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里香又叫石辣椒、九秋香、九樹香、七里香、千里香、萬里香、過山香、黃金桂、山黃皮、千只眼,有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跌打腫痛,風(fēng)濕骨痛,胃痛,牙痛,破傷風(fēng),流行性乙型腦炎,蟲、蛇咬傷,局部麻醉。用于胃痛,風(fēng)濕痹痛;外治牙痛,跌撲腫痛,蟲蛇咬傷。 別名:石辣椒、九秋香、九樹香、七里香、千里香、萬里香、過山香、黃金桂、山黃皮、千只眼、月橘。 性味:辛、苦,微溫。 功效:行氣,活血,祛風(fēng),除濕,并有麻醉鎮(zhèn)痛作用。
主治:胃痛,風(fēng)濕痹痛,腫毒,疥瘡,皮膚瘙癢,跌打腫痛,牙痛,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錢;或浸酒服。外用:搗敷。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九里香和千里香的干燥葉和帶葉嫩枝。 九里香的花、葉、果均含精油,出油率為0.25%,精油可用于化妝品香精、食品香精;葉可作調(diào)味香料;枝葉入藥,有行氣止痛、活血散瘀之功效,可治胃痛、風(fēng)濕痹痛,外用則可治牙痛、跌撲腫痛、蟲蛇咬傷等。此外,醫(yī)藥上還以之為強壯劑、健胃劑等。 九里香治跌打腫痛:鮮九里香葉、鮮地耳草、鮮水茴香、鮮山梔葉各等量,共搗爛,酒炒敷患處。 九里香治風(fēng)濕骨痛:九里香、五色梅根、龍須藤各5錢,燉豬骨或浸酒服。 胃痛:九里香葉粉、兩面針粉各2份,雞骨香粉、松花粉各1份,和勻,加黏合劑制成水丸如黃豆大。每服10~15丸,每日3次。 九里香治胃痛:九里香葉3錢,瓦楞子(煅)1兩,共研末,每次服1錢,每日3次。 九里香治流行性乙型腦炎:鮮九里香葉0.5~1兩,鮮刺針草1~3兩,水煎,分2~3次服(或用鼻飼)。如高熱加大青葉1兩,同上藥煎服;抽搐頻繁痰多者,另取九里香葉0.5~1兩,搗爛用冷開水沖服。治濕疹:九里香鮮枝葉,水煎,擦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陰虛火亢者忌用。 九里香喜溫暖,最適宜生長的溫度為20~32℃,不耐寒,冬季當(dāng)最低氣溫降至5℃左右時,移入低溫(5~10℃)室內(nèi)越冬,過早不利于鍛煉其耐寒性。室溫過低易掉葉,影響翌年生長,低于0℃就可能凍死,而室溫過高,植株不能很好休眠,甚至在室內(nèi)萌芽,出室時冷風(fēng)一吹,芽又縮回,待再次發(fā)新芽,則影響當(dāng)年的生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