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節(jié) 謁、刺 一、謁與刺的書寫一般使用規(guī)范正體隸書 謁、刺在拜謁、晉見、問候等社交場合使用。為表鄭重,其上的文字大都以時文正體書寫,工整嚴謹。目前所見西漢名謁多為西漢晚期之物。此時漢隸已成熟定型,名謁上多為工整的正體隸字,左波右磔,波勢分明,工整程度近于東漢后期碑隸。東漢末東牌樓簡牘中的謁、刺上,同樣是嚴謹?shù)碾`書墨跡。這說明兩漢謁、刺用體一直是正體隸書。而東牌樓謁、刺以外的簡牘上,新體(早期楷、行、今草)已成主流。到了三國時代,隨著新體進一步成熟、普及,楷、行寫法也融入謁、刺書寫中,像孫吳朱然等名刺已屬早期楷書了。樓蘭紙簡中的名刺為西晉之物,其字跡間隸間楷,總體上近于孫吳木刺。謁、刺用體類似銘石書,有書體滯后現(xiàn)象,因恪守“正體”而排斥各種新寫法。東晉永和年間的雷陔名刺與百年前的孫吳名刺字體仍相近(仍存一些隸意),而與同期東晉名士書作字體相距較大。 1.連云港西郭寶名謁 1988年連云港西郭寶墓(西漢末)出土兩枚名謁。研究者認為,西郭寶名謁是形制上頗為完整的漢代謁牘,“從書寫形式上看……其三列書寫的形式當為形式最全、最鄭重的書寫方法”(石雪萬《西郭寶墓出土木謁及其釋義再探》)。該墓出土的兩種名謁,一件中央寫“謁”,一件中央寫“請”。寫“請”者“是客人投謁后,主人出迎時所持謁”。漢代名謁既有投謁作用,也有投謁后主人出迎時介紹主人的禮儀與問候的雙重作用。 2.連云港尹灣、雙龍名謁 與西郭寶名謁相比,連云港尹灣、雙龍西漢墓出土名謁墨字更為工謹,形制也齊全,也可當作研究西漢名謁制度的范本。尹灣簡名謁的謁主有瑯邪太守、沛郡太守、東海太守、五官掾等,均用標準隸書書寫,不過某些牘正面左下角的具名稍顯潦草。 2002年連云港海州區(qū)雙龍村1號西漢墓出土名謁7件,尺寸皆長23厘米、寬7厘米,兩面書寫。這些名謁書寫格式分兩種:一種是投謁人欄居右頂頭,一種是投謁人欄居中頂頭。居右頂頭款式似為常用。尹灣及西郭寶名謁均作此款,天長紀莊名謁則將投謁人寫在木牘最下方。 7枚名謁牘以工整規(guī)范的隸體書寫,雖出自不同人手筆,但字之結(jié)構(gòu)、波角挑法等寫法基本一致,與同為連云港出土的尹灣簡數(shù)件名謁很相似,其中部分字如“太守”“謹遣吏”“奉謁”“再拜”等頗具相似度;而且,雙龍名謁墨字比尹灣名謁更為嚴謹、規(guī)整,其標準程度甚至超過時間相距不遠的定縣漢簡,可與東漢碑版隸書媲美。
謁、刺的書寫也并非全都是工謹?shù)恼w。天長紀莊西漢木牘中的名謁(M19:40-14)就寫得比較放縱:字徑相差極大,最大的字“下”比小字大出十多倍;“足”“孟”二字的臥捺、長橫拉出很長,幾乎是該字主體的三四倍;謁下部文字也較潦草。天長紀莊名謁的受謁人應是謁主謝孟的親朋好友,可能不是其上級或長輩,所以書寫不必那么工穩(wěn)??梢娭]、刺的書寫也并非一律工謹非常,而是因使用場合、對象不同有所差別,由此也折射了秦漢吳晉書寫的復雜多樣情形。我們不宜以靜止的、機械的、簡單的思維看待此期的墨跡世界,因出土材料的有限性,目前的認識和判斷是初步的、非定性的,許多問題目前下結(jié)論為時尚早。 三、東晉雷陔木牘及謁與刺的用體 西北樓蘭出土簡紙文書中亦有名刺類實物,如孔紙34.1,長22厘米,寬2.5厘米,為紙質(zhì),尺寸同漢晉名刺,上書“賀大蠟 弟子宋政再拜”。紙刺主人宋政活動于西晉泰始間,該紙約為此期之物,字跡近于孫吳名刺風格,而該紙與江左相距不啻數(shù)千里,可見魏晉間海內(nèi)名刺用字用體相近。另一方面也說明,隨著紙的逐漸普及,名刺這種莊重之物亦有用紙質(zhì)代替者。
值得注意的是,雷陔名刺書跡與之前孫吳的朱然名刺、高榮名刺、黃朝名刺、史綽名刺等較近似,為早期楷書,許多字似仍未完全脫盡隸意。如“弟子”字形橫扁,結(jié)構(gòu)在隸楷間;“陔”“再拜”“陽”等字隸法甚至濃于楷法。雷陔去世之年——東晉永和八年,距王羲之書寫著名的《蘭亭序》僅差一年,其時江左已是新體楷、行、今草興盛的時代,且名家眾多,而同處江左的鄱陽地區(qū)出土的書跡卻古意如此濃厚。雷陔墓木方當為入葬時所書,不見得出于名士手筆;而身為東晉官員的雷陔,其名刺或為本人手書,或是其屬吏所書,然而與東晉名家書跡相差頗大。其原因,一是名刺、謁牘之特殊用體或習慣使然:謁刺一直采用傳統(tǒng)正體,不樂意采納新寫法,因而有明顯的滯后性(與銘石書體有些相似),雷陔名刺基本屬一百多年前孫吳名刺的寫法;二是江左新體楷、行等在4世紀中葉未在社會日常書寫中大范圍普及,仍限于上層官僚士夫以及書寫精英范圍內(nèi)流行,社會上下廣泛使用要遲至南朝中后期,如南朝寫經(jīng)已大多使用今楷(梁天監(jiān)年間之《大般涅槃經(jīng)卷第十一》、齊永明年間之《佛說觀普賢經(jīng)》等),甚至銘石體也用楷體了。 來源:《中國書畫報》 |
|
|
來自: 青木森森 > 《美術(shù)及繪畫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