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改變很快,生活瞬間改變。 你坐下來吃飯,而你熟知的生活結束了。 我們尚在生命途中,卻要面對死亡。 我愛你,再多一天也不夠。 ——瓊.狄迪恩(Joan Didion) 《充滿奇想的一年》 今天我們想邀請你探討死亡。 在探討之前,推薦給你一本書,名字就叫《死亡如此多情》。 光聽名字就已經醉了是不是?這是近百位臨床醫(yī)生口述的臨終故事。 本文作者Joy Liu,個人微信公眾號繁榮成長工作坊(id:FlourishingParty),LinkedIn經授權轉載。 如果真的只是探討死,那么其實也沒什么可說的。 誠如伊壁鳩魯所說,我們死后的世界,一如我們出生前的世界。我們,只是廣袤宇宙中短暫的一道光,這道光之前是無盡的黑暗,這道光之后,也是。 我們之所以討論死,是為了更充分地活著。 未知死,焉知生。 只有當我們全然地面對和擁抱死亡,才能明白,此刻擁有的呼吸和心跳,對我們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才明白此刻我們深愛的人,要用怎樣的方式去對待。 我的死亡誰做主 到底如何有尊嚴地死去 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一個關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兩個在ICU(重癥監(jiān)護室)的病人。 一位是在北京打工卻在搬運東西中被砸傷,高位截癱,靠呼吸機維持生命的工人。另一位是罹患小腸癌的中科院老教授。 工人的家屬多次找工頭理論,卻得不到賠償。這位工人的高位截癱,下半輩子維持生命都要靠儀器了。 從前家里的頂梁柱,現(xiàn)在不僅不能養(yǎng)家糊口,還可能成為沉重的負擔。經過反復考慮,他的家屬決定放棄治療,送他回老家。 在當?shù)鼐茸o車來接他的時候,他自己也留下了眼淚。他也許在那一刻突然明白,這一去基本就活不成了。 整個路上只有簡單的呼吸器來維持生命,一旦停止輔助工具,他的呼吸,就會終結。 而中科院的老教授,因為氣管被切開無法說話,在進入ICU病房時,寫了“我要求安樂死”的紙條給護士。 他的家屬表示不能理解,并且堅持為老人繼續(xù)治療。醫(yī)生最終也只能尊重家屬的意見,全力維持他的生命,接上了呼吸機,輸上了營養(yǎng)液。老教授最終多種并發(fā)癥發(fā)作,全身浮腫,非常痛苦地死去了。 我們生命和死亡的主權,原來竟不在自己手里! 在人口老齡化,醫(yī)療條件發(fā)達到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技術延長壽命的今天,如何在晚年里有質量地活著,并且有尊嚴地死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了。 我想起前些天看的一部以色列電影,名字叫《道別派對》。 這個派對其實是一群主張安樂死的老人。他們偷偷為自己想要安樂死的好朋友換藥,實施安樂死。 故事中有一對老夫妻,妻子發(fā)現(xiàn)自己得了阿茲海默癥,她知道自己在一點點失去自己,沖動之下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和酒精,被自己的丈夫發(fā)現(xiàn)并救活。 丈夫一直是一個安樂死的積極擁護者,但當自己的妻子想要結束痛苦的生命時,他卻不淡定了。 我們先不去探討電影中涉及的道德和倫理問題,然而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我們到底想用怎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們是否可以用生前預囑的方式維護自己選擇死亡的權利?又是否可以通過預囑(比如抵押財產當醫(yī)療費用),維護自己想繼續(xù)活下去的權利? 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若秋葉之靜美 《死亡如此多情》這本書里還講了另一個故事,叫做《何時生離,何時死別》。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奶奶的故事。 奶奶很早就把自己的壽衣縫制好了,并且反復囑咐自己的孫女,壽衣放在哪里,自己不喜歡死在醫(yī)院,希望死在自己家溫暖的床上。這些后事,她在很健康的時候,就交代清楚了。 很奇跡般地,奶奶就平靜地在睡夢中死去了。而她所交代的事情也都被照辦了。 當生命已經沒有質量可言,當活著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極大的痛苦時,也許聽從自然的安排,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但問題是我們首先要在清醒的時候為自己的生命做一個選擇:比如病危時是否插管,是否用呼吸機,或者心臟按壓等等維持生命,是否在生命盡頭進入ICU病房,是否捐獻自己的器官或者遺體,希望自己以怎樣的方式告別,希望自己被埋葬在哪里,等等。 死亡是需要準備的。夸張一點說,我們這一生都在為死亡做準備。 我們選擇充分地活著,充分地表達自己。我們活得越有愛,有意義,我們越能夠在死亡來臨時,平靜而坦然地面對它。 同樣,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跟自己最愛的人告別。 我記得在爺爺去世時,奶奶近乎是失控地哭泣。 那時的我還有些不解:他們的感情向來不好,奶奶經常數(shù)落爺爺?shù)牟皇?,怎么爺爺走了她會這么傷心? 后來我好像漸漸開始理解,那份失聲痛哭是真實的,因為遺憾,因為后悔,還因為有很多更真心的話,沒來得及表達。 活著的時候,就要像一朵炙熱綻放的花朵,拿著自己的整個存在,去跟自己相遇,去跟深愛的人相遇,去跟世界相遇。 這樣,死的時候,并不需要掙扎著“多活兩天”,內心平靜滿足,靜靜地離開。 泰戈爾說的“生如夏花之燦爛,逝若秋葉之靜美”,就是這個意思吧! 情到深處 便生死無別 《死亡如此多情》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SARS最肆虐的時候,原本幸福的一家都感染了,并被隔離在上海的小湯山醫(yī)院治療。母親最先染病,父親在照顧她時也被傳染了。很快,跟他們一起居住的女兒和女婿也感染了。 SARS迅速奪走了女婿的生命,而這位父親因為本就有糖尿病和慢性支氣管炎,被兇猛的病毒侵蝕后,病情每況愈下。 這位母親自從搬到父親的病房后,就把所有護士要干的活兒都包攬下來了。從飲食起居到大小便,無微不至。這其中當然有愧疚,她覺得是自己“害了”全家,但更多的是愛。 在病房里,人們經??吹竭@兩個打著吊瓶的老人,愉快地聊天,就像在談戀愛一樣。 因為當醫(yī)院檢查她已經痊愈,并告訴她如果繼續(xù)呆在醫(yī)院有可能二次感染時,她對醫(yī)生說:“就算是再感染我也心甘情愿,我愿意陪他去死!求求您了,別讓我出院?!?/p> 醫(yī)生最后還是心軟,破例讓她留在了醫(yī)院。她一直陪在他身邊,直到送走了他。 愛并不能讓人起死回生。但是愛能做的,也許早就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死亡的恐懼。 歐文亞隆曾經說過,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是不再被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人惦記牽掛。 在《小王子》里,狐貍曾經說過,因為它被小王子“馴養(yǎng)”,小王子也被它“馴養(yǎng)”,所以他們對于彼此,就開始變得不同。 狐貍不再是任何一只狐貍,而是小王子的狐貍。小王子也不再是任何一個小男孩,它是狐貍的小王子。 因為你的靈魂里已經有了Ta的足跡,Ta的世界里也早就有了你的身影。你們共創(chuàng)著自己,也共創(chuàng)著彼此,這,就是愛。 本文作者Joy Liu,LinkedIn經授權轉載。 |
|
|
來自: 昵稱34168126 > 《北大*清華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