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公眾號為云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yī)”進行關注。 本文為《跟我學中醫(yī)》專欄第521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癥狀:眩暈頭脹,面紅,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軟,睡有鼾聲,漸見頭搖肢顫,不能自主,舌紅,苔薄黃。 治法:滋陰潛陽。 方藥:滋生青陽湯。 方中生地、白芍、石斛、麥冬養(yǎng)陰以潛陽;石決明、磁石鎮(zhèn)逆以潛陽;桑葉、甘菊、薄荷、柴胡清肝以解郁熱;天麻平肝熄風,滋燥緩急。本方長于養(yǎng)陰,尤適于虛風內動者。
癥狀:頭暈目眩,耳鳴,記憶力差或善忘,頭搖肢顫,溲便不利,寤寐顛倒,重則神呆,啼笑反常,言語失序,舌質淡紅體胖大,苔薄白,脈多沉弦無力或弦細而緊。 治法:填精益髓。 方藥:龜鹿二仙丹。 方中以鹿角通督脈,龜板通任脈,一善溫養(yǎng)陽氣,一善滋養(yǎng)陰精,均為血肉有情之晶,善補人之真氣;人參大補中氣,則氣之源頭得助,氣化改善,氣血調暢;構杞子滋補肝腎。四味相合,填精益髓。
癥狀:眩暈,心悸而煩,動則氣短懶言,頭搖肢顫,納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體胖大,苔薄白滑,脈沉濡無力或沉細。 治法:補中益氣。 方藥:補中益氣湯或四君子湯送服天王補心丹。 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益氣升清;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天王補心丹滋陰養(yǎng)血,寧心安神。臨證時,可加枸杞、雞血藤、丹參、天麻、鉤藤以增強其養(yǎng)血熄風之效。挾痰者,加半夏、貝母、瓜蔞、橘絡祛痰通絡。
癥狀:頭暈目眩,頭搖,肢體震顫,手不能持物,甚至四肢不知痛癢,胸悶泛惡,甚則嘔吐痰涎,咳嗽,痰涎如縷如絲,吹拂不斷,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紅,苔厚膩或白或黃,脈沉滑或沉濡。 治法:豁痰熄風。 方藥:導痰湯。 本方以半夏燥濕降逆,茯苓健脾燥濕,濕去痰無以生,陳皮利氣,甘草益脾,脾旺能勝濕,利氣則痰無滯留,此二陳湯意;制南星以治風痰,枳殼理氣降逆寬中。
患者,男,68歲。既往帕金森病病史5年,近一個月肢體震顫,運動遲緩加重,不能獨自行走。平素服美多巴,癥狀控制不滿意,查體見:四肢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呈齒輪樣強直,隨意運動減少,主動運動緩慢,面具臉,舌質黯紅,有瘀斑,少苔,脈弦細。 中醫(yī)診斷為顫證,辨證為陰虛風動。 藥用:生牡蠣30g,生鱉甲30g,生龜板30g,干地黃30g,生白芍30g,阿膠10g(烊化),麥冬20g,丹參20g,赤芍12g,川芎15g,川牛膝15g,木瓜15g,地龍15g,炙甘草30g。 方中以牡蠣、鱉甲、龜板之三甲滋陰熄風平肝潛陽,干地黃養(yǎng)陰生津,白芍養(yǎng)血斂陰平抑肝陽,麥冬養(yǎng)陰潤燥,阿膠滋陰補血。酌加赤芍、丹參以涼血活血通絡,舌質黯紅,有瘀斑,重加川芎、牛膝活血化瘀之品;行走困難加木瓜、地龍以緩急通絡。服十劑后,肢體震顫好轉,以上方隨證加減,又進十余劑,患者肢體震顫明顯好轉,已能獨立行走。 |
|
|
來自: 我心飛揚695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