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胡笳,唐代的著名琴家董庭蘭、薛易簡都擅彈此曲。當(dāng)時與《小胡笳》并稱《胡笳兩本》。初唐琴壇流行的祝家聲、沈家聲,就以這兩曲著稱。董庭蘭繼承了兩家的傳統(tǒng),整理了傳譜。 臞仙按,琴史曰,漢書載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也。博學(xué)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其父邕夜彈琴弦絕,琰聞之曰,“第一弦也”,復(fù)斷,聞之曰,“第四弦也”,父甚異之。后適河?xùn)|衛(wèi)仲道,夫亡歸寧。 漢末大亂,琰為胡騎所掠,入番為王后,十二年生二子,王甚重之。春月登胡車,琰感笳之音,作詩言志曰,“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焙笪涞叟c邕有舊,敕大將軍贖文姬歸漢,二子留胡中。后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茄奏哀怨之音。后唐董庭蘭,善為沈家聲祝家聲,以琴寫胡茄聲,為大小胡茄是也。 后人根據(jù)蔡文姬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作曲。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后來與左賢王結(jié)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xiāng)。曹操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用重金贖回文姬,于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該曲現(xiàn)存于《神奇秘譜》中,共十八段。各段小標(biāo)題分別為:紅顏隨虜、萬里重陰、空悲弱質(zhì)、歸夢去來、草坐水宿、正南看北斗、竟夕無云、星河寥落、刺血寫書、怨胡天、水枯草凍、遠(yuǎn)使問姓名、童稚牽衣、飄零隔生死、心意相尤、平沙四顧、白云起、田園半蕪。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diào)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路思念故鄉(xiāng)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