注意小的事故,會引起大禍。
-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①出處《戰(zhàn)國策》②不去回蔽別人的優(yōu)點,不說別人的缺點。寓意應注重自身道德修養(yǎng),不去非議他人。
- 耳聞不如目見①出處劉向(漢)《說苑?政理》②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寓意凡事不可道聽途說應以親歷為準。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①出處《禮記?中庸》②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 好學而不貳。
①出處《左傳》②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寓意指學習任何知識都應有專注的態(tài)度
- 言不信者,行不果。①出處?!赌?amp;修身》②說話不講信用的人,做事不會有結(jié)果。寓意指做人做事要言而有信。
- 居安思危。①出處《左傳?襄公十一年》②處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要想到可能的危險。寓意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
-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謂本無其事,但因傳說者多,大家就信以為真。
- 一人善射,百夫決拾。①古諺語。比喻為將者善戰(zhàn),其士卒亦必勇敢無前。
②喻凡事為首者倡導于前,則其眾必起而效之。
- 志於道,據(jù)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憑藉,以藝為娛樂。表述了儒家對人生思想修養(yǎng)的要求。
-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大節(jié)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jié)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表述了做事情雖可不拘小節(jié),但仍應有尺度和原則。
-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大節(jié)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jié)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表述了做事情雖可不拘小節(jié),但仍應有尺度和原則。
-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愛學習,以向別人請教為恥的人是自滿的人。表述了要不恥下問,認識自己的不足。
-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事業(yè)的成功在于勤勉進取。行事必須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表述了任性、馬虎只會導致失敗。
- 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表述了不要怨天尤人。
- 千經(jīng)萬典,孝悌為先。千萬種經(jīng)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表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表述了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①出處《晏子春秋內(nèi)篇》②堅持的人總會成功,不斷前行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寓意做事要有毅力和執(zhí)行力。
- 學莫便乎近其人。①出處《荀子-勸學》②為學之道,再沒有比接近良師更便利的了。寓意尊師敬師,拜師求學,是求知的捷徑。
-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①《論語-衛(wèi)靈公》②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寓意人應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
- 溫、良、恭、儉、讓。①出處《論語-學而》②溫和、善良、嚴肅、節(jié)儉、謙遜。這個五個字表述了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tài)度。
-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①出處《禮記-學記》②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