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補陰
適應(yīng)證:陰虛(心、肝、脾、肺、腎)證
臨床表現(xiàn):肢體消瘦,頭暈耳鳴,潮熱顴紅,五心煩熱,盜汗失眠,腰酸遺精,骨蒸盜汗,咳嗽咯血,口燥咽干, 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配伍用藥:以補陰藥為主,配伍清熱藥、補陽藥及行氣藥等。
六味地黃丸 (《小兒藥證直訣》)
方歌:六味地黃益肝腎,茱薯丹澤地苓專,陰虛火旺加知柏,養(yǎng)肝明目杞菊煎,若加五味成都氣,再入麥冬長壽丸。
功效:滋陰補腎。
主治:腎虛+陰虛。腎陰不足——腰腹酸軟,頭暈?zāi)垦!⒍Q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牙齒動搖、小便淋漓、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
組成特點: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用量比例為8:4:4:3:3:3。
配伍特點:三補三瀉,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為主。
使用注意:脾虛泄瀉,不宜用。
臨證加減:
如陰虛而火旺較顯者,加知母、黃柏,變成知柏地黃丸(《醫(yī)宗金鑒》);
如肝腎陰虛而伴有視力障礙者,加枸杞子、菊花,變成杞菊地黃丸(《醫(yī)級》);
如腎不納氣,咳嗽氣喘者,加五味子,變成都氣丸(《張氏醫(yī)通》);
如肺腎陰虛較甚者,加麥冬、五味子,變成麥味地黃丸(《壽世保元》);
如耳鳴耳聾,頭暈?zāi)垦]^甚者,加磁石、柴胡,變成耳聾左慈丸(《重訂廣溫?zé)嵴摗罚?/p>
如腰有膝酸較較重加懷牛膝、桑寄生;
如遺精較甚者加覆盆子、龍牡。
現(xiàn)代運用:慢性腎炎、高血壓病、糖尿病、肺結(jié)核、腎結(jié)核、甲狀腺功能亢進、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更年期綜合征等屬腎陰虛弱為主者,均可加減應(yīng)用。本方是治療真陰不足的常用方。
《成方便讀》:此方大補肝脾腎三臟,真陰不足,精血虧損等證。故用補必兼瀉邪,邪去則補乃得力。故以熟地之大補腎臟之精血為君,必以澤瀉分導(dǎo)腎與膀胱之邪濁為佐;山萸之補肝固精,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陰,少陽血分相火者繼之;山藥養(yǎng)脾陰,茯苓滲脾濕,相和相濟,不燥不寒,乃王道之方也。

左歸丸(《景岳全書》)
方歌:左歸丸用大熟地,枸杞萸肉薯牛膝,龜鹿二膠菟絲入,補陰填精功效奇。
功效: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純甘壯水,陽中求陰。
主治:真陰不足證。真陰不足,精髓虧損。
組成:六味地黃丸去“三瀉”,加杞、龜、鹿、菟、膝而成。
配伍特點:補腎滋陰,純補無瀉。龜版膠:偏于補陰;鹿角膠:偏于補陽;兩藥皆為血肉有情之品,用于益精填髓。在補陰之中配伍補陽藥,取“陽中求陰”之義;菟絲子、川牛膝— 益肝腎,強腰膝,健筋骨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效。
臨證加減:
虛火上炎者,去杞子、鹿膠,加女貞子、麥冬;
虛火爍肺而干咳少痰者,加百合;
夜熱骨蒸者,加地骨皮;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現(xiàn)代運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病、腎性腎炎、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屬真陰不足者可用本方。
使用注意:用藥滋膩,易滯脾礙胃,不宜久服,脾虛泄瀉者慎用。
《醫(yī)學(xué)舉要》:“左歸宗錢仲陽六味丸,減去丹皮者,因丹皮于動汗,陰虛必多自汗、盜汗也;減去茯苓、澤瀉者,意在峻補,不宜于淡滲也。方用熟地之補腎為君;山藥之補脾,山茱之補肝為臣,配以枸杞補精,川膝補血,菟絲補腎中之氣,鹿膠、龜膠補督任之元。雖曰左歸,其實三陰并補,水火交濟之方也?!?/p>

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方歌:大補陰丸熟地黃,龜板知柏合成方,脊髓蒸熟煉蜜丸,滋陰降火效力強。
功效:滋陰降火。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骨蒸潮熱、盜汗、咳嗽咯血、吐血,或煩熱易饑、足膝疼熱、舌紅少苔、尺脈數(shù)而有力。
本方為治療陰虛火旺證的基礎(chǔ)方,龜板、熟地與知母、黃柏用量比例為3:2。
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甲狀腺功能亢進、腎結(jié)核、骨結(jié)核、糖尿病等屬陰虛火旺者。
使用注意:若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以及火熱屬于實證者不宜使用。
《丹溪心法·補損五十一》降陰火,補腎水
《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朱震亨:“陰常不足,陽常有余,宜常養(yǎng)其陰,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斯無病矣。今時之人,過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真陰愈竭,孤陽妄行,而癆瘵、潮熱、盜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悉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此疾者百無二三。是方能驟補真陰,承制相火,較之六味功效尤捷。蓋因此時以六味補水,水不能遽生;以生脈保金,金不免猶躁;惟急以黃柏之苦以堅腎,則能制龍家之火,繼以知母之清以涼肺,則能全破傷之金。若不顧其本,既使病去,猶恐復(fù)來,故又以熟地、龜板大補其陰,是謂培其本,清其源矣。雖有是證,若食少便溏,則為胃虛,不可輕用?!?/p>


一貫煎 (《續(xù)名醫(yī)類案》)
方歌:一貫煎中用地黃,沙參枸杞麥冬襄,當(dāng)歸川楝水煎服,陰虛肝郁是妙方。
功效:滋陰疏肝。
主治:陰虛肝郁證。肝郁——肝經(jīng)循行所過部位之脹痛、吞酸吐苦;陰虛——口干舌燥、舌紅少津、脈細。本方為治療陰虛氣滯而致脘脅疼痛的代表方。
配伍特點:滋水涵木,金水相生,補中有行。養(yǎng)陰藥與理氣藥配伍,顧及肝體陰而用陽之特性,使滋養(yǎng)陰血不郁遏氣機,疏肝理氣又不耗傷陰血。重用生地,生地是所有藥物總量的二分之一,是川楝子的十倍。
臨證加減:口苦燥者,加酒炒黃連;大便秘結(jié)加瓜蔞仁;虛熱汗出加地骨皮;脅肋脹疼,按之硬加鱉甲;腹痛加白芍、甘草;不寐加棗仁;舌紅而干,陰虧過甚者,加石斛。
使用注意:本方滋膩藥較多,有停痰積飲而舌苔白膩,脈沉弦者不宜使用。
現(xiàn)代運用: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肋間神經(jīng)痛,神經(jīng)官能癥。
《中風(fēng)斠詮》:“脅肋脹痛,脘腹搘撐,多是肝氣不舒,剛木恣肆為病。治標(biāo)之法,每用香燥破氣,輕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傷陰,液愈虛而氣愈滯,勢必漸發(fā)漸劇,然香藥,氣藥不足恃矣。若脈虛舌燥,津液已傷者,則行氣之藥,尤為鴆毒。柳州此方,雖是從固本丸、集靈膏二方脫化而來,獨加一味川楝,以調(diào)肝氣之橫逆,順其調(diào)達之性,是為涵養(yǎng)肝陰第一良藥?!?/p>


百合固金湯 (《慎齋遺書》)
方歌: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甘藏,麥冬芍藥當(dāng)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
功效:滋潤肺腎,止咳化痰。
主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咳嗽氣喘,咽喉燥痛,痰中帶血,頭暈?zāi)垦#绾蟪睙?,脈細數(sh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