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剪梅》與《聲聲慢》對比賞讀
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富盛名的女詞人。她的青年時代與丈夫趙明誠過著寧靜閑適的書齋生活?!熬缚抵y”后,她經(jīng)歷了亡國之痛、喪夫之悲。這種生活境遇的變遷體現(xiàn)在她的詞作中,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于是,同為寫“愁”的《一剪梅》和《聲聲慢》便深深烙上了境遇的印痕。
一、所見之景
《一剪梅》寫了清秋時節(jié),紅藕香殘,大雁回飛,月圓人不圓,落花逐流水。此時是“已涼天氣未寒時”,并非凄寒徹骨的深秋,詞人內(nèi)心雖有淡淡的哀愁,但“兩處閑愁”卻因丈夫的牽念而能得到寬慰。荷花零落,綠藕尚在,恰似詞人的青春尚在。大雁不時捎來錦書,足以寬慰詞人孤獨寂寞的心靈。于是,詞人不能與丈夫長相廝守,無奈之情、悠悠愁思便隨殘花逐水而去。這正如詞人在《鳳凰臺上玉吹簫》中所寫的“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聲聲慢》寫的則是“乍暖還寒”的深秋,而且還是“晚來風急”的深秋。此時,詞人所見之雁已不再是能捎來錦書的“舊時雁”。面對“物是人非”的此情此景,加之鴻雁勾起的往日恩愛相思之情,詞人自然是“不思量,自難忘”了。黃花滿地,賞花之人已不在,自不必去摘,也不必戴。至于“憔悴損”,則恰似詞人容顏衰老與內(nèi)心絕望的訴說。
二、所做之事
《一剪梅》中,詞人“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為的是等待云中寄來的錦書,于是她便一直等到月滿西樓。這種等待是甜蜜的,也是幸福的。我們可以想象到,詞人獨自坐于小舟中,凝眸高空,望眼欲穿,見到大雁飛來時是何等的喜悅,而大雁未帶來錦書時又是何等的失望。這時,詞人波動的心潮就如美麗的湖水,會時而泛起點點漣漪。于是,夜深人靜時,遙望高空明月,詞人還能覓得一絲快慰之情?!堵暵暵分?,詞人靠“三杯兩盞淡酒”來敵秋風,來解新愁。于是,相比濃重的愁情,詞人便只能感到酒不夠濃烈了。除了飲酒,詞人還能做什么呢?尋尋覓覓,她已找不到往日的時光,也找不回離世的親人,只能“展轉眄枕席,長簟竟空床;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這時,“冷冷清清”既是詞人對眼前之景的概括,又是詞人內(nèi)心的感受。睡覺吧,偏偏天又不黑,而窗外還有涼雨敲打著梧桐,敲打著她傷痕累累的心。這正所謂“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著凄涼”。
三、所生之情
《一剪梅》中,一對恩愛夫妻只是暫時分別,一種離愁由兩人分擔,“離懷別苦”便減輕了許多,更何況還時時有傳情的錦書作為慰藉。因此,苦澀的離愁中便飽含了夫妻雙方心心相印與彼此眷戀的幸福。
詞人寫《聲聲慢》時已經(jīng)52歲,往昔的貴婦人已淪落成孤身漂泊的孀婦。詞人此時的愁已不是“怎一個愁字了得”,而是飽含了絕望的悲鳴、無助的呻吟、撕心裂肺的疼痛。
總之,《一剪梅》中詞人所抒的愁為“閑愁”,而《聲聲慢》中詞人所抒的愁是“悲愁”,但不管是那種“愁”都深深烙上了詞人境遇的印痕。于是,由于抒發(fā)的情感不同,《一剪梅》便成了輕盈妙麗的望夫詞,而《聲聲慢》則成了沉重哀傷的生死戀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