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究竟該如何道法自然?在與他們深談后,今天將分享幾個很觸動我的小故事,讓我們來一起思考一下“自然教育” ▲張律和沈梅華夫婦 帶著各種崇拜與好奇,我與兩位老師進行了深度詳談,沒想到他們通過“人與自然”的關系給我上了一堂“教育課” 有所不為 教育“減法”思維 “在南非大學學習自然保護專業(yè),才讓我真正理解到為什么我們要有所不為?!睆埪衫蠋熼_門見山地說:“國內現(xiàn)在也有類似自然保育方向的專業(yè),但他們的論文及學習方式都是更偏重理論的,到野外抓標本,做解剖,然后研究,其實與自然保育的內涵關聯(lián)不大。而南非的自然保育,不是叫你做什么,而是告訴你,你不能做什么。這一點在中國的任何教育當中都是缺乏的,不管是學科教育還是兒童教育?!?/strong> ▲張律老師 先從兩個可能最常見的自然保護例子說起: 一個植物的例子:綠色荒漠 曾經,退耕還林、植樹造林都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做法,我們自以為是幫助大自然進行保育工作,事實卻是剛好走了相反的道路。 還記得我們曾經為了化解一些險地去進行種樹綠化嗎?比如說在西部就種胡楊,在南方就種樺樹,但是這樣人為種植單一樹種的后果是:有些地方雖然是綠色,卻被稱之為綠色荒漠,因為里面既沒有昆蟲也沒有鳥類,還沒有那些大自然本身的多樣性元素,其實還是荒漠。這個彎路,不僅中國走過,全世界很多國家都發(fā)生過。 為什么出于好的目的最后卻毀壞了環(huán)境?因為我們沒有把大自然當作一個有自己生命力、自身生長規(guī)律的事物來看待。 自然其實是有自己的修復能力的,只是比較漫長。我們只要不去動它,它自己慢慢的就會有東西長出來,可能最先長出來的是一些不受歡迎的雜草, 然后在周邊形成一個微小的氣流,構成一個生態(tài)微環(huán)境,這個微環(huán)境會讓其他更高級一點的草長出來,再然后一步一步延期到很穩(wěn)定的一個狀態(tài)。 我們用自認為正確的方式去“改善”自然,說到底,還是由于我們對自然認識太淺薄。 一個動物的例子:老虎吃人 這是本世紀初期發(fā)生在東北虎林的事情: 當?shù)氐倪叿缿?zhàn)士,聽說要保護東北虎,就做了一件他們自認為很正確的事情: 他們覺得冬天老虎沒有東西吃,就把家養(yǎng)的牛趕進森林給老虎當食物。 結果老虎發(fā)現(xiàn)家養(yǎng)的牛是可以吃的,而且很好吃。從此以后每年冬天,老虎都會跑到村莊里捉牛吃,人類反抗,老虎就咬人,結果惡性循環(huán),導致更多的悲劇發(fā)生。人類與老虎之間的矛盾也加深了。 因為我們想當然的“做好事”,結果造成人為悲劇。 因此,一定要學會有所不為,是大自然給我們上的第一課,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教育也要做減法:有所不為 兩位老師不無遺憾地說:“很多時候我們對于自然的危害,都是因為我們愛它造成的。我們覺得要退耕還林,然而最后造成了水土流失,我們覺得我們要把這個動物養(yǎng)起來救助他,最后造成了后續(xù)更多的悲劇?!?/span> 所以這樣的問題很值得反思,“在我們有了孩子后,我們首先反思的就是如何用自然的保育觀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本來有許多值得保護的天性,我們可能會出于愛孩子去做一些自以為正確的事情,還會不由自主地強加給他許多我們自認為好的教育,可是越這樣做,孩子的天性喪失得也越多,這其實是個惡性循環(huán)?!?/span> 因此,既然大自然在第一課里就教育我們要有所不為,我們也應該這樣對待擁有自然天性的孩子。 對生命尊重 以平等心對待孩子 實際上這大概是被各路育兒專家念叨得熟爛的一句話,不過當你的眼光放到自然界,當你把對人的定義回到更原初的狀態(tài),你就會對這句話有不一樣的感觸。 張律老師給我看了一段他拍的獅吼的視頻,離獅子的距離不超過5米: 坐著敞篷車,離獅子那么近,車里還有一群隨行參加營地訓練的大人孩子,為什么就可以相信自己是安全的? 因為無論獅還是人,都很明白自己的“屬性”,知道自己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以此為前提,獅子和人都不太會發(fā)生逾越界線的極端行為。 在真實自然環(huán)境里的“敬畏感” 現(xiàn)代人(無論成人和孩子)對動物的認知,其實已經分化成兩種了:一種是符號式的,另一種才是自然式的。 比如說熊貓。對很多城市孩子來說,熊貓就是那種又萌又無害的形象,但這是人為加給它的,但是我們其實并不知道真實的它是什么樣的,所以才會出現(xiàn)有人要去抱熊貓,結果被熊貓咬一口這樣的事情。 在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里,一個人在野外看到動物,你會對他產生敬畏感,懷著敬畏感去了解真正的動物是什么樣的。其次,你會認識到動物就像是大自然的使者,它們會把你拉進一個真正的自然界。 “我們在南非的克魯格國家公園,足足24萬公頃的保護區(qū)里,每天與數(shù)萬種野生動物插肩而過,我們徒步去接近大象或者獅子的時候,其實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反而徒步過程中看到大型動物的概率是比較小,因為動物聽力好,一聽到聲音,它們就逃掉了;而如果是開著車,那么野生動物只會把整部車當作一個對于它們沒有意義的存在。有一回,我們開著車看到一頭雄獅正在圈自己的領地,我們來到它身邊,它自己該忙什么還是忙什么,根本無視我們的存在?!?/span> 在野生環(huán)境下,第一人不是動物的獵物范疇,第二也不傷害它,所以正常情況下,你只要不干擾它,就沒問題。它就把你完全當作是他的食物鏈以外的一個存在,就好像它看到一棵樹,不會對這棵樹做什么,對人也是這樣的一種感覺。 人造環(huán)境里的動物認知偏差 這與動物園里的老虎完全不同。因為人類重新構造了人和動物的關系,所以動物對人的認知也發(fā)生了偏差。 就如今年在北京動物園,人一下車,老虎馬上就沖上來了,為什么?因為動物園里的老虎沒有警惕性,他只會把食物跟人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次都是有人把食物投給他,所以他就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反射,他看到人就相當于看到了食物。 所以在動物園里看到的動物,跟真正的動物已經差別很大了。動物園中的動物要么沒有眼神,要么眼神中不懷好意。這些動物因為是被人養(yǎng)大的,它們就認為自己也是“人類”,或者說是我們的同類,可是它們又無法強過我們,所以它們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才能捉弄你一下。 所以,人類養(yǎng)大的動物很多的表現(xiàn)是非常奇怪的,因為我們給他們塑造的環(huán)境不是他應該生長的環(huán)境,你會看到大象不斷的在那邊咬鐵鏈,老虎一直沿著網或者圍欄踱步。自己救助、養(yǎng)大的跳羚也會見客人就用角去頂,華南虎會躲在角落等待偷襲來看它的“朋友”。 它們對人沒有任何警戒性,它們覺得自己是人的同類,所以把人類當作它們的種間競爭對象。 所以保育也好,和諧共處也好,背后體現(xiàn)的是對于生命體的尊重,這種尊重,是建立在真實認知的前提下:你是按照你的理解去打造人與動物的關系,還是以平等心自然形成彼此的關系,差別很大。 借大自然法則 找到合適的“度” 聽著老師們講的這些故事,不禁令想起了《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這本書。書中的小姑娘蒂皮騎著鴕鳥飛奔,摟著獅子睡覺的照片令我難忘。我以為這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最佳模板,可是,二位老師卻告訴我: “這本書是更偏重于藝術表現(xiàn)的故事,而并非真實,因為蒂皮所接觸的這些動物是人養(yǎng)的,并非真正的野生動物。 蒂皮的父母假想了某種自以為正確的美好,可是沒想到蒂皮成年后很難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因為她覺得只有動物才是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 這本書和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與動物親密接觸的項目一樣,只是在滿足人類內心想象的要和動物怎么樣親密,才是那樣好的關系。而這只是一種想象。你到了野外會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這樣的。動物和我們一樣,是平等的存在,你要尊重它,就要尊重它的距離?!?/strong> 以一顆平等心,我們如何做到有所不為?還是要借鑒大自然的法則。同樣的道理,在教育上給我們的啟示是: 尊重孩子的那個合適的“度” 我們要談尊重孩子,就應該認同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不要把他看高了,也不要把他看低了,我們要尊重他們,就要尊重那個合適的“度”。
我們一直都在做一些“自認為正確”的事情,但如果首先接受“我們人類、我們的孩子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這個事實,用自然的平等觀去對待孩子: 平等地給到孩子建議,平等地聽取孩子的心聲,平等地尊重孩子的選擇,允許孩子試錯,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生長規(guī)律成長,這時候你就清楚如何做到有所不為了。 與兩位老師深談之后我最大的感觸是:孩子和自然生態(tài)一樣,可以容錯、可以進化、可以慢慢成長,也可以有伴隨一生的缺點,這才是人。 如果我們都像最初的“糾錯”式的自然保育觀那樣對待孩子,企圖塑造一個絕對正確的孩子,那么在這樣做的同時也把孩子毀了。難怪有心理專家預測:“將來中國自殺的孩子和弒母的孩子會逐漸增多”。 正如張律老師所說的: 當你真正將自己融入自然的時候,你才知道作為動物,我們的天性是什么。 最后,忍不住真心奉勸家長們:帶你的孩子多親近大自然吧,不見得一定要花錢去很遠的地方,門口的公園、小樹溝都有自然,關鍵是,不要說教、不要設目標,只要心的陪伴與心的感悟。其實目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凈化你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