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敝袊糯小拔宥Y”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背后體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忠、孝、仁、智、信等品德。 但不能否認,當下提到中國傳統(tǒng)禮儀有人會認為是封建、四舊,在不少人印象中,古代禮儀更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工具,特別是跪拜禮,每當時下一些新聞事件比如郭德綱收徒弟行跪拜禮等總能刺激大眾神經(jīng)。 古代禮儀真一無是處嗎?今天為什么還要學古代禮儀? 一生致力于研究古文字與《周禮》《禮記》《儀禮》的清華大學教授彭林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懂“禮”的人,對于今天為什么還要學古代禮儀他給的回答最直接:“人與禽獸的區(qū)別,根本之處在于禮義”。他還再三強調(diào):學習古代禮儀不是做古代人和回到過去,而是重拾被時間埋沒的文化,古為今用,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明,還可以去掉不合適之處制定出一套符合現(xiàn)代人的新禮儀。 此外,他還直指現(xiàn)在不少學校的成年禮、校園文化都是作秀,表演給領(lǐng)導(dǎo)看看,不注重人自身的變化和氣質(zhì)?!拔幕刭|(zhì)教育的宗旨是涵養(yǎng)德信,變化氣質(zhì)。學的東西一定要內(nèi)化,不內(nèi)化就不入心”。下面是搜狐教育近日對彭林教授的專訪,從這些問題中一起感受下學習古代禮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一個文明禮貌的現(xiàn)代人吧! 1. 在當下,您為什么特別強調(diào)學習古代禮儀的重要性? 從2000年北京申奧成功,到現(xiàn)在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要讓我們的同胞人人都學禮、明禮、行禮。這個時代跟過去也一樣,讓一個社會和諧,禮是最好的抓手。漢城奧運會有一首歌叫《讓世界充滿愛》,但看看現(xiàn)在,情況如歌里所唱那樣嗎?戰(zhàn)爭還是存在的。 儒家思想充滿智慧,把所有的理念都通過“禮”落實到人的身上,教人如何做人。而且從與父母最本真的情感入手,推己及人,達到一種博愛,一代代延續(xù)。清華法學院原來有一個教授到法國,法國人和他討論說西方人講契約,即使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也要定契約,而中國人不懂契約。但兒女贍養(yǎng)父母需要契約嗎?這是天經(jīng)地義?!缎⒔?jīng)》一開始就講“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在中國每一個人養(yǎng)父母是不需要強迫的,這是一種文化的傳統(tǒng)和美德。如果社會形成了普遍孝敬父母,尊重別人父母的風氣,這個社會才是真正的進步了。 2. 很多人提到古代的禮儀認為是封建、復(fù)古,您怎么看? 說古代禮儀是封建、四舊、做古代人,其實是一種誤解,我們不可能回到周朝,回到過去。但一些禮儀文化,比如鄉(xiāng)射禮,只是被時間埋沒了,我們把它挖出來古為今用,向全世界展示我們的文明。把鄉(xiāng)射禮重新搬出來,不是回到周代,也不是做古人。 現(xiàn)在我們研究古代禮儀,就是要把原汁原味的東西做出來,研究哪些是核心元素,哪些東西可以不要,這樣可以做出一套適合現(xiàn)代人的新禮儀。 中韓剛剛建交時我第一次去了韓國,讓我非常震驚。那個國家的人非常尊重傳統(tǒng),不像中國人一講這些就是四舊、垃圾。我到過韓國很多地方,尤其是農(nóng)村。我那次去考察,老人穿著韓服,戴著傳統(tǒng)的圓帽子,很從容地走在路上,手里還拿著包袱。到一個人家里,孩子都會給你行禮。
讓我非常感動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們有一個大夫,90多歲去世了,所有學生和家人要為他“儒林葬”,就是按照《朱子家禮》整個儀式給他舉行葬禮。這樣的東西在我們國家已經(jīng)看不到了,但在韓國還有,而且我們還要跑到外國去考察,這讓我非常傷感。
中國是禮儀之邦,但很多東西在生活完全消失了。 3. 有沒有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去教導(dǎo)或引導(dǎo)中小學生講禮儀? 禮儀文化要進入教育體制內(nèi)?,F(xiàn)在我們在做一個通俗易懂的教材。目前已經(jīng)做了一套小學生、中學生禮儀教材了,還會有大學生、成人的教材。我們會進行篩選,也會考慮到不至于讓古代的禮儀知識拿到今天來用看著很奇怪。這些古代禮儀基本上都是能接受的,也不是腐朽的東西,比如在臺灣,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禮儀的繼承,他們做的比較好。
禮儀文化教育不是教孩子背空洞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表演,不要獎勵小紅花之類,這可能會讓孩子很虛偽,教育需要教他如何做。
古語講: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黎明起來是人陽氣的上升期,精氣神飽滿。在去學校前,可以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wù),這樣才有擔當。好的習慣讓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到了學校,早晨第一次看到老師要行禮等等。
說些我自己的體會。《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對我人生的影響很大。這些東西讀完之后才知道中國文化是一個什么樣的體系。文化不能看作是一個職業(yè),某些人的專利,文化一定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5. 現(xiàn)在很多理工大學開始重視人文教育,如何更好引導(dǎo)理工科學生學習古代禮儀和傳統(tǒng)文化知識? 現(xiàn)代校園文化建設(shè)什么東西都往里裝,搞著搞著就走樣了,有的甚至變成名利場。有關(guān)部門要搞一些真正的內(nèi)行,別以為大學教授就一定是行家,真正需要內(nèi)行來留住一些東西。比如今天講的,中國文化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內(nèi)在修為和外在,這個外就是禮。 大學的校長一定要是個明白人?,F(xiàn)在不少學校的成年禮、校園文化都是作秀,表演給領(lǐng)導(dǎo)看看,不注重人自身的變化和氣質(zhì)。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是涵養(yǎng)德信,變化氣質(zhì)。學的東西一定要內(nèi)化,不內(nèi)化就不入心,要涵養(yǎng)德信有擔當。腹有詩書氣自華,讀過書跟沒有讀過書,讀的好跟讀的不好的人,坐在一起能看出幾分。 6. 像郭德剛搞相聲收徒弟可能就是傳統(tǒng)那一套行跪拜禮,很多人不贊同,當下如何平衡傳統(tǒng)的跪拜禮和人人平等的觀念? 西方人講人人平等,是出于宗教信仰。在宗教文化里面,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而在中國是講倫理的,子女跟父母長輩是人格上的平等。所以習俗中給父母行大禮是對的,但不可能兩個人都行互相行跪拜禮。 其實跪拜禮在全世界都存在,韓國、日本乃至東亞也很普遍。佛教、道教、基督教全是都有跪拜禮,但為什么我們中國人一提到跪拜禮就覺得是一種封建迷信?跪拜禮其實被妖魔化了。
跪拜禮這個東西我覺得關(guān)鍵在于你跪誰。如果你是一個漢奸,跪他可能會被打死,但跪拜自己的父母很丟臉嗎?至于郭德剛收徒弟儀式要行跪拜禮,這是別人的自由,完全取決于他們,沒人強迫,道理很簡單。我導(dǎo)師去世的時候,其他人是三鞠躬,我行的是大禮。我跟他們不一樣,我的導(dǎo)師對我有知遇之恩,也是我最后一次在他身體旁邊行禮。 7. 您認為跪拜禮為什么被國人妖魔化了? 鴉片戰(zhàn)爭之后,我們的國家老是挨打,一些清末民國期間的官員也是卑躬屈膝,久而久之我們很多人認為下跪是不對的,特別是有些人在洋人面前下跪,是無恥懦弱的表現(xiàn)。由于這樣的經(jīng)歷,我們錯誤地把結(jié)果歸到傳統(tǒng)文化,歸到孔子身上去。再加上當時很多人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已經(jīng)崩潰,甚至有人連自己的種族我們持懷疑態(tài)度。
但這種能和跪拜自己的父母、恩師相比嗎?男兒膝下有黃金,我們跪的是父母、恩師,這是用中國人最高的禮節(jié)來感謝他,在思想上一定是干干凈凈的。 后記: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于海外。相傳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lǐng)。其后經(jīng)過孔子和七十子后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義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后,作為禮義文明的理論形態(tài)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后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jīng)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chǔ),其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義文明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需要了解中國古代禮義文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