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系統(tǒng):參與免疫反應的器官、組織和細胞統(tǒng)稱為免疫系統(tǒng)。包括: 1. 中樞免疫器官:胸腺,骨髓,禽類的“腔上囊”,及其類同器官。 2. 外周免疫器官:脾臟和淋巴結,如扁桃體、闌尾、腸道集合淋巴結、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下層 的淋巴小結及全身各處彌散的淋巴結是 T 細胞和 B 細胞定居的場所。 3. 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 1 )吞噬細胞,( 2 )免疫活性淋巴細胞: T 細胞、 B 細胞 、 NK 細胞、 K 細胞 抗體什么叫:機體接受抗原刺激后,在體液中出現(xiàn)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叫做抗體 免疫是指機體識別和消除異物的功能。免疫功能與疾病的主要關系: 免疫防御功能 抵抗病原微生物 過敏或反復感染 免疫監(jiān)視功能 消除機體突變的細胞 惡性腫瘤 自我穩(wěn)定功能 消除衰老、死亡和受損的細胞 自身免疫病 以上三種功能的完整性是機體正常的基本保證,其中任何一個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引發(fā)疾病 
 SM 是一位病人名字的縮寫,在這位診斷為紅斑狼瘡的病人血清中,首 次找到了這種抗體而命名。 抗 SM 抗體是診斷紅斑狼瘡的特異性抗體,其陽性率占 30% ,具有輔助 診斷意義,但與疾病的活動無關 抗雙鏈 DNA 抗體又稱為抗天然 DNA 抗體,是抗核抗體的一種類型,它在紅斑狼瘡的發(fā)病中起一 定的作用。一般認為抗雙鏈 DNA 的效價與病情相平行,即病情活動時,抗( DNA )抗體效價升 高,病情緩解時,效價降低 
 抗核抗體( ANA )是參與細胞核或者核的組成成分( DNA )反應的自身抗體,主要出現(xiàn)在紅斑 狼瘡等一類自身免疫病中,是診斷紅斑狼瘡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偶爾也可以在老年人和使用某些 藥物后出現(xiàn) ANA 陽性,但效價很低 抗Rib-P抗體: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主要見于SLE,常在SLE活動期中存在,陽性率在10%~20%左右,是診斷SLE的特異性抗體。如僅有抗Rib-P抗體陽性的SLE患者,ANA常為陰性??筊ib-P抗體陽性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發(fā)生率高??筊ib-P抗體與抗dsDNA抗體的消長相平行,但與抗dsDNA抗體不同的是不會隨病情好轉立即消失,可持續(xù)1~2年后才轉陰。 抗dsDNA抗體(抗雙鏈DNA抗體),在SLE病人中發(fā)現(xiàn)抗dsDNA抗體,因不同的疾病活動度,其發(fā)生率在60% -90%,對SLE的診斷具有高度特異性。其他結締組織病陽性率低(<> R0、SSA抗原在免疫學上是一致的,即有共同的抗原決定簇。SSA/Ro是小分子細胞漿核糖核蛋白(scRNPs),是蛋白和小分子核糖核酸形成的復合物。它更多的存在于胞漿中,分子量52KD的多肽條帶與干燥綜合征(SS)相關,而分子量60KD的多肽條帶則更多存在于SLE患者中??筍SA抗體主要見于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陽性率高達60%~75%。此外,抗SSA抗體常與亞急性皮膚性紅斑狼瘡、抗核抗體陰性狼瘡、新生兒狼瘡等相關(SSA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引起新生兒狼瘡綜合癥 )。SSA抗體與廣泛光過敏性皮炎癥狀相關。 抗Smith抗體,是SLE的特異性抗體。 Smith抗原是U族小分子細胞核核糖核蛋白(UsnRNP),具有抗原性的蛋白。在SLE中陽性。雖然敏感性較低,但特異性高。在全部 抗Smith陽性的病例中,92.2%為SLE。因此,抗Smith抗體為SLE的標記抗體。對早期、不典型的SLE或經治療緩解后的SLE回顧性診斷有一定意義。Smith抗體和SnRNP是同一分子復合物中的不同抗原位點,故抗Smith抗體很少單獨出現(xiàn),它常于U1RNP抗體相伴,約60%抗U1RNP抗體與抗Smith抗體中的28/29KD有交叉反應??筍mith抗體陽性均伴有抗U1RNP抗體,而抗U1RNP抗體可以單獨存在。 抗RNP抗體(抗核糖核蛋白抗體) 因為是以抗核內的核糖核蛋白得名 ,臨床上應用較多的是U1RNP抗體,U1snRNP由U1RNP和9種不同的蛋白質組成。具有抗原性的分子量有70KD、32KD和22KD。所作用的抗原是U1小分子細胞核核糖核蛋白(U1snRNP),所以又稱抗U1RNP抗體。 抗DNP抗體系針對脫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體,即狼瘡因子。是經典的狼瘡細胞形成試驗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主要見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活動期陽性率可達80%—90%、非活動期陽性率為20%左右。其他結締組織陽性率低,且部分出現(xiàn)該抗體陽性的病人可合并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癥狀。非結締組織?。ㄈ绺窝椎龋┡家婈栃?。 抗磷脂抗體包括狼瘡抗凝物質和抗心磷脂抗體。它可作為抗磷脂綜合癥中的重要自身抗體,其中抗心磷脂抗體(ACA)最為常見??煞譃镮gG、IgA、IgM三類??剐牧字贵w陽性提示動、靜脈血栓形成,腦血管意外發(fā)生率高達56%;雙型或三型陽性SLE病人均會出現(xiàn)血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繼發(fā)性貧血等癥狀;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的女性患者易發(fā)生習慣性流產。 抗Scl-70抗體:是分子量為100KD的DNA拓樸異構酶I的降解產物,首先在皮膚彌漫型多發(fā)性系統(tǒng)性硬化癥(PSS)患者血清中發(fā)現(xiàn)抗Scl-70抗體。因其主要見于硬皮病,且其相應抗原分子量為70KD,故取名為抗Scl-70抗體。PSS病人陽性率達30%~40%。雖然陽性率不高,但對PSS(SSC)有高特異性(特異性達100%)。有抗Scl-70抗體陽性表示病性進展較迅速,皮膚病變往往彌散廣泛,易發(fā)生肺間質纖維化和指骨末端吸收。重癥彌漫性PSS(SSc)中抗Scl-70抗體陽性率高達75%。有雷諾現(xiàn)象的患者存在抗Scl-70抗體,提示可能發(fā)展為PSS??筍cl-70抗體與惡性腫瘤有明顯相關 ANCA的相應抗原為絲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見的抗原如彈性蛋白酶等。是系統(tǒng)性壞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標記物。ANCA可出現(xiàn)兩種核型:①胞漿型(c-ANCA):主要與韋格氏肉芽腫血管炎有關;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綜合癥及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中產生。ANCA對于血管炎疾病的鑒別診斷及預后估計均有價值,而且是疾病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病人發(fā)?。◤桶l(fā))時,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復發(fā)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為預測病情復發(fā)的指標 抗Rib-P抗體: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主要見于SLE,常在SLE活動期中存在,陽性率在10%~20%左右,是診斷SLE的特異性抗體。如僅有抗Rib-P抗體陽性的SLE患者,ANA常為陰性??筊ib-P抗體陽性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發(fā)生率高。抗Rib-P抗體與抗dsDNA抗體的消長相平行,但與抗dsDNA抗體不同的是不會隨病情好轉立即消失,可持續(xù)1~2年后才轉陰 抗JO-1抗體:Jo-1抗原是組氨酰tRNA合成酶在胞漿中以小分子核糖核蛋白(scRNPs)形式出現(xiàn),分子量為50KD,它是氨酰tRNA合成酶之一??笿o-1抗體對多發(fā)性肌炎的診斷具 有較強的特異性,是目前公認的多發(fā)性肌炎(PM)的血清標記抗體。在多發(fā)性肌炎(PM)中陽性率達25%左右。在皮肌炎(DM)中陽性率為7.1%。合并肺間質病變的PM/DM患者,陽性率高達60%。67%抗Jo-1抗體陽性的患者有HLA-DR3抗原。其它結締組織病為陰性。在抗JO-1和抗SSA二項陽性,約80%的多發(fā)性肌炎和皮肝炎患者合并有干燥綜合征。而抗JO-1與抗RNP兩項陽性者臨床上都發(fā)現(xiàn)有雷諾氏現(xiàn)象。抗Jo-1抗體綜合征:抗Jo-1抗體陽性、急性發(fā)熱、對稱性關節(jié)炎、“技工手”、雷諾現(xiàn)象、肌炎、肺間質病變 組蛋白是細胞核內的一種堿性核蛋白,抗Histone抗體(抗組蛋白抗體,AHA)即是以組蛋白為靶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是抗核抗體的一種??稍诙喾N自身免疫性疾病(DIL、SLE、RA、SSc )中出現(xiàn),不具診斷特異性。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陽性率為50%(活動期SLE可達90%),AHA中IgG-AHA占優(yōu)勢且與抗dsDNA有關,其心包炎與關節(jié)炎病變率高于AHA陰性的SLE。藥物性狼瘡(DIL)陽性率達95% 
 免疫球蛋白( Ig )的主要成分是兩種球蛋白,根據(jù)其特點分為 IgG 、 IgM 、 IgA 、 IgD 、 IgE 。當免疫功能正常時,它們存在于血液中可保護機體不發(fā)病。但體內的免疫球蛋白的異常 增多時,與抗原結合,形成大量的免疫復合物,引起一系列的異常免疫反應,破壞了機體的組織 器官而致病。 所以:檢測血中免疫球蛋白(尤其是 IgG )的高低可協(xié)助自身免疫病的診斷和對病情活動的判斷 補體是存在于人和哺乳動物血清中的一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補體不能與抗原、抗體單獨反應 ,但可與任何一對抗原抗體復合物反應。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病人血中存在過量免疫復合物并產生一 系列的免疫反應。在這個過程中補體被大量的消耗了,所以檢測血中補體含量減少了。補體降低雖 然不是診斷的指標之一,但是它的存在說明疾病的活動,是判斷疾病活動的主要指標。表 6 補體正 常值 總補體( CH50 ) 0.5 ~ 1μg/dl C 3 2 ~ 16μg/dl C4 44.3 ~ 6.4μg/dl 血常規(guī) 白血球(WBC)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兒: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于劇烈運動、進食后、妊娠、新生兒。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shù)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shù)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癥、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紅血球(RBC) 男: 4.0×10 12-5.3×10 12個/L(400萬-550萬個/mm3)。 女: 3.5×10 12-5.0×10 12個/L(350萬-500萬個/mm3)。 兒童: 4.0×10 12-5.3×10 12個/L(400萬-530萬個/mm3)。 紅細胞減少多見于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紅細胞增多常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氣腫等。 
 血色素(HCB) 男: 120-160g/L(12-16g/dL)。 女: 110-150g/L(11-15g/dL)。 兒童: 120-140g/L(12-14g/dL)。 血紅蛋白減少多見于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血紅蛋白增多常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氣腫等。 血小板(PLT) 100×109-300×109個/L(10萬-30萬個/mm3)。 血小板計數(shù)增高見于血小板增多癥、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 尿常規(guī): 蛋白質(PRO) 一般認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質量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規(guī)定性檢測為陰性。 病理性蛋白尿見于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妊娠中毒癥、狼瘡性腎炎、放射性腎炎及腎內其它炎癥病變、中毒、腫瘤等。 白血球(WBC) 正常人尿中有少數(shù)白細胞存在,離心尿每高倍鏡視野不超過5個。 異常時,尿中含有大量白細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膿性病變,如腎盂腎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 潛血(ERY) 正常人尿中可偶見紅細胞,離心沉淀后每高倍鏡視野不超過3個。 若尿中出現(xiàn)多量紅細胞,則可能由于腎臟出血、尿路出血、腎充血等原因所致。劇烈運動及血液循環(huán)障礙等,也可導致腎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現(xiàn)蛋白質和紅細胞。 管型 正常尿液中僅含有極微量的白蛋白,沒有管型,或偶見少數(shù)透明管型。 若尿中出現(xiàn)1個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個腎單位的情況,是腎臟疾病的一個信號,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 
|  | 
來自: 希望gd08kze54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