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提高亞聲速商用飛機的效率,需要盡量延遲阻力激增馬赫數。1967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蘭利研究中心的理查德?惠特科姆(Richard T.Whitcomb)提出了“超臨界翼型”。這種翼型屬于雙凸翼型的一種,看起來像一個倒置的層流翼型,即下表面鼓起,而上表面較為平坦。 今天我們就聊聊超臨界翼型。 在給定的來流馬赫數下,在翼型上表面總存在某一點,其當地速度為上表面的最大值。在這一點上,當地速度總是隨著來流馬赫數的增加而持續(xù)增加。當該點的當地馬赫數達到1時,對應的來流馬赫數稱為臨界馬赫數Macr。臨界馬赫數取決于外形的幾何形狀和迎角。對于給定的翼型,臨界馬赫數通常隨著迎角的增加而降低。 隨著來流馬赫數超過Macr,在翼型表面有不止一個點的當地速度超過聲速,將會出現一塊當地馬赫數大于1的區(qū)域。由于翼型后面的流動馬赫數必須等于來流馬赫數(亞聲速),超聲速區(qū)最終以一道激波結束。對于普通翼型,這將誘導出顯著的流動分離,導致阻力系數的迅速增加。翼型表面形成的激波一方面將導致流動分離、升力損失和阻力的增加,另一個方面,由于機翼發(fā)生分離后其表面脫落的非定常湍流會引起平尾的抖振現象。 對于超臨界翼型,大量減小上表面中間區(qū)域曲線的曲率將降低激波的強度和影響范圍,因此激波阻力相應地減小了,更重要的是分離大大地推遲了。由于減小了上表面的曲率,升力將有所損失,這將由超臨界翼型后段的大彎度來補充。超臨界翼型能大大提高臨界馬赫數和阻力發(fā)散馬赫數。 超臨界機翼具有以下3方面優(yōu)勢: (1)在機翼厚度比和后掠角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將阻力激增馬赫數提高0.05。在不增加結構重量的情況下提高飛機速度,可以降低飛機的直接運營成本。上述成果是在燃油消耗幾乎相同的條件下獲得的。 (2)對于給定的阻力激增馬赫數和后掠角,可以采用較厚的機翼(會使翼型阻力有所增加),增加機翼容積,也可以顯著降低機翼重量,或者提高機翼展弦比。 (3)對于給定的阻力激增馬赫數和厚度比,可以減少機翼后掠角,從而提高最大升力和起飛、著陸狀態(tài)的升阻比,提高設計巡航升力系數,并且對于給定的展弦比,可以減輕機翼重量。 當然,超臨界機翼也有缺點,機翼后部彎度大,導致低頭力矩過高,于是需要提高尾翼載進行配平,進而導致增大所需的機翼升力,而隨著升力增大,阻力激增馬赫數會顯著減小,從而部分喪失超臨界機翼的阻力激增馬赫數提高帶來的好處。其他缺點還包括:后部上下表面存在陡峭的逆壓梯度,機翼后部相對較薄,結構設計困難,增升裝置安裝不便。
部分內容摘自:《民用客機發(fā)展演變》、《飛機的性能、穩(wěn)定性、動力學與控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