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年間,天下大亂,三方勢力在進行生死搏斗,一是大明,二是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三是清兵,呈三足鼎立之勢。 其中以大明的實力為最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明的軍事實力堪比李自成和清兵的總和,但是陷入兩線作戰(zhàn)、疲于奔命的不利局面,使得其戰(zhàn)斗力大打折扣。 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次之,農(nóng)民軍人數(shù)有五十多萬,單憑數(shù)量就足以奪取天下,況且有百姓的支持,可以說是呼聲最高、最被看好的一方力量。 而清兵的實力其實是最弱的,因為清在關外總?cè)丝诓贿^百萬,能打仗的男性人口頂多不過三十萬,其武器裝備也并不先進,只是善于騎射,在野外、森林打游擊的優(yōu)勢比較明顯,而攻城拔寨的能力相當有限,僅僅在山海關布下的防線就足以阻擋住清兵的進攻,即使它繞過山海關,能攻到北京城下,也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了,不可能再前進一步了。如清兵單獨入關作戰(zhàn),要想征服華夏,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因此一開始誰也沒想到清會入主中原,其實就連清的統(tǒng)治者自己也沒想到。 按照常理,凡三足鼎立時,較弱的兩方會聯(lián)合起來對付最強的一方,比如三國時的蜀、吳聯(lián)合起來對付魏國;抗戰(zhàn)時期的國、共聯(lián)合起來對付日本,只有這樣,較弱的兩方才會保全自己,不被強大的一方所消滅。 但是在明末,李自成并沒有主動和清兵聯(lián)合,這足以說明他還是有民族氣節(jié)的,他甚至還主動向大明提議,如果大明封他為王,他可以去消滅清,這對華夏民族而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剛愎自用的崇禎拒絕了這個提議,這就不能怪李自成攻進北京,滅掉大明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朱家一家的天下,李自成進京稱帝也合情合理,而且以他的實力,對付清兵其實不在話下。 但是李自成忽略了一點:正因為大明的一半軍事力量駐扎在山海關防守清兵,才使他順利攻下了北京,這部分大明軍隊是必須要謹慎對待的,而李自成顯然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沒有認真安撫吳三桂,也沒有防范吳三桂和清兵之間的聯(lián)手,以至于倉促應戰(zhàn),在山海關和吳三桂交戰(zhàn)時,被清兵從背后打了個措手不及,一敗之后沒有緩過神來,又被吳三桂的騎兵不遺余力的追趕,以至于一敗涂地,這才造成清兵入關的人間慘劇。 吳三桂與汪精衛(wèi)一樣,都是出賣民族的華奸,吳三桂投降清兵表面上是“曲線救國”,好像是借清的力量來恢復大明,其實他是在為自己將來稱帝打地盤、擴張實力。南明的最后一個皇帝還是吳三桂親手殺害的,這樣一個不知廉恥、人面獸心的華奸,恐怕連秦檜、汪精衛(wèi)也自愧不如。 也正因為吳三桂為清兵引路打頭陣,清才最終入關占領了中原,其中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大部分被吳三桂所消滅,清兵主要負責攻擊南明殘余和屠殺百姓。相對而言,清兵的作戰(zhàn)比較輕松一些,因為大明在中原的軍力已經(jīng)被李自成消滅的差不多了,而且吳三桂還送給清兵很多大明的火炮,使清兵在攻城時有了利器,揚州之戰(zhàn)就是清兵用火炮把城門打開的。如果沒有火炮,估計清兵光打揚州就得死傷大半。可以說沒有吳三桂,清絕對得不了天下。 所以我認為在總結(jié)明末華夏悲劇的原因時,吳三桂毫無疑問應該負主要責任,他是華夏民族的最大歷史罪人,遠過于秦檜、汪精衛(wèi),造成的后果是毀滅性的,雖寢其皮食其肉亦不解心頭之恨。其次是崇禎帝,如果他能從民族大義出發(fā),主動招安李自成,共同先對付關外的清兵,消除這個看似最弱、實則最陰險兇狠的隱患,那么華夏(含東北的各族人民)大地也不會陷入“削發(fā)留頭”之爭,導致文明倒退的地步了。 老朱點評:假如滿清沒有入主中原,那絕對就改寫了中華歷史!要知道明朝末年在中華大地上已經(jīng)萌發(fā)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而當時的明朝綜合國力之強不亞于現(xiàn)在的美國。無奈,滿清的鐵蹄踐踏了這一切,把中華大地又帶回了野蠻愚昧黑暗自閉的封建時代,白白錯失了近300年的發(fā)展時間。最終,給中華民族留下一連串的災難和恥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