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人對仙逝的前人祭祀,必須有神主。 什么是神主?“神主”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牌位。 對于已經(jīng)死去的君主、諸侯,其后人為了祭祀和紀(jì)念,一定要做神主。神主上的稱謂,元代以前,兒子為父親做神主,如果沒有謚號,則稱“皇考×(姓氏)公諱××(名字)之神主”。這里,“皇”的意思是“大、美”。由于元代統(tǒng)治者對歷史文化的無知,元成宗大德年間下了一道圣旨,規(guī)定士庶不得稱皇,只能稱顯。那么,對于皇帝,在有漢一朝,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也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年號,加在帝號之前的尊號也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這個尊號是狹義的,尚未查出漢代皇帝有此尊號,這種尊號應(yīng)該是在唐代開始興盛。不過,秦始皇也有如“泰皇”的稱謂),也不可能將陵號寫上神主,更不能直接稱其名諱,神主上使用的稱謂只有“謚號”。 “謚號”不是如 林奎成先生理解的,是“有名望的人死了,陽世的名字不能再用,于是就要給他換個冥名”,而是根據(jù)其生前德、行給予的評價?!吨u法》曰:“謚者,行之跡也?!辈皇敲總€人都能得謚,諸侯、有功大臣得“謚”,是一種很高的榮譽(yù),只有得“謚”者,才可能有“祠”,《漢書·宣帝紀(jì)》記載,宣帝的祖父、武帝太子因“子弄父兵”而被廢外死,沒有謚號,宣帝即位,下詔:“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謚、歲時祠。其議謚,置園邑。”因?yàn)橹u號是根據(jù)死者生前德、行依據(jù)《謚法》議定的,每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謚號也不是僅可以使用一個人,因此,在祭祀時為了確指,則必須在謚號前加國號這樣的定語,以示區(qū)別。曹操被“謚曰武王”,后代在立祠祭祀時所面對的是神界,而不是當(dāng)朝大臣或者家人,如果沒有謚號前確指的定語,則不知道是周武王、梁武王,還是魏武王。只有加上國號,才能符合禮制。后人為過世的父祖立碑作志,一定會加上姓氏以保證確指,即是這個道理。 在不同場合的稱謂不同。在當(dāng)朝,著于文章稱如惠帝、文帝、景帝、武帝等,或在謚號前加“孝”,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漢代的文獻(xiàn),很少直接用加國號的謚號稱謂當(dāng)朝物故的皇帝,但也非絕對,班固《漢書·匈奴列傳》中即有“而漢武帝始出巡狩郡縣”、“是時,漢平帝幼”的記載。“從曹操死后至曹丕稱帝的十個月間,世人對曹操嚴(yán)格的稱呼是‘武王’。任何史書都沒有準(zhǔn)確出現(xiàn)過關(guān)于‘魏武王’的記載,在禮制森嚴(yán)的封建社會,曹操墓中出現(xiàn)‘魏武王’的提法顯然不能成立?!比缌挚上壬裕瑒t班固的《漢書》也不能存在。好事者可能會爭辯說:班固是后漢之人。須知:劉秀中興漢祀,今人可以給予各種評論,但不能改變中興之后統(tǒng)治者認(rèn)定自己是劉漢的傳承,國號為“漢”。這種稱謂不但不是違背禮制的,而且是嚴(yán)格按禮制使用,特別是對于藩王,在有漢一朝,這種稱謂極屬正常,無論從《史記》、《漢書》,還是《后漢書》,從皇帝到藩王,從諸侯到大臣,只要有謚號的,均有此稱呼,何以到了曹魏,并沒有對禮法制度有過革命性的變革,曹操墓中出現(xiàn)“魏武王”就違背禮制了呢? 祭祀時的神主必須使用國號+謚號+爵位的稱謂,那么,對于葬于死者墓中的明器(也稱冥器)銘文,如果不是在生前即已銘于器物,則一定要使用與祭祀相同的稱謂,而不能使用其它,即如某人在一般的文書或者稱呼中,一生都不會對自己的父母直呼其姓名,外人道起,或稱“令尊”或者“令堂”,但在樹碑立傳或作神主祭祀時,則一定稱“某公諱某”,以保證確指。如果按質(zhì)疑者的邏輯,其銘文使用何種稱謂才能符合禮制并確指死者? 林先生并沒有完全清楚“謚號”稱謂的使用場合,并且對“謚號”的性質(zhì)也不完全理解,并且還要將自己的錯誤強(qiáng)加于人。林先生說:
相比之下,潘偉斌先生的回應(yīng)更不靠譜。潘先生說:“曹操生前確實(shí)沒有稱‘魏武王’,如果那時候稱曹操為“魏武王”,那就不是曹操本人?!边@是典型的答非所問,至今為止,沒聽到有誰說過曹操生前就被稱為魏武王的,爭論的焦點(diǎn)在于曹操死后下葬時該怎樣稱呼。曹操生前的稱呼,史有明文,今有共識,拿共識性的東西來為自己辯解,自拉自唱,無的放矢,這不顯得很可笑嗎? 如果因?yàn)樽约褐R欠缺而犯下低級錯誤,最好是能夠認(rèn)識并加以改正,而不是用這種辦法為自己遮掩,林先生不要忘了,你在最初質(zhì)疑時就是這樣認(rèn)為,并且您在《答《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記者問》還在說這樣的話: 我詳細(xì)考察了中國古代的冥稱制度,并查閱了幾十萬字的文獻(xiàn)資料,證明在曹操生前死后,直到曹魏政權(quán)滅亡的這段歷史時期內(nèi),曹操根本就沒有過“魏武王”的稱號。 我已經(jīng)不知道該可笑誰了!“曹操生前的稱呼,史有明文,今有共識”,先生何必要查曹操生前是否有“魏武王”稱謂呢? 事實(shí)是,曹丕稱帝后,整個曹魏一朝,對曹操的稱呼都是“太祖”、“武帝”或“太祖武皇帝”,沒有一例稱“魏武帝”的記載。“魏武帝”和“魏武王”一樣,都是魏朝滅亡以后才出現(xiàn)的稱呼。 這也許是沒有錯的。是也許,而不是絕對!就現(xiàn)有史料可能如此,但并不是所有曹魏史料都能流傳至今。在曹魏一朝,陪葬曹操的明器不可能面世,先生也不能穿越時空看到那個時期祭祀曹操神主的稱呼,這樣,你就不能排除這樣稱呼的存在。這樣的結(jié)論,未免太武斷了吧?既然有班固《漢書》可以有“漢武帝”、“漢平帝”的稱謂存在,則不能有曹魏時期“魏武帝”和“魏武王”的稱謂就違背了禮制而不存在。至少先生沒有完全檢索盡曹魏時期祭祀曹操的神主,“魏武王”稱謂的明器只能出土于曹操陵墓之中,適可證明其不假,更能補(bǔ)史料之闕。曹操高陵出土帶有“魏武王”稱謂的石牌,不能因?yàn)榱窒壬鷽]有從曹操“生前死后”直至曹魏覆亡的文獻(xiàn)中檢索出相應(yīng)的稱謂,即認(rèn)定其為“造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