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升麻、葛根、紫草
| 既能 | 透疹 | 又 | 炒炭止血 | 荊芥 |
| 既能 | 透疹 | 又 | 疏肝解郁 | 薄荷 |
| 既能 | 透疹 | 又 | 解毒散腫 | 牛蒡子 |
| 既能 | 透疹 | 又 | 明目退翳 | 蟬蛻 |
| 既能 | 透疹 | 又 | 升舉陽氣 | 升麻 |
| 既能 | 透疹 | 又 | 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 葛根 |
| 既能 | 透疹 | 又 | 涼血解毒 | 紫草 |
| 既能 | 透疹 | 又 | 解毒 |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
白芷、細辛、辛夷、蒼耳子
| 既能 | 通鼻竅 | 又 | 消腫排膿 | 白芷 |
| 既能 | 通鼻竅 | 又 | 溫肺化飲 | 細辛 |
| 既能 | 通鼻竅 | 又 | 解表 | 白芷 、 細辛 、 辛夷 、 蒼耳子 |
羚羊角、熊膽、桑葉、菊花、秦皮、決明子、車前子、石決明、珍珠母
| 既能 | 清肝明目 | 又 | 疏散風熱 | 桑葉 、 菊花 |
| 既能 | 清肝明目 | 又 | 解表清肺潤燥 | 桑葉 |
| 既能 | 清肝明目 | 又 | 清熱解毒 | 菊花 、 羚羊角 、 熊膽 |
| 既能 | 清肝明目 | 又 | 清熱燥濕止痢止帶 | 秦皮 |
| 既能 | 清肝明目 | 又 | 清熱解毒、息風止痙 | 羚羊角 、 熊膽 |
| 既能 | 清肝明目 | 又 | 平抑肝陽、息風止痙 | 羚羊角 |
| 既能 | 清肝明目 | 又 | 潤腸通便 | 決明子 |
| 既能 | 清肝明目 | 又 | 利尿通淋、清肺化痰 | 車前子 |
| 既能 | 清肝明目 | 又 | 平肝潛陽 | 石決明 、 珍珠母 |
| 既能 | 清肝明目 | 又 | 平肝潛陽、鎮(zhèn)驚安神 | 珍珠母 |
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黃連、鱉甲、銀柴胡
| 專清虛熱 | 銀柴胡 |
|
|
|
| 既能 | 清虛熱 | 又 | 滋陰潤燥 | 知母 |
| 既能 | 清虛熱 | 又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牡丹皮 |
| 既能 | 清虛熱 | 又 | 解暑截瘧 | 青蒿 |
| 既能 | 清虛熱 | 又 | 清肺降火、涼血止血 | 地骨皮 |
| 既能 | 清虛熱 | 又 | 除疳熱、清濕熱 | 胡黃連 |
| 既能 | 清虛熱 | 又 | 祛風濕、清濕熱 | 秦艽 |
| 既能 | 清虛熱 | 又 |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jié) | 鱉甲 |
關木通、穿山甲
| 既能 | 下乳 | 又 | 利尿通淋 | 關木通 |
| 既能 | 下乳 | 又 | 活血消癥、消腫排膿 | 穿山甲 |
青蒿、生何首烏、檳榔、常山
| 既能 | 截瘧 | 又 | 清熱解暑 | 青蒿 |
| 既能 | 截瘧 | 又 | 潤腸通便、解毒 | 生何首烏 |
| 既能 | 截瘧 | 又 | 吐痰涎 | 常山 |
| 既能 | 截瘧 | 又 | 驅(qū)蟲消積、行氣利水 | 檳榔 |
紫蘇、黃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斷續(xù)、菟絲子、白術、苧麻根、艾葉
| 既能 | 安胎 | 又 | 解表、行氣寬中 | 紫蘇 |
| 既能 | 安胎 | 又 | 清熱燥濕 | 黃芩 |
| 既能 | 安胎 | 又 | 化濕行氣 | 砂仁 |
| 既能 | 安胎 | 又 | 補肝腎、強筋骨 | 桑寄生、 杜仲、斷續(xù) |
| 既能 | 安胎 | 又 | 補肝腎、祛風濕、強筋骨 | 桑寄生 |
| 既能 | 安胎 | 又 | 涼血止血、解毒 | 黃芩 、 苧麻根 |
| 既能 | 安胎 | 又 | 溫經(jīng)止血 | 艾葉 |
| 既能 | 安胎 | 又 | 補氣、健脾、止汗 | 白術 |
| 既能 | 安胎 | 又 | 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 | 菟絲子 |
郁金、皂莢、麝香、冰片、蟾蜍、蘇合香、石菖蒲、牛黃、遠志
| 既能 | 開竅 | 又 | 活血通經(jīng) | 麝香 |
| 既能 | 開竅 | 又 | 外用清熱解毒 | 冰片 |
| 既能 | 開竅 | 又 | 寧神化濕和胃 | 石菖蒲 |
| 既能 | 開竅 | 又 | 解毒止痛 | 蟾蜍 |
| 既能 | 開竅 | 又 | 熄風止痙、清熱解毒 | 牛黃 |
| 既能 | 開竅 | 又 | 寧心安神、祛痰、消散癰腫 | 遠志 |
苦參、貫眾、蘆薈、牽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檳榔、百部(皂莢、雷公藤、仙鶴草、使君子、南瓜子、鶴草芽、雷丸
| 既能 | 殺蟲 | 又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貫眾 |
| 既能 | 殺蟲 | 又 | 瀉下清肝 | 蘆薈 |
| 既能 | 殺蟲 | 又 | 逐水去積 | 牽牛子 |
| 既能 | 殺蟲 | 又 | 溫中止痛 | 花椒 |
| 既能 | 殺蟲 | 又 | 療癬 | 川楝子 、 苦楝皮 |
| 既能 | 殺蟲 | 又 | 行氣止痛 | 川楝子 |
| 既能 | 殺蟲 | 又 | 消積行氣 | 檳榔 |
| 既能 | 殺蟲 | 又 | 潤肺止咳 | 百部 |
郁李仁、火麻仁、桃仁、當歸、瓜蔞(仁)、決明子、(苦)杏仁、蘇子、肉豆蔻生首烏、硫黃、柏子仁、知母、虎杖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利水消腫 | 郁李仁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清肝明目 | 決明子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活血祛瘀 | 當歸 、 桃仁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 瓜蔞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止咳平喘 | 杏仁 、 蘇子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補腎陽、益精血 | 肉蓯蓉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補血調(diào)經(jīng) | 當歸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解毒截瘧 | 生首烏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補陽 | 肉蓯蓉、硫黃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補血 | 當歸 、桃仁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養(yǎng)心安神 | 柏子仁 |
| 既能 | 潤腸通便 | 又 | 養(yǎng)陰 | 麥冬 |
蟬蛻、訶子、桔梗
| 既能 | 利咽、開音, | 又 | 宣肺化痰排膿 | 桔梗 |
| 既能 | 利咽、開音, | 又 |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 | 訶子 |
| 既能 | 利咽、開音, | 又 | 疏散風熱、止痙 | 蟬蛻 |
生姜、沉香、砂仁、白豆蔻、吳茱萸、丁香、高良姜
| 既能 | 溫中止嘔 | 又 | 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魚蟹毒 | 生姜 |
| 既能 | 溫中止嘔 | 又 | 行氣止痛、納氣平喘 | 沉香 |
| 既能 | 溫中止嘔 | 又 | 化濕行氣 | 砂仁 、 白豆蔻 |
| 既能 | 溫中止嘔 | 又 | 化濕行氣安胎 | 砂仁 |
| 既能 | 溫中止嘔 | 又 | 散寒止痛、助陽止瀉 | 吳茱萸 |
沉香、補骨脂、磁石
| 既能 | 納氣平喘 | 又 | 溫中止嘔、行氣止痛 | 沉香 |
| 既能 | 納氣平喘 | 又 | 補腎助陽、固精縮尿 | 補骨脂 |
| 既能 | 納氣平喘 | 又 | 鎮(zhèn)驚安神、聰耳明目 | 磁石 |
庶蟲、自然銅、骨碎補、斷續(xù)
| 既能 | 續(xù)筋接骨 | 又 | 破血逐瘀 | 庶蟲 |
| 既能 | 續(xù)筋接骨 | 又 | 活血補腎 | 骨碎補 |
| 既能 | 續(xù)筋接骨 | 又 | 散瘀止痛 | 自然銅 |
| 既能 | 續(xù)筋接骨 | 又 | 補肝腎、止血安胎 | 斷 |
| 目珠疼痛 | 夏枯草 |
| 諸骨鯁喉 | 威靈仙 |
| 吐瀉轉(zhuǎn)筋 | 木瓜 |
| 黃疸 | 茵陳蒿 |
| 油膩肉積 | 山楂 |
| 攝唾 | 益智仁(脾虛多涎) |
| 回乳 | 麥芽(消脹) |
| 通乳 | 穿山甲、木通 |
| 梅毒 | 土茯苓 |
| 肺胃出血 | 白芨 |
| 便血、痔血 | 地榆、槐花 |
| 蛔厥 | 烏梅脾癉 |
| 夜盲癥 | 蒼術 |
| 引火(血)下行 | 牛膝 |
| 引火歸源 | 肉桂 |
| 上行頭目,下行血海 | 川芎 |
| 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 | 香附 |
| “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 | 延胡索 |
| 膏淋 | 萆薢 |
| 石淋 | 金錢草 |
| 氣虛欲脫,脈微欲絕 | 人參 |
| 亡陽證(回陽救逆) | 附子 |
| 行氣安胎 | 紫蘇、砂仁 |
| 清熱安胎 | 黃芩、苧麻根 |
| 補肝腎安胎 | 桑寄生、杜仲、斷續(xù)、菟絲子 |
| 涼血止血安胎 | 苧麻根 |
| 溫經(jīng)安胎 | 艾葉 |
| 止血安胎 | 斷續(xù) |
| 養(yǎng)血安胎 | 桑寄生 |
| 益氣安胎 | 白術(健脾) |
| 固經(jīng)安胎 | 杜仲 |
| 祛痰開竅 | 皂莢 |
| 清熱息風、解毒止痙、化痰開竅 | 牛黃 |
| 解郁清心 | 郁金 |
| 寧心、祛痰開竅 | 遠志 |
| 開竅藥 | 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蟾 |
| 清肝明目 | 菊花、桑葉、秦皮、羚羊角、車前子、決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熊膽 |
| 補肝腎明目 | 枸杞子、女貞子、菟絲子 |
| 平肝明目 | 桑葉、菊花 |
| 中氣下陷(脫肛、子宮下垂) | 柴胡、升麻 |
| 中氣下陷 | 黃芩 |
| 升陽止瀉 | 葛根 |
| 太陽(巔頂) | 羌活、藁本、蔓荊子 |
| 陽明(前額) | 白芷 |
| 少陽 | 柴胡 |
| 太陰 | 蒼術 |
| 少陰 | 細辛 |
| 厥陰 | 吳茱萸 |
| 通陽散結(jié) | 薤白、枳實 |
| 寬胸散結(jié)(結(jié)胸) | 瓜蔞 |
| 肺癰 | 魚腥草、蘆根、穿心蓮、敗醬草、桃仁、桔梗、貝母、巴豆、瓜蔞、薏苡仁 |
| 腸癰 | 紅藤、敗醬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紫花地丁、瓜蔞、大黃、芒硝 |
| 乳癰 | 蒲公英、川貝母、瓜蔞 |
知母、黃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艽(區(qū)別于秦皮)、胡黃連
蒼耳子、細辛、辛夷、白芷
青蒿、生首烏、常山
菟絲子、沙苑子、山茱萸
益母草、牛膝
百部
柴胡
刺蒺藜
山藥
丹參、石菖蒲、珍珠母、五味子、大棗、茯苓
夏枯草、玄參、黃藥子、半夏、南星、昆布、海藻、川貝母、浙貝母、白附子、連翹
昆布、海藻、黃藥子、半夏、浙貝母
防己——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木防己——祛風止痛
漢防己——利水退腫
牛膝——活血通經(jīng)、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
川牛膝——活血祛瘀
郁金——活血行氣止痛、解郁清心、利膽退黃、涼血
廣郁金(黃郁金)——行氣解郁
川郁金(黑郁金)——活血化瘀
片姜黃——主產(chǎn)于浙江的郁金的根莖
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莪術、溫郁金的根莖)
京大戟——瀉下逐水力強(大戟科)(瀉水逐飲、消腫散結(jié))
紅大戟——消腫散結(jié)力勝(茜草科)
南五加——無毒,補肝腎,強筋骨(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補肝腎、強筋骨、利尿)
北五加——有毒,能強心,利尿,止痛(蘿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藥典”定為香加皮)
萆薢——利濕去濁、祛風除濕
綿萆薢(川萆薢)——祛風濕
粉萆薢(粉背萆薢、山萆薢)——利濕濁
菊花——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黃菊花(杭菊花)——疏散風熱(苦)
白菊花(滁菊花)——平肝明目(甘)
野菊花——清熱解毒
| 吳茱萸 |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 |
| 山茱萸 | 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
| 白豆蔻 |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
| 肉豆蔻 | 澀腸止瀉、溫中行氣 |
| 刺蒺藜(白蒺藜) | 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
| 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 | 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 |
| 黃連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 胡黃連 | 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
| 柴胡 | 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 |
| 銀柴胡 | 清虛熱、除疳熱 |
| 生地黃 | 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
| 熟地黃 | 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
| 秦皮 | 清熱燥濕、解毒、止痢、止帶、明目 |
| 秦艽 | 祛風濕、止痹痛、退虛熱、清濕熱 |
| 防風 | 發(fā)表散風、勝濕止痛、止痙、止瀉 |
| 防己 | 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
| 生姜 | 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姜的根莖) |
| 干姜 |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姜的干燥根莖) |
| 高良姜 |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高良姜的根莖) |
| 炮姜 | 溫經(jīng)止血、溫中止痛 (姜的干燥老根炮制品) |
| 生姜皮 | 和脾行水消腫 (生姜根莖切下的外表皮) |
| 川楝子 | 行氣止痛、殺蟲療癬(川楝的成熟果實) |
| 苦楝皮 | 殺蟲療癬(川楝樹的根皮或樹皮) |
| 鶴草芽 | 殺蟲(龍芽草即仙鶴草的冬芽) |
| 仙鶴草 | 收斂止血、補虛、消積、止痢、殺蟲(龍芽草的全草) |
| 蘇木 | 活血療傷、祛瘀通經(jīng)(蘇木的心材) |
| 蘇子 |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紫蘇的成熟果實) |
| 紫蘇 | 發(fā)汗解表、行氣寬中(紫蘇的莖葉) |
| 決明子 | 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
| 石決明 |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
| 玄參 | 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
| 苦參 | 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
| 丹參 | 活血調(diào)經(jīng)、涼血消癰、安神 |
| 人參 |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
| 西洋參 | 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 |
| 黨參 | 益氣、生津、養(yǎng)血 |
| 太子參 | 補氣養(yǎng)陰 |
| 北沙參 | 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 |
| 南沙參 | 養(yǎng)陰清肺、化痰、益氣 |
| 五味子 | 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 |
| 五倍子 | 斂肺降火、澀腸止瀉、固精止遺、斂汗止血 |
| 桑螵蛸 | 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
| 海螵蛸 | 固精止帶、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濕斂瘡 |
| 麻黃 |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
| 麻黃根 | 斂肺止汗 |
| 牛黃 | 息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
| 雄黃 | 解毒、殺蟲 |
| 硫黃 | 解毒殺蟲止癢、補火助陽通便 |
| 菊花 |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
| 野菊花 | 清熱解毒 |
| 土茯苓 | 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 |
| 茯苓 |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 豬苓 | 利水滲濕 |
| 牛黃 | 入丸散,每次 0.2-0.5g |
| 羚羊角 | 煎服 1-3g;磨汁或研粉服,每次 0.3-0.6g |
| 麝香 | 入丸散,每次 0.06-0.1g |
| 蟾蜍 | 入丸散,,每次 0.015-0.03g |
| 硫黃 | 入丸散,1-3g |
| 雄黃 | 入丸散,每次 0.15-0.3g |
| 巴豆 | 入丸散,每次 0.1-0.3g |
| 砒石 | 入丸散,每次 0.002-0.004g |
| 朱砂 | 入丸散或研末沖服,每次 0.3-1g |
| 細辛 | 煎服 2-5g;入丸散劑 0.5-1g |
| 馬錢子 | 入丸散,日服 0.3-0.6g |
| 人參 | 挽救虛脫 15-30g |
| 石膏 | 煎服 15-60g,宜打碎先煎;內(nèi)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
| 醋制檳榔 | 單用殺蟲 60-120g |
| 甘遂 | 入丸散,每次 0.5-1g |
| 后下(芳香類) | 薄荷、生大黃、砂仁、白豆蔻、肉桂、沉香、番瀉葉、鉤藤、魚腥草、青蒿 |
| 先煎(貝殼、礦石類藥物) | 水牛角、生石膏、生磁石、珍珠母、龍骨、石決明、龜板、鱉甲、牡蠣、代赭石、附子、川烏、生自然銅 |
| 沖服 | 芒硝、竹瀝、琥珀(沉香粉) |
| 泡服 | 番瀉葉 |
| 不入煎劑 | 雷丸(蛋白酶)、琥珀、蘆薈、朱砂、牛黃、開竅藥(麝香、冰片、蘇合香、蟾蜍) |
| 只外用,不內(nèi)服 | 升藥、爐甘石、土荊皮 |
| 入丸散 | 麝香、冰片、蘇合香、蟾蜍、朱砂、牛黃、琥珀、蘆薈、巴豆、馬錢子、雷丸、羚羊角血竭、甘遂、雄黃、硫黃、砒石、鶴草芽 |
| 包煎 | 車前子(成熟種子)、海金沙(成熟孢子)、蒲黃(花粉)、五靈脂(糞便)、(枇杷葉)、(飛)滑石、旋覆花、葶藶子、赤石脂、辛夷 |
| 不宜久煎 | 鉤藤 |
| 另煎兌服 | 羚羊角、人參、西洋參 |
| 烊化兌服 | 阿膠 |
| 制霜內(nèi)服 | 巴豆 |
| 醋制 | 甘遂 |
| 焗服 | 肉桂 |
1.朱砂——有毒,不可過量,忌火煅
2.使君子——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暈、嘔吐、腹瀉等反應;
與熱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瀉,故服用時當忌飲茶
3.關木通——60g 水煎,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辛夷 | 木筆花、春花 |
| 金銀花 | 雙花、二寶花、忍冬花 |
| 茜草 | 茹慮、慮茹 |
| 骨碎補 | 毛姜、申姜、猴姜 |
| 僵蠶 | 天蟲、姜蟲 |
| 牛蒡子 | 大力子、鼠粘子、惡實 |
| 射干 | 烏扇(原名) |
| 淫羊霍 | 仙靈脾 |
| 補骨脂 | 破故紙 |
| 山茱萸 | 棗皮、山萸肉 |
| 海螵蛸 | 烏賊骨 |
| 蒲公英 | 黃花地丁 |
| 火麻仁 | 麻子仁、大麻仁 |
| 薏苡仁 | 米仁、苡仁 |
| 牛黃 | 丑寶、西黃、犀黃 |
| 刺蒺藜 | 白蒺藜、白夕利 |
| 麝香 | 元寸香、當門子 |
| 檳榔 | 大腹子、花檳榔 |
| 沙苑子 | 潼蒺藜、沙苑蒺 |
| 藜訶子 | 訶黎勒、煨訶子 |
| 庶蟲 | 地鱉蟲、土鱉蟲 |
| 川楝子 | 金鈴子 |
| 仙鶴草 | 龍芽草、脫力草 |
| 黃藥子 | 黃藥脂 |
| 牽牛子 | 黑丑、白丑、二丑 |
| 穿心蓮 | 欖核蓮、一見喜、苦膽草 |
| 玉竹 | 葳蕤(原名) |
| 大黃 | 川軍、錦紋、大黃炭 |
| 古稱 | 今稱 |
| 通草 | 木通 |
| 通脫木 | 通草 |
| 五倍子 | 蟲癭 |
| 桑螵蛸 | 卵鞘 |
| 海螵蛸 | 烏賊內(nèi)殼 |
| 五靈脂 | 糞便 |
| 海金沙 | 孢子 |
| 鶴草芽 | 冬芽 |
| 蒲黃 | 花粉 |
| 辛夷 | 花蕾(丁香) |
| 地骨皮 | 枸杞的根 |
| 皮熊膽 | 干燥膽汁 |
| 桑寄生 | 帶葉莖枝 |
| 茯苓、豬苓 | 菌核(雷丸) |
| 穿山甲 | 鱗片 |
| 附子 | 子根 |
| 薤白、百合、貝母 | 鱗莖 |
| 竹茹 | 莖的中間層 |
| 琥珀 | 化石樣物質(zhì) |
| 乳香、沒藥、血竭 | 樹脂 |
| 龍骨 | 化石 |
| 麝香 | 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
| 蟾蜍 | 耳后腺及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經(jīng)加工干燥而成 |
| 牛黃 | 膽結(jié)石 |
| 禹白附、黃藥子 | 塊莖 |
| 鹿茸 | 雄鹿的幼角 |
| 石決明、牡蠣 | 貝殼 |
| 紫河車 | 胎盤 |
| 天花粉 | 栝蔞的塊根 |
| 瓜蔞 | 栝蔞的果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