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安徽第二大商幫——寧國府商幫明代中期起,全國各地陸續(xù)興起一支支地域商幫,成為中國近世社會轉型的具體標志。其中,安徽地區(qū)興起的兩大商幫,一是形成于明成化、弘志年間(1465—1505)徽州府商幫,二是形成于明嘉靖、萬歷年(1522—1609)間的寧國府商幫。 寧國府商幫,是指寧國府下轄的旌德、涇縣、太平、宣城、寧國及南陵6個縣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萌生于晉代,成長于隋、唐、宋,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形成于嘉靖、萬歷年間;鼎盛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天國軍在寧國府境內長達10多年的拉踞戰(zhàn),戰(zhàn)后,寧國府境內“野無耕種、村無炊煙、市人肉相食”,寧國府商幫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受到了致命摧殘,連同宣城文化湮沒于歷史塵埃之中,現(xiàn)已出版的志書典籍均無系統(tǒng)記載。寧國府在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之前稱宣州,因此,寧國府商幫通常又稱為宣州商幫。清代,寧國府商人常常與徽州商人結成集團活動,又稱徽寧商幫。 寧國府地境,商周春秋時為越人(注:古代中原人對長江以南居民的統(tǒng)稱)居住地。秦并六國,蒙恬南伐越人,越人退居皖南山區(qū)。三國時,孫權再伐越人,越人退居到今廣東省、越南國。《禹貢·州部》記載,從唐、虞、夏時代起,寧國府地境隸屬揚州?!端问贰さ乩碇尽贩Q揚州人“人性輕揚,善商賈”。西晉永嘉(291~306)“八王之亂”后,晉元帝司馬睿建都建業(yè)(今南京),寧國府地境為京畿之區(qū),中原士家大族移寓境內,致使商貿日盛。邑人“竟商販不為田業(yè)”(《宣城縣志·大事記》)。隋代,寧國府地境“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商賈并湊”(《隋書·地理志》)。唐代,是全國的造紙中心,采銅中心,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晚唐時,“螟火叢橋市,晴山疊郡樓(張喬《送友人歸宣州》)”,夜市熱鬧喧天。唐未,軍閥混戰(zhàn),寧國府地境內人口銳減,宣城梅氏、貢氏,涇縣茂林吳、黃田朱氏,旌德呂氏、汪氏等世家大族移居境內,客觀上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建都建臨安(今浙江杭州),對皖南的木材、茶葉、文房四寶需求量大增。寧國府商人通過水陽江、青弋江將木材、茶葉等地方特產販運到長江流域。但是,由于“重農抑商”的傳統(tǒng),商人缺乏地位與社會尊嚴,寧國府境內由于“其土樂,其民安,其俗阜”,外出經(jīng)商的商人多是單個的、分散的“人自為戰(zhàn)”,有“商”而無“幫”,沒有成為一支獨立的社會力量。據(jù)清·嘉慶《寧國府志》卷九輿地志·風俗篇記載:明憲宗朱見深成化(1465—1487)、孝宗朱佑樘弘治(1488—1505)以前,寧國府所轄6縣多以農為重,很少有外出經(jīng)商者。“人尚儉樸,衣不過土布,非達官不用絲”。“男勤于耕、女勤于織(明成化《涇縣志》)”,“民懷土無輕去鄉(xiāng)(清康熙《寧國府志》)”,“婦女恥出門戶”,“力耕織、薄商賈、敦儉樸(明代工部尚書雷禮《敬亭山賦》)”,“民業(yè)以工商為末利,以耕績?yōu)楸尽保爱a多美材、飲食諸物、所以利用厚生者、不他求而足(王文端《直府治記》)”,“民鮮百里之游。擁沃饒以為利,侈露積以為富,挾膏腴以傲刀錐(朱大器《保豐臺記》)”。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1506—1521)年間,一是受“天下之人不為商者寡矣。士之讀書將以商祿,農之力作將以商食,而工而隸而釋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大環(huán)境的影響;二是“生養(yǎng)日久,輕役省費,民稱滋殖。男子衣文繡,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飾金銀”人們需求的增加;三是人口的急劇增加,所產不敷食用,“人皆欲有生,以賈為生意,不賈則無望”,經(jīng)商成了求生存的唯一出路。成化年間 “(涇縣人還)鮮事商賈,尤賤工作(明成化《涇縣志》)”,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1566)年間則“商賈亦遠出他境(明嘉靖《涇縣志》)”,嘉靖年間則“操奇贏,走四方者多矣”。神宗朱翊鈞萬歷(1573—1620)年間,涇縣商人在湖州府歸安縣雙林鎮(zhèn)建立了“式好堂”;崇禎十一年(1638)在蕪湖建立了“卉木庵館”。旌德“弘治以前,人心甚古,鄉(xiāng)里之老有垂白不識縣官者。嘉靖以后漸變漸靡,舍本而務末,于是百工技藝之人,商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絕徼,亦勢使然也(明萬歷《寧國府志》)”。嘉靖、萬歷時人張瀚說,“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機利,舍本逐末,唱棹轉轂,以游帝王之所都?!睍r人章潢在其《圖書編》中,更稱宣、歙之間“其民盡仰機利,行賈四方,唱棹轉轂,以游萬貨之所都而握其奇贏,故其地內嗇而外侈(《錢志》)”。由此可知,到明嘉靖、萬歷時期,寧國府人結伙外出經(jīng)商已經(jīng)蔚成風氣,一個地域性商幫初步形成了。 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寧國府所轄6縣外出經(jīng)商之人各不相同。外出經(jīng)商人數(shù)最多的旌德縣,因“惡田良田十余萬為,田為歲米十余萬石,常有二十余萬口無食,此人有余而地不勝也(明萬歷《寧國府志》)”。“地狹山多,田土磽確,物產無幾,故富者商而貧者工,往往散在京省市肆閑居,積通易以致富厚(佟賦偉《二樓紀略》)?!苯?jīng)商重地涇縣,“萬山重疊,絕少平衍,人多田少(光緒《涇縣鄉(xiāng)土志》)?!薄拔乙芈噬骄?,土壤磽確,統(tǒng)計歲收僅給三月糧,非貿遷則衣食何由贍,往往離父母,遠妻孥,冀獲什一于通都大衢,蓋有所不得已也(清嘉慶進士、涇縣人朱珔語)?!碧娇h“邑介黃山,山峻峭少屈伏,土薄石肥,一丘不得谷數(shù)斤,耕不以牛以鋤。地逼仄或壁立,不能留足,上下如猿猶猱(明嘉靖《太平縣志》)。宣城、南陵兩縣則多平原沃壤,土地肥饒,農事最勤,寧國縣雖地處深山,但人口密度小,北部有寬闊的平原,因此,宣城、南陵、寧國三縣外出經(jīng)商之人遠不及旌德、涇縣、太平三縣。 從經(jīng)營的行業(yè)來看,寧國商幫同當時眾多商幫一樣,或行商或坐商,初期對外多從事販賣本地土特產為主業(yè),“以興販木材為上,下則攜紙、刀、花、剪、漆、扇、絨、傘諸物走貿四方,或遠入黔、滇間。即坐而賈者,僅緞絹布匹果實諸物,我多下品,或上品值貴莫售?!保螒c《寧國府志·食貨志·物產》),外購家鄉(xiāng)或鄰近地區(qū)所缺少的商品。隨著經(jīng)商范圍不斷擴大,涉足行業(yè)多種多樣。 (一)竹木。寧國府境內多山,竹木資源豐富。竹有金竹、水竹、鳳尾竹、象牙竹、紫竹等30多個品種。木有羅漢松、株樹、楮樹、紫檀、漆樹、杉木等20多種,其中“涇縣饒杉,植最大者五六十年,小亦二三十年”;“賈人判山連伐。數(shù)千為捆,運入外江為宮室、棺、撐、舟楫、石器之需(清乾隆《涇縣志·風俗》)。”木材多由青弋江、水陽江由水路經(jīng)蕪湖入長江,銷往江南地區(qū)。(二)茶葉。寧國府境內種茶歷史悠久。東晉司馬睿時(公元317—322年)溫階官于宣城,進貢茶一千斤,貢若三百斤?!秾巼尽な池浿尽の锂a》記載,宣城敬亭綠雪茶、南陵格里茶、寧國鴉山茶、涇縣白云茶、旌德鳧山茶、太平云霧茶,品最高。至松蘿茶,處處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廣。六縣每歲銷引三萬用余。隨著人們飲茶風氣的盛行,茶葉貿易是寧國府商人經(jīng)營的支柱行業(yè)。在上海的徽寧會館中,有許多商人專門從事茶葉經(jīng)營。(三)紙。一是宣紙,宣紙問世,始于東晉,成熟于唐代,唐宋時宣城郡(宣州)均產宣紙,涇縣所制尤工,宋末元初由于戰(zhàn)亂宣紙生產僅存于涇縣。以涇縣小嶺曹氏為代表的宣紙商人,經(jīng)營方式有兩種方式:一是跑街銷售,即送貨上門,這較普遍;另一種是前店后棧,朝街的一面為銷售店面,店面的后面為貨棧或居所,有的還有專門的宣紙堆放倉庫。二是皮紙。(寧國縣)“山產楮甚多,鄉(xiāng)人用楮樹皮加石灰漚之,造成皮紙,可供當?shù)刂?,盈則運銷外埠。似此,亦可與宣、涇貢紙并重矣”(民國《寧國縣志·實業(yè)篇》)。主要銷往刻書、印刷業(yè)極為發(fā)達的蘇州、杭州等江南地區(qū)。三是表芯紙。仿江西造紙法創(chuàng)設紙廠。始辦是,制紙無多,后則漸推漸廣。出品名目曰表芯、曰方高、曰干古等類,行銷境內及蕪湖、高淳、東壩等各處。每年約計在兩萬擔之譜(民國《寧國縣志·實業(yè)》)。(四)煙草。寧國府境內煙草種植始于明代,清代時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質量以南陵雁蕩煙葉最佳。嘉慶《寧國府志》記載,(煙草)明季始有,近今種者甚多。南陵雁蕩煙葉最佳。明清時期,蘇州是全國經(jīng)濟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城市?!妒⑹雷躺鷪D》俗稱《姑蘇繁華圖》是清代蘇州城市工商繁榮的真實寫照,據(jù)其記載,在蘇州經(jīng)營煙業(yè)的主要是福建、河南、江西和安徽寧國府商人。乾隆年間,涇縣、太平兩縣的煙商在蘇州閶門南城下設立宣州會館,以后勢力還不斷發(fā)展。咸豐十年(1860年),宣州會館遭戰(zhàn)火毀壞,戰(zhàn)亂后,“蘇、松、太城鄉(xiāng)各處,新開煙鋪,所雇伙匠,多系涇(縣)、太(平)人氏(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五)絲綢?!霸唤z,曰綢,曰絹。俱明時歲貢。曰綿綢,宣城東門外綿綢機戶(嘉慶《寧國府志·食貨志·物產》)?!? 明代絲織業(yè)分為官營和民營兩種。官營絲織作坊設于京師的有針工局、織染廠等,歸工部管轄。京師之外,則分設于浙江,南直隸鎮(zhèn)江、蘇州、松江,安徽徽州、寧國等處。寧國府商人不僅將絲綢轉販于家鄉(xiāng)本土,而且還江南的絲綢源源不斷地輸往全國其他地區(qū)乃至海外市場。蘇州府吳江縣盛澤鎮(zhèn),康熙時,“富商大賈數(shù)千里輦萬金而來,摩肩連袂,如一都會”,在蘇州府“諸鎮(zhèn)中推為第一”。道光《徽寧會館碑記》稱:“凡江、浙兩省之以蠶織為業(yè)者,俱萃于是。商賈輻輳,雖彈丸地,而繁華過他郡邑。皖省徽州、寧國二郡之人服賈于外者,所在多有,而(蘇州)盛鎮(zhèn)尤匯集之處也?!? 湖州府歸安縣雙林鎮(zhèn),因絲綢生產而人口大增?!案髦笔】蜕淘萍Q易,里人賈鬻他方,四時往來不絕”??滴跄觊g,涇縣絲綢商人朱、明、洪、鄭、汪五姓及旌德縣劉姓在此共建立絲綢公館。嘉慶、道光年間,涇縣商人在該鎮(zhèn)上開設加工絲綢的皂坊,專制綾絹,運銷江寧、徽、寧等處,“人數(shù)頗眾,營業(yè)極盛”,來自涇縣的工匠興盛時多達數(shù)百人,建有涇縣會館。(六)鹽。自古以來,歷代政府都把食鹽的銷售作為一大利藪。明、清時期在揚州設有兩淮鹽運司,兩淮鹽場產鹽最多,鹽利最豐。來自全國各地的鹽商有晉商、徽商、秦商等眾多商家,“旌德鹽商”是當時揚州鹽商中最有實力的幫派之一。旌德鹽商在揚州創(chuàng)建的旌德會館,是揚州最早的會館之一。根據(jù)現(xiàn)存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老房契記載,當年以梅盛德名義購置的旌德會館,前后共有七進,既有門面房,又有住宅房,還有門樓、福祠、廳堂、廂廊、樓宅、天井、院落、火巷等。(七)書。寧國府文化發(fā)達,藏書豐富,學術繁榮,著述如林。元代,旌德縣令王禎發(fā)明的木活字印刷,將木活字依韻分門,排列輪上,排版時轉動輪盤,以字就人,轉輪取字,省工省時。寧國府商人以依托豐富的藏書,本府源源不斷的稿源,先進制版技術、加上富厚的資金介入出版界,南京等地設立書局參與角逐,涌現(xiàn)出眾多的優(yōu)秀書商。(八)油。涇縣和太平商人在湖北沙市開設的油坊,壟斷了當?shù)氐挠蜆I(yè)買賣。此外,寧國府商人還經(jīng)營境內豐富的資源如:煤、中藥材、宣木瓜以及糧食、漆、傘等商品。 從經(jīng)營活動的地域來看,寧國府商幫的活動范圍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尤以江南、江西和漢口為麇集之地。其中,與寧國府毗鄰、商品經(jīng)濟極為發(fā)達的江南地區(qū)是寧國府商幫的主要匯集之所,不僅在蘇州、杭州、南京、揚州等商業(yè)城市,而且在江南的大小城鎮(zhèn),都有大量寧國商人活動的身影?!督鹆觎旱聲^志》記載,“從來族人之為賈久矣。或托業(yè)于荊湘,或貿遷乎吳越,或散處于蜀山易水”。清嘉慶年間,萬商云集的漢口漢正街,涇縣商人頻繁出入,開廠辦店,聚居的人多了,當?shù)厝朔Q之為“涇縣幫”。一批涇縣幫人沿河北上到德安府城(今湖北省安陸市)和今孝感市云夢縣胡金店鎮(zhèn),從事商業(yè)活動。落腳胡金店鎮(zhèn)的涇縣商人從開始幾戶發(fā)展到后來的30多戶,他們集中在一條街上經(jīng)商,當?shù)厝朔Q之為“涇縣街”。此街于清嘉慶末年開始興建,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江西“三面據(jù)山,背沿江漢,實為吳楚、閩越之交”(張翰《松窗夢語》卷四《商賈記》),寧國府商幫又一重要活動場所,今上饒市玉山縣冰溪鎮(zhèn)解放東路111號還保存有旌德會館。長江中下游的其他地區(qū),諸如安徽蕪湖與桐城、湖南澧州等地也都充斥著寧國府商人。此外,還有部分寧國商人遠游到東北遼陽地區(qū)、東南福建蒲城地區(qū),甚至西南川、滇、貴地區(qū)貿遷有無。 從經(jīng)營特點而言,寧國府商人一是以血緣為粘合劑,以家族為紐帶,舉族經(jīng)商。舉族經(jīng)商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合資經(jīng)商”,即由族人出資,委托一人經(jīng)營;一種是“合伙經(jīng)商”,即同一族人各持本金,共同外出經(jīng)商。舉族經(jīng)商的結果是形成了一批著名的商人家族。如涇縣的朱氏、胡氏、洪氏、鄭氏和汪氏五大望族,旌德的汪氏,均是數(shù)代業(yè)商的商人家族集團。據(jù)《涇縣鄉(xiāng)土記》記載,“朱氏族大,散居于縣之東鄉(xiāng),縱橫十余里,戶口數(shù)萬,人文蔚起,朱理之政事,朱躊之辭章,至今族人能稱道之,世業(yè)鹽,財富甲于邑。其商業(yè)之偉大實足以左右一縣之概,上海裕源、裕通紗廠及面粉、織布諸廠資本百萬,皆朱氏獨力經(jīng)營,不可謂非商界之特色也”。二以地緣為粘合劑,建會館,一則以“敦鄉(xiāng)誼”,聯(lián)絡同鄉(xiāng)感情;二則“輯同幫”協(xié)調內部,共御外侮,共謀發(fā)展;三則“為貯貨公所”,“為商賈貿易之所”。如康熙三十六年地1697),涇縣商人在蘇州建立的宛陵會館。旌德商人、涇縣商人在南京創(chuàng)建的旌德會館和涇縣會館。旌德商人、太平商人在漢口創(chuàng)建的旌德會館和太平會館。涇縣、旌德、太平商人聯(lián)合在常州創(chuàng)建的涇旌太會館。旌德鹽商汪竹銘在揚州建造鹽商會館——汪氏小苑,是今存揚州大住宅中最為完整的清末民初鹽商住宅之一,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遺存老房舊屋近百間,建筑面積1580余平方米,橫為三路并列,縱為主房三進延伸,前后中軸貫穿,左右兩廂對稱,體現(xiàn)儒家中庸之道思想。三與徽商聯(lián)合以謀求發(fā)展。嘉慶十四年(1809),旌德商人同徽商一起在蘇州府吳江縣盛澤鎮(zhèn)共同興建的徽寧會館碑記云:“徽寧兩郡,本屬同省,今又同邑經(jīng)營。古云,四海之內,皆為兄弟,何況毗連鄰郡耶?眾勤易舉,合成徽寧會館,誰曰不宜?” “由商致富”的寧國府商人:一是“以末起家,以本守之”。購買的大量土地,蓋豪宅,建牌坊、造祠堂,遺留下大量規(guī)模宏大、華麗、精致、富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宅第、拱橋、石道、牌坊、祠堂、亭閣等古建筑。清道光年間,涇縣黃田鹽商朱一喬、朱宗懷父子在滬經(jīng)商,成巨富,并接觸到很多新事物。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講述外面的風土人情和奇聞軼事。朱一喬的母親和妻子在聽到“洋火輪”的情形后,產生了想見一見的愿望,因交通落后加之纏足致行動不便,難以出行,終未如愿,稟性孝順的朱一喬為圓母親夙愿,與兒子商議修建一座外形酷似大輪船的建筑一洋船屋。二是“富而重學,學而致仕”。明代涇縣商人查圖源、查洪源、查寶源弟兄三人先后了出資興建有龍山書院、石門書院、曉山書屋、棧嶺書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商人查思道投巨資創(chuàng)設鄉(xiāng)學“震山書院”,正是這些商人對教育的一擲千金,奠定了教育的基礎,使得人才輩出。明、清兩代,涇縣查濟一門六進士、三進士、兄弟進士、文武進士、文武舉人屢出不窮,翰林、京官、知府、州官、縣令的官位越來越多。三是義舉善事?,F(xiàn)存的《式好堂興復上坊義渡碑記》記載,湖州上坊渡“當春夏漲發(fā),騰激浩瀚……需舟最急”,涇縣商人在此設立義渡,開展救濟?!洞笸ㄦ?zhèn)救生局碑記》記載,寧國府商人在金陵、漢陽、大通鎮(zhèn)等沿江重鎮(zhèn)造江船,設救生局“專為拯溺之計。”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八年(1743)、十三年(1748),旌德發(fā)生糧荒,米價大漲,城鄉(xiāng)各都巨族赴三河、蕪湖買米減價糶,且多建置社倉義谷,倘遇歉歲,有備無患(二樓紀略)。 寧國府商幫雖然在同時期的安徽商幫中排名第二、在全國商幫中排名第十一位,其一,相對于位居全國商幫之首的徽州商幫,聲譽還是太小;其二,寧國府與徽州府同處皖南山區(qū)、山水相鄰、地理特征相似,風俗習慣相通;其三,寧國商人與徽州商人相比,雖然具有自身的特色,但彼此的經(jīng)營理念、經(jīng)營商品的種類、活動的區(qū)域范圍等大體相近,因此,寧國府商幫被誤認為徽商的子商幫,不被人提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