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第一章的內(nèi)容比較少,給大家列一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fā)展與趨勢教育心理學的起源、發(fā)展過程、研究趨勢。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與教的心理規(guī)律,主要研究學生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包括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和教師心理四大部分內(nèi)容。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教育心理學具有兩大研究任務,一個任務是理論探索,另一個是指導教學實踐,教育心理學對教學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 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fā)展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在教育心理學(甚至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之前,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出現(xiàn)了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思想,特別是有關學習的思想。 在我國古代,從孔子開始,先秦諸子百家、兩漢經(jīng)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道學·····歷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對學習有過許多論述。 格瑞因德認為,西方的教育心理學的思想起源應該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到十八、十九世紀的裴斯塔洛齊(1746-1827)倡導教育的心理學化,強調(diào)利用兒童的自然興趣和活動對他們進行教學。赫爾巴特則是第一個將教學過程從學科中區(qū)分出來的科學家。 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 在 20 世紀,教育心理學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其發(fā)展過程可以歸納為下面四個時期: 獨立學科的初創(chuàng)時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誕生。在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領域中逐步形成了兩種對立的學 習理論流派:行為主義(behaviorism)和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發(fā)展時期(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 二十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學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擴充了自己的內(nèi)容。 三十年代以后,學科心理學發(fā)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四十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wèi)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五十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興起,同時信息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nèi)容。 成熟時期(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 六十年代開始,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內(nèi)容和體系出現(xiàn)了某些變化。教育心理學的內(nèi)容日趨集中,有幾個方面的研究似乎為大多數(shù)所公認,如教育與心理發(fā)展的關系,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評定與測量,個別差異,課堂管理和教師心理等,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在形成。 深化拓展時期(八十年代以后) 八十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善,研究越來越深入,視角越來越綜合。隨著皮亞杰(Jean Piaget)和維果斯基(Vygotsgy)的理論被大量介紹到美國,加之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深刻影響,人們對學習的理 解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對學習和教學過程及其條件研究得越來越深入細致,如從認知層面研究問題解決過程、 學習策略以及學習動機等,并且,越來越注重為教學實踐服務,發(fā)展了許多有效教學模式,如合作學習等。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趨勢 在學習觀上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突出了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加工、高級思維和探究性活動;越 來越重視學習者的社會文化互動。 在研究領域上日益向縱深發(fā)展 在研究方法上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向。 研究的國際化與本土化。 教育心理學越來越綜合化和跨學科化。
|
||||||||
|
|
來自: 昵稱28525563 > 《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