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訓家規(guī)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內(nèi)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和全國各地一樣,寧波象山歷史上的家訓文化也是一座富礦,可以說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值得人們?nèi)グl(fā)掘、傳承、發(fā)揚光大。 《禮記·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边@就是古代家訓文化的思想核心,就是為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家國同構的社會,那種家國情懷,滲透在家訓的方方面面。 象山縣家訓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但其主要方面表現(xiàn)在修身、勉學、齊家、處世、治國等五個方面。 【修身】 家訓、家規(guī)都是面向一族一家的人生道德教育,人怎樣成為一個有完美人格的人?儒家認為在于“修身”。要修德于己,淡泊明志,自強自立,慎獨自省,促進美好品德內(nèi)心修養(yǎng)。 修德于己關頭史氏家族《八行重訓》: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其實就是八種操行品德。其中“中”字,就是講中庸之道,“吾人受中以生,性體渾然,及動而應事,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君子之時中也?!边@是一種很高境界。聞岙《夏氏宗譜》族規(guī)第一條就講到“德業(yè)相勸,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币笕藗円缘赖聻橄龋训赖屡c專業(yè)相結合做到“德業(yè)相勸”,這種修德的要求,在家訓中比比皆是。 淡泊明志唐翰朱氏家訓思唐公訓言:“文公小學云:‘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硕噪m淺近,味實無窮。淺言之,不過為貪口腹者下一針砭;細思之,即淡泊可以明志。汝曹欲立志有為,要能咬得菜根,切莫貪圖口腹。”井水《俞氏族規(guī)詩章》云:“讀書奚但獵虛名,有志無虞業(yè)不成?!本褪侵v立志,志存高遠,則人生有定向。 自強自立家訓要求自強有為,以天下為己任。關頭史氏八行垂訓“任”字:“任之時義大矣哉!隱居養(yǎng)晦,為圣賢之任;肩論道經(jīng)邦,為君民所倚籍。無恢宏之量不能任,無剛大之氣不能任,無堅忍之心不能任,惟不為私屈,不為欲蔽身體而力行者,克勝任而愉快也?!?/p> 訓言要求人要有勇于赴義的精神,擔當天下大任。 慎獨自省要求獨自一人時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合乎規(guī)范,自覺追求道德上的自求自律。唐翰朱氏家訓云:“心為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不可先壞了心?!薄皩幾屓?,毋使人讓我;寧容人,毋使人容我?!钡龋粍倜杜e。 【勉學】 家訓強調(diào)通過學習,提高人的品德素養(yǎng)。《顏氏家訓》云:“‘積財干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p> 養(yǎng)正于蒙昌國《秦氏宗規(guī)》第一條就是“蒙養(yǎng)當豫”,“族中各父兄須知子弟之當教,又須知教之當正,又須知養(yǎng)正之當豫?!卑渡戏逄剖献嬗枺骸白訉O年屆學齡,宜送入學,不可規(guī)避。” 勤于課讀象山《孫氏家譜》:“勤課讀”,“如子弟能讀書曉理,義通文墨,便覺不俗。”石浦陳氏祖訓:“于孝經(jīng)、小學二書,令其口誦心維而準行之就傳,或一年一經(jīng),或三年一經(jīng)六經(jīng),明斯為通?!必固m軒訓語:“凡古人著作,不看則不知,不讀則不能?!?/p> 因材施教縣前街《馮氏宗譜》祖訓:“子孫稍長,或士或農(nóng),當因人予業(yè),因材施教,勿致游蕩?!?/p> 知行合一泗洲頭《朱氏宗譜》云:“務將圣人之言刻刻留在心中,摹擬效果,身體力行,自有無限妙境。” 耕讀傳家黃埠潘氏家規(guī):“耕讀以務本業(yè)”。龍峰顧氏族規(guī):“忠孝勤儉,耕讀傳家。”陳隘陳氏祖訓:“非耕讀無以厚生,非讀書無以明理。既教之耕,耕必勃;既教之讀,讀必敏。” 【齊家】 齊家是治國的基礎,如把家治好了,就可以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推而廣之到治國之道。 孝悌之道孝悌是齊家基礎,幾乎所有家訓都講到孝父母、謹祭祀、友兄弟、端嗣續(xù)等。 夫德妻賢婚姻是家庭關系基石,主要強調(diào)義夫順婦,家訓中對夫妻雙方各自道德進行了規(guī)范。 謹慎嫁娶家訓中強調(diào)嫁娶先擇門戶相當,后擇婿婦賢德,勿索厚聘,勿貪厚妝。 勤儉持家象山家訓強調(diào)治家以勤儉為本。認為:“勤與儉,是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 努力稼穡象山古代是農(nóng)業(yè)社會,家訓提倡勤于勞作?!秾O氏宗譜》云:“凡我子弟務農(nóng)者,當拮據(jù)治田,惟三時不失其勤。斯千倉可保其慶。若使曠土度時,秋收失望,恐舉家嗷嗷待哺?!?/p> 【處世】 指人生活在社會上各種關系的處理,象山家訓處世內(nèi)容十分廣泛,包括誠信待人,謙遜為人,慎擇朋友,以禮待人,戒斗戒訟等等。昌國施氏戒律:“家為孝子,國為良民。規(guī)行矩步,不犯非分?!本湍哿藗€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表現(xiàn)了處世的基本原則。 誠信待人象山朱氏家訓:“忠孝要出于誠,言行毋流于偽?!碧镅蠛霞矣枺骸靶胖疄榈?,首戒虛花,言不由衷,尚口徒嗟?!?/p> 謙虛為人陳隘陳氏祖訓:“必須謙遜辭讓。少莫凌長,卑莫凌尊。為尊長者,亦宜懷愛幼少,導以正路,勿使長其勃傲之習?!?/p> 寬以待人西周賴氏祖訓:“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不是。須平心一想,施恩無念,受恩莫忘。凡事常留余地,得意不能再往。” 謹慎交友象山家訓強調(diào)“慎交”,與賢者為友。西周賴氏祖訓規(guī)定:“凡不肖子孫有為不法之事及交游匪類者,無論已發(fā)覺未發(fā)覺,一有風聲,即喚入祠堂,考敷虛實,嗚鼓其攻。大則送官,小則黜族,毋得輕貸?!?/p> 【治國】 子孫處世,最后以修養(yǎng)治平為人生目標,進入官場,必須嚴守官箴,堅守為官之道。 清廉為官昌國秦氏宗規(guī)云:“仕官不得以賄敗官,貽辱祖宗?!碧镅蠛逗习说掠栕濉分杏小傲枴痹疲骸傲詣畈?,毋恣其欲。貪夫罔厭,希圖飽飫。多利多怨,為禍迅速。” 勤以職守溧陽史氏家范云:“政有惠崗濟民也?!惫湃嗽疲骸熬庸僬咭送砻咴缙??!便糁揞^朱氏昭之公訓言云:“即使偶拾一介功名,便覺志得意滿,自暴自棄,上之不能為邦國之良材,下之不能完閭里之完士。甚至舞文弄墨,欺嚼鄉(xiāng)愚,必至身改名裂,祖宗積德,被他敗盡,不如不讀書為愈也?!笔肥稀鞍诵写褂枴碧岢觥耙蕴煜聻榧喝?,而勇于赴義?!?/p> 精忠報國岸上峰唐氏祖訓:“子孫有入仕者,須忠于國、忠于職、忠于事。若有禍國殃民而污名節(jié),非特族人所不容,亦法所不容?!笔直R氏家訓:“人臣事君,以忠為則。忘私忘家,奉公報國。何以立朝,昌言正色。何以治民,慈溪愷側。黼黻太平,宣獻效積。六事尚廉,端茲臣極。” 象山歷代家訓內(nèi)容包容萬象,上述五個方面可見其一斑而知全豹。實在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是不能遺忘的精神財富。 |
|
|
來自: 老劉tdrhg > 《四十六、家訓/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