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年,唐朝邊將安祿山發(fā)動叛亂,率15萬精兵南下,很快攻陷洛陽、長安。一般而言,都城一旦被攻破,這個王朝基本上就滅亡了,但唐朝卻經(jīng)過幾年的奮戰(zhàn),竟然將叛亂平定。這是因為叛軍一直未能攻入江淮地區(qū),因為這里是唐朝的經(jīng)濟命脈。而捍衛(wèi)江淮地區(qū)的是一位書生,他用生命力保大唐不亡,他的故事堪稱一段傳奇!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這名書生名叫張巡,是鄧州南陽人,年輕時博通群書,曉戰(zhàn)陣法,后來高中進士,步入仕途。張巡在做地方官的時候,懲治劣紳,深受民眾擁護。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張巡正擔(dān)任真源縣令,叛軍攻入河南后,一些地方官紛紛投降,張巡的頂頭上司逼迫其參加叛軍,但張巡雖然只是縣令,但毅然舉兵抗賊。 張巡先是趁亂率軍攻占雍丘,以三千士兵抵抗數(shù)萬叛軍,之后轉(zhuǎn)戰(zhàn)寧陵,與睢陽太守許遠兵合一處,堅守睢陽城。睢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這里地理位置極為關(guān)鍵,是中原進入江淮地區(qū)的要沖,一旦此地失陷,叛軍就可以攻入江淮,切斷唐朝的經(jīng)濟命脈,因此此地的得失關(guān)系到整個唐王朝的興衰。 而此時張巡、許遠手中的軍隊,不到一萬人,而叛軍“尹子琦將同羅、突厥、奚勁兵與朝宗合,凡十余萬”,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也是一場關(guān)系唐朝興亡的戰(zhàn)爭。許遠深知自己才能有限,于是推薦張巡掌控全局,史書記載“巡勵士固守,日中二十戰(zhàn),氣不衰”。面對強敵,張巡并非一味守城,他甚至率軍主動出擊,以少勝多,大破叛軍。 張巡又設(shè)計想射殺賊帥尹子奇,命人以艾蒿為箭射向敵陣。叛軍以為守軍的箭用光,連忙把蒿箭送給尹子奇查看。就在此時,張巡命部將南霽云射箭,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之后守軍趁亂殺出城外,痛擊叛軍。尹子奇惱羞成怒,率軍日夜圍攻睢陽,誓要報仇。 但城內(nèi)的情況情況不妙,持續(xù)的圍城,導(dǎo)致城內(nèi)糧草殆盡,睢陽城陷入里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城內(nèi)守軍僅剩下一千人,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只好吃樹皮和紙張充饑,甚至連拉弓的力氣都沒有。叛軍用云梯攻城,張巡命士兵用鉤桿將云梯頂翻,又從城上投火燒毀云梯,才頂住敵人的攻勢。 叛軍于是不再攻城,挖掘壕溝,樹以柵欄,打算長期圍困。城中守軍大多餓死,活著的也傷殘疲憊,情況十分危機。此時張巡做出一個非常震撼的舉動,他把愛妾殺死,對眾人說:“諸君經(jīng)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饑?”在座的哭泣不肯,“巡強令食之,遠亦殺奴僮以哺卒”。 但睢陽城最終還是被攻破,因為士兵們已經(jīng)沒有力氣守城。張巡面對尹子奇的威逼利誘,始終沒有妥協(xié),最終張巡、許遠等三十六人均被殺害。張巡自舉兵抗賊以來“大小四百戰(zhàn),斬將三百、卒十余萬”,用生命捍衛(wèi)大唐江山。張巡死后三天,唐朝援軍趕至,將叛軍擊潰,重新收復(fù)睢陽城。 為褒獎張巡、許遠等人的功勛,他們的畫像被奉入凌煙閣中,并在睢陽城立祠紀念,時至今日張巡祠依然存在。此外,張巡在民間更是成為神一般的存在,在一些地方甚至有張王廟,來紀念這位愛國名將!對于張巡的功績,唐人韓愈曾稱贊道: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請關(guān)注【縱橫五千年】 微信公眾號:縱橫五千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