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有很獨特的生理特征,有很強的奔跑和跳躍能力卻沒有很好的視力,看東西立體感差所以對人和物體容易產(chǎn)生錯覺,或者就是因為馬的這一生理缺陷才成為人類馴養(yǎng)的對象吧。馬的聽覺非常發(fā)達這也是對視覺不良的一種補償,馬的嗅覺神經(jīng)異常敏銳,既能辨別空氣中的水汽找到幾里外的水源,又能根據(jù)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及自己的兒女。因而,只要嗅到危險信號馬會發(fā)出"響鼻"。 野性的蒙古馬 蒙古馬處于半野生生存狀態(tài),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fēng)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耐得住零下40度的嚴(yán)寒。蒙古馬既沒英國純種馬的高貴氣質(zhì),又無俄羅斯卡巴金馬修長駿美的身條。然而,蒙古馬在風(fēng)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 蒙古人的坐騎并不是整天拴在家里的,也不是每天騎,尤其是母馬,因為要生小馬駒,有幾個月時間是不能騎的。馬在草原上的生活方式和野生的食草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不同的是,牧民會把不做種馬的公馬騸了,以方便管理馬群。
牧民對馴養(yǎng)的馬就像對待家人一樣給與極大的關(guān)心與愛護,它們非常忌諱把馬用幾年后就賣掉,認(rèn)為這樣會毀掉馬的靈氣乃至五畜的靈氣。 蒙古族牧民是要給馬養(yǎng)老送終的,馬死了以后,還要把馬的頭系上哈達放在高處。當(dāng)然,并不是所有的馬,都有這樣的榮耀,主要是有功勞的馬,這里面包括騎了很久跟人有感情的馬,或者生了很多小馬的母馬,還有用了很久的種公馬。 當(dāng)然,蒙古馬親情觀念也很濃重。它多年乃至到死都能夠確認(rèn)出父馬、母馬與兄弟姊妹馬并保持親密的家族關(guān)系。有的馬離開群馬多日回到家族中以互咬鬃毛表示親熱。蒙古馬從不與生身母馬交配,因而蒙古人稱馬為義畜。同時蒙古馬在動物中也是最潔凈的,它喝的是河水、湖水、井水,吃的草也多是新鮮的,有時寧肯挨餓也不吃腐爛變質(zhì)的草。馬死后主人都會將其埋葬以示報答馬對主人的一片深情。馬是聰明、重感情的動物,這種感情不僅維系著馬的家庭,也深深地影響著牧馬人,牧馬人也同樣深愛著馬,并得到馬的回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