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夫戴公炳陽,小字衍功,出生于安徽無為,就讀乎黃埔軍校。心憂百姓,欲鎮(zhèn)狂飆以廣原;志報國家,力挽巨瀾于既倒。于是改名諱,號安瀾。從軍旅,跨征鞍。一展書生之壯志,盡明赤子之寸丹。 觀其戎馬生涯,戰(zhàn)功赫赫。東西征戰(zhàn),臺兒莊之智取火攻;南北抗日,郭里集之頑強逼迫。擊退倭寇而得華胄勛章。至乃四天激戰(zhàn)于中艾山,戰(zhàn)功顯著;兩日交鋒于二塘地,震耳軍威。皆因其能打善戰(zhàn),竟以三五華年出任200師少將師長,名盛一時。 既而戰(zhàn)昆侖,掃強敵。斃中村,保社稷。中國軍人之血肉,東洋倭寇則投檄。至于四二年初,中英結盟;出疆遠征,直指緬邦。國外揚威之盛舉,克制敵焰乃雄師。帷幄運籌之智巧,身先士卒以鴻儀。然而天有不測之風云。聯(lián)軍失利,敗走麥城;日寇猖狂,伺機反撲。將軍不幸而捐軀,馬革裹尸以代木。沿途民眾皆哀嚎,蔣邸主人亦痛哭。哀悼將軍之英年早逝也,時年三十八歲。 乃爾將軍去,浩氣存。行國葬,慰英魂。國共雙方之評價,家鄉(xiāng)民眾而崇尊。修竹茂林,庇護將軍之英魄;蒼松翠柏,環(huán)圍陵墓亦乾坤。 嗟乎!戴安瀾將軍永垂不朽矣!
戴安瀾將軍,著名的抗日將領,作戰(zhàn)英勇,指揮卓越,身經(jīng)百戰(zhàn)。不幸于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六日在朗科地區(qū)被流彈擊中,因缺醫(yī)少藥而導致傷勢惡化,于五月二十六日與世長辭,享年三十八歲。戴將軍犧牲后,被安葬在他的故鄉(xiāng)--安徽蕪湖市赭山公園小赭山南坡半山腰,墓地正面對著大赭山,占地100多平方米,呈半圓形,四周蒼松翠柏環(huán)繞,墓前有寬敞的神臺,墓穴為圓形混凝土結構,直徑約5米,高2米,墓前豎立著一塊一人多高的墓碑,碑上鐫刻著"戴安瀾烈士墓"六個大字。墓地右側同樣豎立著一塊石碑上,鐫刻著"戴安瀾烈士簡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