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文講到孩子學習上差卻游戲上優(yōu)。是在正心上的問題。本來想講如何引導孩子如何正心的。 和關(guān)注平臺的朋友聊聊,覺得現(xiàn)在很多還是對正心的理解未到位。轉(zhuǎn)而先來談談正心在現(xiàn)代應該怎樣理解。 正心,現(xiàn)在的人多理解為思想,態(tài)度。這樣說也是對的。但我個人的感悟。思想,態(tài)度,只能說到正心的一些部分,并不能完完全全的代替這個心。 心,古人有用來說思想,但心在古代上,也認為智慧是由心生的。正心生智慧。 《大學》“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我對這段話的感悟是:古人講心生智慧的本末終始?!拔镉斜灸掠薪K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p> 近“道”是有大智慧了。 佛學的“戒定慧”。持戒修定生慧,持戒是使心不跨越到不合道的,從而修養(yǎng)到定,由定中自然生慧。 有點微妙相同。 儒家學說在指導我們,智慧是怎么樣來的道理。 我借幾個方面來說說“知止,后定靜安慮,得”,由知止,后定靜安慮,到得智慧的道理。 一個班級中,我只要見學生做作業(yè)的狀態(tài),我就基本能知道這個學生的學習如何。好的學生,所有舉止活動神情,都是定在和作業(yè)有相關(guān)的。甚至有的入定到忘記周圍的境界,走到他身邊,他都未必知道。這類學生的成績從來都是好的。反觀差生,做作業(yè)從來沒有安份。心不安定。 你到網(wǎng)吧看看,玩游戲玩得好的,都是一心定在游戲上的。 所以只要心定在某方面,某方面就比較優(yōu)秀。這真是由定生慧。 這些說的不是牽強附會的吧? 反過來看,有大智的表現(xiàn)出來的外顯是定,安定。曾國藩是儒家人物,當時有個英國顯要來訪,他陪客人談話一夜,喝茶嗑瓜子。等他離座站起來時,英國人發(fā)現(xiàn)瓜子殼圈出來兩個腳印,表示他坐在那兒幾個鐘頭,兩條腿沒動過!所以一個學業(yè)有成就的人,必然是正心到位,體現(xiàn)出來的是定。 一個富貴的人,都是外顯神氣安定,絕對不是火車站上那小偷的眼神游離不定的氣質(zhì)。我們也可以反證說,貴賤由安定與否顯示了。 孩子是要富貴還是貧賤?就看你能不能教育他能不能正心安定。 學校的老師是不會教孩子“知止,后定靜安慮,得”的。只是在教學上,學生求學的過程中恰恰符合到這個“道。”基本上多是逆過來,先修身,通過修身規(guī)矩到正心。這樣逆轉(zhuǎn)的方式,致使很多學生有學識但人心還是有浮躁。 看許多平時考試優(yōu)秀的學生,在高考中很容易發(fā)揮不正常,都怪出題。其實考試出的題目,與學習的都是相類的,或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越來的。為什么會失常?是正心的原因?!岸ā钡墓αξ吹剑挥龅礁邏旱?,過壓的就浮動了。 我們家長也要學習“正心”。自己都不知道的,又怎么能教育我們的子女。 儒家學說,是講教育之道。也是講人之大道。 教育的知識(教知),我們交給專業(yè)的老師去教。他們教的知識,能使孩子的學識和社會相溶合。 教育的人之道(教人),“正心”安定的培養(yǎng)。我們家長得先懂。我們才能教得來。“正心”安定的培養(yǎng),使孩子生智慧,也幫助了老師的教學,孩子肯定會是學識好的。“正心”安定的培養(yǎng),使孩子修養(yǎng)心定不為旁雜擾動。提高孩子抗壓能力。這是給孩子一種高層次的修為。 以上說的是我個人對《大學》的感悟。若是講得有道理的,都是先賢至圣教誨。講得不好,是我個人學識淺,德行薄。請大家多多原諒。下篇講如何教育引導孩子“正心”。 儒學家風,愿與您一起共同學習。 儒學家風,感恩您的閱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