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發(fā)現(xiàn)和哲學發(fā)現(xiàn)的共同點 ——兼論“自我肯定需求”的質樸性 蔡恒進(著名學者、武漢大學國際軟件學院教授、博導,武漢大學珞珈創(chuàng)意園創(chuàng)業(yè)導師) 一、物理學中的質樸性原理 中西方文化一直存在著較大差異,不斷有各種學科背景的人士從多個角度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有人認為中西文化的差異在于西方注重分析,而中國注重融合。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但我們認為中西文化的差異更多體現(xiàn)在對質樸性的追求上。 物理學中對質樸性(simplicity)的追求,最早可以追溯到牛頓,他曾經講過:“Truth is ever to be found in the simplicity, and not in the multiplicity and confusion of things.” 而這一追求到愛因斯坦時被發(fā)揮到了極致。這并不是中國就沒有追求質樸性,比如“陰陽”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框架。只是西方對質樸性的追求更深一層。猶太人因為反叛埃及文明的眾神偶像崇拜而發(fā)明了一神教,以抵抗當時異常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這是相對松散的多神教無法給予的)。從猶太教中又分化出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但西方世界為判定誰才是那個“唯一真神”可以打得頭破血流,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看來可能是很荒謬的。但正是一神教的出現(xiàn),使得西方人更愿意相信任何現(xiàn)象的背后必然有一個終極原因而不是一堆復雜的表面因素,為此必然要刨根問底。這種精神在科學研究中就是對質樸性的追求。相比之下中國沒有經歷過這種洗禮,對終極原因的追求并沒有那么執(zhí)著,比如用雷公電母來解釋雷電現(xiàn)象,長期以來古代中國人覺得可以接受。 也有人認為中西方更重要的差異在于邏輯自洽。但實際上,邏輯自洽并不比質樸性更趨于本質。舉例來說,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動?這一問題困擾了人類數百年。最早牛頓提出光是粒子,可是后來惠更斯發(fā)現(xiàn)光具有波動性,到了愛因斯坦又認為光是具有粒子性的?,F(xiàn)在我們認識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雖然粒子性和波動性似乎互相沖突,但在光學中都能成立。由此觀之,邏輯自洽并不一定是必要條件。再者,牛頓方程中時間是可逆的,我們把時間和空間都倒過來,牛頓方程仍然成立。熱力學第二定理卻告訴我們時間不可逆。這二個定理的沖突如此明顯,但我們最終依然同時接受牛頓力學和熱力學。后來出現(xiàn)的量子力學中時間也是可逆的。物理學家為了調和類似矛盾,提出了各態(tài)歷經理論,它能證明即使在足夠長時間后,系統(tǒng)能夠回到足夠接近當初的狀態(tài)。 物理學中,邏輯上很難自洽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量子糾纏。最初源于愛因斯坦反駁波爾學派理論而提出的ERP悖論:假如量子力學是對的,那么就有超越時空的現(xiàn)象。如果兩個粒子一開始互相糾纏,不管距離多遠,都可以通過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tài)得知另一個的狀態(tài),這明顯違反因果關系和狹義相對論中信號傳播速度不超過光速的原理。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一悖論,貝爾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等式,后來實驗證明貝爾不等式不成立,量子力學并沒有問題。量子力學方程最早是由薛定諤猜出來的,彼時我們甚至不知道波函數的物理意義,但嚴格求解的氫原子問題與實驗數據完全吻合。量子糾纏很難在原來物理框架內得到解釋,但是我們現(xiàn)在可以基于量子糾纏進行量子通訊。量子糾纏可以理解為在量子狀態(tài)下全同粒子間的關聯(lián)無時無處不在,是超越時空的特性。我們需要解釋的是,粒子間的去相干(經典性)是如何發(fā)生的。 如果將現(xiàn)代科學看作是一個生命體,那么質樸性就是這個生命體的內核,但只有內核還不足以讓它健康延續(xù)和發(fā)展,還需要不斷涌現(xiàn)和匯聚的資源來韜養(yǎng)?,F(xiàn)代科學發(fā)端的時機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借助于一個財富水平相對較低、并處于一個上行的歷史時期的文明載體,現(xiàn)代科學的崛起才成為可能。我們認為這才是解答李約瑟難題(為何近現(xiàn)代科技與工業(yè)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fā)達的中國,而是歐洲)的要點。 那么,追求質樸性有什么意義呢?在追求它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收獲新的發(fā)現(xiàn),提出新的理論,這一點甚至超過了可證實性和可證偽性。波普爾提出“一個科學理論必須滿足證偽性”。但我們可以看到,日心說和地心說都可證實卻不可證偽,把這兩個理論做到極致,都能預測金星火星出沒的時間。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日心說能夠大大簡化天體運動,減少天球數量,構建更簡潔的橢圓運動模型,可以說有了日心說,才有了開普勒定律以及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進而才有完整牛頓力學體系,人們由此才可以理解天上地上運動,才有了人類理性原則的升華。質樸性并沒有嚴格的定義,但它的內涵在于:用最簡單的道理或公式來描述事物的本質,相信這一點人人都可以理解。比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對于普通人而言在數學模型上難以理解 ,但其實它的理論底層非常簡單,那就是等效原理。有了等效原理這一核心理論,數學結構和方程式就容易產生和解釋。 二、自我意識的永恒性 對人類而言,重要的感覺器官有“眼耳鼻舌身”。很多人都認為眼睛是最重要的器官,正常人通過眼睛獲取到的信息量相比聽覺嗅覺和味覺提供的要多得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視覺對人類智能進化的作用最大。比如老鷹,它的視覺非常敏銳,但是沒有進化出高級智能。有人認為直立行走是人類智能進化的基礎,但是像能直立行走的澳洲袋鼠,其智力也并不比其它動物高;有人提出是使用工具,當我們發(fā)現(xiàn)也有動物能夠使用工具時,我們無從得知這一現(xiàn)象到底是后果還是原因;又有人提出是制造工具,在發(fā)現(xiàn)有些動物甚至能制造工具了;于是又有人提出是攜帶工具…這一系列理論的提出就如同給操作系統(tǒng)打補丁一樣,隨著補丁增加說服力下降。我們認為這些都不是人類智能進化的本質。在我們看來,人和其它動物最大差異在于人需要穿衣服,不穿衣服難以維持生命,因此提出了“觸覺大腦假說”。 人類大腦的發(fā)育是出生后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出生時大腦突觸數目就已經確定,突觸間連接在三歲達到約70%,五歲達到100%。這個過程不斷受到外界刺激,逐漸出現(xiàn)“我”和“外界”的區(qū)分。因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外界接觸時能夠不停探究差異,這是智能發(fā)展的一條有效探索路徑。從物理角度看,人依舊是一堆原子分子,但物理方程不能描述出自我意識。在自我肯定需求的理論框架下,自我意識作為最核心的概念成為智能的出發(fā)點。有意識的個體都有資格成為宇宙進化中重要的參與者。因為有自由意志,能決定行動,會對物理世界產生實實在在的后果,并且能夠不停強化自我意識,同時自我肯定需求驅使我們做更多,我們的內心更強大,會尋求機會表現(xiàn)自己,這就是一個正反饋。 自由意志是從哪里進入物理世界的呢?這個切入點就是鞍點,在鞍點的位置上,我們只用花費極少的能量就能產生非常不同的結果(比如靜止在山頂的石球,人力只需輕輕一推就可以決定向左或向右滾落)。人與世界交互的過程中有非常多的鞍點,所有具備自我意識的生命個體都可以做選擇。我們不僅能在當下做出選擇,而且能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并對未來抱有期望,選擇更有利于實現(xiàn)我們期望的做法。在這種意義上講,人類的自我意識就可以穿越時空。在宇宙大爆炸的最初階段,基本粒子糾纏在一起,彼此之間不大可能有獨立性,因而不會有自我意識。只有宇宙成長到一定階段后,粒子之間才會有較強的獨立性(去相干),進而產生星體等獨立個體。經過漫長的進化,產生出生命個體。生命個體首先要有獨立性,然后才會有自我意識,會有自由意志,會有行動和后果,這一現(xiàn)象非常有趣。 自我意識會隨著生命體成長而不斷發(fā)展。在哲學上有一個“忒修斯悖論”,假如把一艘船的釘子、木板都換掉,所有的零部件已經和原來的船完全不同,但實際上我們認為船還是那條船,這就是作為整體的重要性。組成人體的分子原子大約每20年就會完全換新,但我們都會同意“我”還是那個“我”,因為“我”具有一致性和延續(xù)性。很多人認為,我們死后,自我就不復存在。但其實人進化到一定程度,自我概念不斷放大,“自我”和“外界”的邊界早已不局限于皮膚了?!白晕摇钡母拍羁梢韵蛲庋由?,可以延伸到理念,可能是寫過的書、提出的理論,也可能是給學生、徒弟的傳承,又或者對這個社會的貢獻等等。因此即使身體死亡,“自我”并沒有隨之消失。 死亡是生命現(xiàn)象中最偉大的發(fā)明,它使得我們不會束縛在肉體的局限上,我們做過什么、對宇宙進化有過什么影響,這才是更為重要的。人對永恒有很多想法與嘗試,像一個植物人單純靠醫(yī)學手段維持著生命,這難道不是死亡?這真的是我們所追求的永恒嗎?假使一個人真的活了一萬年,歷盡滄海桑田,自我肯定需求早已滿足,那生命繼續(xù)下去又有什么意義呢?未來醫(yī)學必然會持續(xù)發(fā)展,人類的壽命也將逐漸延長,比如我們可以換掉衰老的器官,更甚一步可以將自我意識放在機器上,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所有這些方式,從自我肯定需求意義上來講,僅僅維持“活著”這種狀態(tài)其實毫無意義甚至是一種負擔。當一個人厭倦一切,對所有的事物都不再有興奮點,死亡可能是最好的安排。人的自由意志在世間走了一遭,對外界有一些改變,這才是重要的。 每個人有自己的自我意識,而一個種群則具備這一群體整體的自我意識,并代際傳遞,文化就是種群自我意識的一種載體。不同種群之間的自我意識也能相互影響?!版弊湘碳t”、“夜鶯鳴唱”,生命進化出的美感,被詩人捕捉到作品之中,豐富了人類的自我意識。我們相信,人類的自我意識可以傳遞給馴養(yǎng)的動物。未來人類面臨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將人類的自我意識傳遞給機器,以便與機器和平共處。作為對比,道金斯寫了一本書叫《自私的基因》,認為基因不是生物體的一部分零件,而是生物體的主人,基因帶有一個目的,就是把基因自身盡可能復制下去,從一個生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生物體,不朽而永生。道金斯還提出,意識是基因自組織自演化的副產品,是這個宇宙里最為珍貴、稀缺,幾乎不可能產生的特殊存在。道金斯的理論被很多無神論者所推崇,但其實他沒有解釋基因的目的性又是從何而來。 三、自我肯定需求的質樸性 2016年7月10日,在“羅輯思維”節(jié)目中羅振宇講過一個例子,曾國藩總結自己一生的時候講過“不信書,信運氣”,羅振宇對此的解讀是世界很復雜,我們應該保持敬畏。我至今仍然記得在大學讀《拿破侖傳》時曾讀到拿破侖說“我寧可相信運氣而獲勝,而不是因為勇敢而獲勝”。從自我肯定需求理論來看,運氣的好壞對應于四種財富涌現(xiàn)(學習與自主創(chuàng)新、外部獲取、透支未來、崩潰后再出發(fā))是否充足。如果一種都沒有就說明運氣確實很不好。成功很多時候不是靠書本里的知識經驗,而是那些被歸結為所謂氣數的因素。自我肯定需求的統(tǒng)一框架,對個人、組織和國家都成立,有了這個支點,就能夠有穿透力地去分析人類行為,當然也就能夠洞察氣數。 我們看到的很多成功人士,并不一定最聰明,但意志力一定很強、內心很強大。他們是在不斷完成一件件事情的基礎上逐步達到強大的。在成功的路上一個人的判斷力會更強、敏銳度更高,因而更容易成功,運氣也就顯得更好。對公司而言,也要從自我肯定需求的財富涌現(xiàn)出發(fā),而不是從傳統(tǒng)哲學中的“物極必反”來看,因為我們無法確定一個公司的財富積累到什么地步才算是到了“極”點,一家公司估值到一百億可能就是極限,而另一家公司,比如騰訊,估值達到了一千億也不能說到了極限。從自我肯定需求的角度分析,要看的是公司內部凝聚力如何,公司產品還有沒有市場前景,企業(yè)文化還有沒有可持續(xù)性。 有人提出“第五項修煉”,但若一味照搬這五項修煉肯定不行。如果公司步入了擴張階段,財富涌現(xiàn)較充足,自我肯定需求能夠適當得到滿足,那么修煉自然有效,反之則不然。比如索尼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其KPI管理曾是眾多企業(yè)的學習對象,但到了今天,仿佛這些管理方式都錯了,外界甚至開始評判說正是KPI管理方式導致了索尼今天的衰落。從自我肯定需求的角度,我們能夠看到真正的原因其實是財富涌現(xiàn)方式的改變,認知膜的扭曲,公司領導層和員工的自我肯定需求得不到滿足,當年的主人翁精神不再,做事縮手縮腳,才導致產品常常出現(xiàn)召回這樣“運氣不好”的現(xiàn)象。 再到國家層面,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南海仲裁”事件。國內媒體上有眾多轉發(fā)的消息,相比說風涼話的,維護中國立場的文章更容易被轉發(fā),這正體現(xiàn)了國家層面的自我意識。國人大多不會去鉆研各種史料,就立即認定南海屬于中國。如果有報道說非洲某某國家(可能人口比某地級縣市還少)表態(tài)說南海是中國的,聽起來也很悅耳。我們寫的第一本書《國運幾千秋》就是講國運的。用自我肯定需求去看國家的興衰,很多事件就變得非常清晰。比如,有人認為制度好國家就會好,但是羅馬的帝制取代了共和制,是不是說明帝制就比共和制好呢?不管是西方歷史興衰還是中國王朝的更替,我們都可以在自我肯定需求的框架下面解釋,這也是相較于其他理論,自我肯定需求理論的優(yōu)勢所在。 如果我們再以文明為單位進行分析,會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需求同樣很好地解釋了文明的演化歷程。一般認為,在傳統(tǒng)文明古國中,希臘軸心突破針對的是荷馬諸神的世界,印度針對的是悠久的吠陀傳統(tǒng),而中國軸心突破發(fā)生的背景則是三代(夏、商、周)的禮樂傳統(tǒng)。我們認為,所有這些都屬于“反叛式”的超越,只是反叛程度有所不同。其中中華文明反叛性最弱,而以色列反叛性最強。古希臘和印度的反叛與繼承程度在兩者之間。 中國的三代、古巴比倫王朝、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的吠陀文化幾乎在同一時期衰落并崩潰,我們認為這一時期相應地區(qū)(北緯25度至35度之間)的氣候變化是可能的誘因,因為農業(yè)社會主要依靠外界環(huán)境。氣候變惡劣很可能觸發(fā)并加速以農業(yè)為主要生存基礎的文明崩潰,崩潰也為新的王朝和文化的再出發(fā)提供了機遇。前期文明崩潰的痛苦記憶猶新,人們比以往有更強的動力提出新的自我肯定需求。如果氣候轉好而更適宜農業(yè)生產,財富的激增更加強了對人類終極目標關懷和思考的動力,并形成相應地區(qū)文化的超越。這些超越本質上都是反叛原來的自我肯定方式,產生新的自我肯定方式。 (本文根據2016年7月21日和7月12日全球未來論壇系列講座的內容整理改寫而成,感謝聽眾的提問。) 作者簡介:蔡恒進,著名學者,武漢大學軟件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教授、博導,武漢大學珞珈創(chuàng)意園創(chuàng)業(yè)導師,美國阿拉斯加大學空間物理博士。主要從事人工智能和人的認知本源、服務科學、金融信息工程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主要論文:《觸覺大腦假說、原意識和認知膜》、《中國崛起的歷史定位與發(fā)展方式轉變的切入點》、《自我肯定需求過剩——對美國金融危機的一種新解釋》、《反思經濟學:解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本來面貌》、《自我肯定需求視角下的企業(yè)成長研究》、《自我肯定需求對語言習得和語言進化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戰(zhàn)略分析》等。 1964年生,男,湖北黃岡人。1979年本科就讀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空間物理專業(yè),1986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攻讀空間物理方向碩士學位。1990年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屆青年基金地球物理學部最年輕的受資助者。1992年赴美在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曾在對地球磁層能量耦合中的磁場重聯(lián)過程以及夜間近地磁力線磁層亞暴増長相時運動的研究做出突破性貢獻。相關科學發(fā)現(xiàn)可參見J. Geophys. Res., Physics of Plasmas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水所著《磁場重聯(lián)》第七章。 2005年應邀回國后,研究興趣從自然科學擴展到社會科學,尤其是對人認知規(guī)律的研究,從兩千年來國家財富流轉的歷史凝練出自我肯定需求理論,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需求不僅是推動人類進化和社會發(fā)展的源動力,也是人與機器在認知領域中最本質的差別所在。相關概念及理論參見百度百科詞條“自我肯定需求”。 在深入自然科學研究、親歷美國互聯(lián)網浪潮、理解華爾街金融市場之后,深感科技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才是中國全面崛起的重中之重。近10年,指導學生團隊在國內及全球信息技術大賽中贏得50余獎項,包括2011年“微軟—摩根斯坦利杯”金融超級計算機挑戰(zhàn)賽最佳軟件設計獎、2012年微軟“創(chuàng)新杯”杰出軟件設計獎并代表中國區(qū)赴悉尼參加全球決賽、2012年“挑戰(zhàn)杯”中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全國金獎、2013年“英特爾杯”大學生軟件創(chuàng)新大賽全國特等獎、2009—2011年“花旗杯”金融與信息技術應用大賽全國三連冠、2014年微軟“創(chuàng)新杯”創(chuàng)新組全國特等獎、Office專項獎及全球五強、2014年“創(chuàng)青春”中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大賽移動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業(yè)專項賽全國金獎。多名學生進入斯坦福、哈佛、耶魯、劍橋等世界頂級實驗室深造,實現(xiàn)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成功完成了多支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技術和領導力孵化,包括中華萬年歷、橄欖無線、好味道、麻豆、學返網、報哪兒網等,涉及互聯(lián)網消費、在線教育、金融技術、VR虛擬現(xiàn)實等多個領域。最近更提出了觸覺大腦假說,為人工智能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近期代表作 1. 蔡恒進.中國崛起的歷史定位與發(fā)展方式轉變的切入點,財富涌現(xiàn)與流轉,Vol.2 No.1,1-6,2012.doi:10.4236/etw.2012.21001 2. 蔡恒進,吳怡萍.自我肯定需求過?!獙γ绹鹑谖C的一種新解釋.當代財經,7:5-12,2014. 3. 汪愷,蔡恒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戰(zhàn)略分析.財富涌現(xiàn)與流轉.4:56-60,2014. 4. 蔡恒進,蔡天琪.自我肯定需求對語言習得和語言進化的推動.社會及行為科學發(fā)展,2:261-264,2013. 5. 蔡恒進.自我意識的開端與進化.今日頭條.2016-03-24. http://www.toutiao.com/i62676573567802414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