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棘 [Pyracantha fortuneana] 欣賞火紅的火棘,勾起遙遠的記憶。 曾經饑荒的年代,他給人救命充饑。 他也曾,引逗農家孩子采食嬉戲。 如今,從山溝走到城市,脫盡了鄉(xiāng)野氣。 陶瓷座上端端坐,成了人們觀賞的珍奇。 春綴白花,秋冬舉火把,一心給生活添美麗。 他的歷史貢獻,已經被忘記; “救命糧”的頭銜,還有誰提起? 歷史記憶和眼前形象疊合,不禁驚異又驚奇。 注:火棘,薔薇科。別名:火把果、救軍糧、救命糧、赤陽子、紅子、豆金娘等。常綠灌木,高可達3米,有棘刺。單葉互生,橢圓形、倒卵形至倒卵狀長圓形,有圓齒。復傘房花序,花五瓣,花小,白色,花期3~4月。果近球形,成穗狀,每穗有果10~20余個,橘紅色至深紅色,掛果期長,自深秋至初春,是一種極好的春季看花、冬季觀果植物。果、根、葉均可入藥?;鸺植加谥袊S河以南及廣大西南地區(qū),是陜南商洛地區(qū)秦嶺山中的特產,生長于山地、丘陵、草地及河溝路旁,具有耐旱、耐寒、耐瘠的特點,庭院栽植或作盆景素材都易成活。傳說三國時期,曹操大軍征戰(zhàn)途中,將士們饑渴難耐,曹操用 “望梅止渴”計后,將士們仍無糧可充饑,正好遇上一片火棘林帶,饑餓士兵摘食后感覺不錯,全軍以其充腹,故稱其為“救軍糧”。饑荒年代,火棘果實也是饑民的救命糧,故又稱之為“救命糧”。 以下圖片攝自武昌雄楚大街花市(第一幅攝自華中師大花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