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長城、樂山大佛、石窟等,中國歷史上,能有多少壯闊雄偉的大型雕塑,就有多少微雕的精致藝術(shù)。大有大的波瀾壯闊,小有小的細密精湛,所以,看核雕總是讓人感嘆,是什么樣的玲瓏心和巧妙手,能造出如此作品。 核雕最早見于宋,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曾經(jīng),核雕是貴族身份的象征,精湛玲瓏的核雕,成為了文人雅士官宦商賈顯示身份的彰顯。民間還認為,核雕有避邪的作用,雕刻成葫蘆形的核雕更有福的作用。 桃、杏、橄欖等植物的果核均能作為雕塑背景,狹義就是指核桃了,但都是本來就不大的雕刻背景,卻被手藝人雕的前后錯落,層次分明,利用鏤空,一環(huán)緊接著一環(huán),并且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還能保證活靈活現(xiàn)。 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浙江,河北石家莊,遼寧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清初有人雕念珠一百零八枚,“圓小如櫻桃,一枚之中,刻羅漢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課經(jīng)者、荷杖者”等“合計之?dāng)?shù)五百”。 這門工藝創(chuàng)作的隨意性很小,創(chuàng)作人必須以豐富的想象將紊亂的果核紋理構(gòu)思成型,所以,核雕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紋理的限制,尤其是桃核雕。每一作品獨一無二,不可復(fù)制。 作品有細長的核、圓圓的核,還有將核與核都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做出較大一點的核雕作品,比如大型的葫蘆等,都寓意吉祥,有刀法刀功,有文化可循,還可作為藝術(shù)品來收藏。 |
|
|
來自: 老劉tdrhg > 《4、瓷器/玉器/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