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九華山各寺廟楹聯(lián)

 陋室書屋2 2016-09-30

九華山各寺廟楹聯(lián)(轉(zhuǎn)載)

1.九華山簡介

妙有分二氣;

靈山開九華。

——唐·李白題安徽省九華山

〖中國佛教圣地——九華山〗 九華山蜿蜒于安徽省皖南池州地區(qū)青陽縣境內(nèi),南望黃山,北瞰長江,方圓120余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山間古剎鐘聲,香煙繚繞,靈秀幽靜,古木參天,是中國四大佛教名之一。九華山自然景觀瑰麗多姿。峰峰若蓮,云嶺霞光,飛瀑流泉,松聲竹韻,幻境迷人。歷代文人游覽酬唱,盡情描繪,給人以“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感慨。九華山史稱“稱蓮花佛國”。早在東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就有天竺(今印度)僧人杯渡來山傳經(jīng)布道,創(chuàng)立茅庵。唐代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羅國(今韓國)王族近親金喬覺渡海來華,歷經(jīng)艱辛,卓錫九華,若修行,99歲圓寂后三年肉身不腐,且于佛教傳說中的地藏菩薩“瑞相”相合,被尊為地藏菩薩轉(zhuǎn)世。從此,九華山壁為金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自金喬覺卓錫布道,李太白駐足吟詩使得高僧名流紛至沓來。山中至今保存有歷代文物2000余件,詩文500余篇(首)。其中珍貴者有明代萬歷皇帝圣旨的原本、御賜金印、帝王御筆賜額,明版《藏經(jīng)》、千年貝葉經(jīng)、明代高僧手寫血經(jīng),以及已經(jīng)保存了365年的“無瑕和尚裝金肉身”等。游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里,因此蓮花佛國之稱。這里實際上是一個山上村鎮(zhèn),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xué)校、旅店、農(nóng)舍,游人可以在這里住宿,并以此為起點,游覽山上名勝。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設(shè)計藝術(shù)。寺內(nèi)有一口高一丈余,重約2000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回蕩,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盎峭礴姟彼斐蔀椤熬湃A十景”之一。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yuǎn),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hù)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jù)說,在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無暇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們才在洞中發(fā)現(xiàn)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rèn)為他是活佛轉(zhuǎn)世,遂將尸體裝金供奉。明代崇禎皇帝知道后封他為“應(yīng)身菩薩”。于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盛,寺廟擴展,成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關(guān)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臺之上的無暇和尚的金裝肉身。

崖頭金佛國;

樹梢謫仙家。

——王守仁題安徽省九華山

(九華山無相寺亦有此聯(lián)。)

 

2.九華山各寺廟楹聯(lián)

覽月居然凌上界;

摩云便欲灑齊州。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天柱峰

〖天柱峰〗 天柱峰位于后山天臺峰峰北、大古峰東北青峭灣。拔地而起,四周峭壁,如柱倚天,巍峨雄壯。云霧中其西側(cè)的五老峰,酷似五位仙人踏云駕霧漫游天柱,西南邊有列仙峰,多人形怪石,仿佛從多行者、拜者、舞者接踵相從,如同眾仙結(jié)隊去天庭赴會。天柱峰以其孤峰突兀,直插云霄得名。

真奇哉一百二十峰,造化小兒,無端弄巧;

可惜了三萬六千日,白頭老叟,幾個曾游。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天臺峰

〖天臺峰〗 九華勝影在天臺。天臺峰是九華山的主峰,在九華山的極頂,海拔1300多米。東有龍頭峰,西有龍珠峰,兩峰間有渡仙橋;對面十王峰,龍頭峰下同青龍背,因驕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龍珠峰,又名天臺崗,上有一顆巨大滾圓的巖石,名“龍珠石”。天臺峰頂有觀音臺,是觀九華全景,看云海日出的最佳處。民間有“不登天臺,等于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臺,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jīng)過很多風(fēng)景點。當(dāng)游人氣喘吁吁,到達(dá)天臺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人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群山匍伏,遠(yuǎn)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極目遠(yuǎn)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fēng)送來陣陣松濤、竹暄,令人陶醉。周圍的巖石、奇形圣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在天臺上看日出,其瑰兩景色不亞于泰山的日觀峰看日出。因此,“天臺曉日”被列為“九華十景”之一。 

 

〖正天門楹聯(lián)〗

〖平崗積雪——正天門〗 正天門位于九華山九華街。九華山素有前山后山之分,所謂前后是對地藏菩薩肉身塔而言的。始建地藏塔殿開有南北二門。歷來稱背北面謂南一門,即指青陽朱備鄉(xiāng)領(lǐng)地稱之謂后山?;撬陆謪^(qū)稱為腹地,由此上登天臺,下達(dá)五溪,沿途景區(qū)景點不勝枚舉,就天門而言,更有特色,前山沿途早建有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最后是正天門。正天門供有靈官菩薩為地藏護(hù)法。后山依次建有頭天門、二天門、進(jìn)天門和三天門,頭天門下一里許有轉(zhuǎn)身洞,傳有轉(zhuǎn)身之妙,就在這條上下起伏曲折綿延的古道上,在那天寒地凍白大季節(jié)里。清代學(xué)者周山門在考察編纂《九華山志》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這一新的景點。并納入十景之中——平崗積雪。

三眼能觀天下事;

一鞭驚醒世間人。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正天門

(九華山祗園寺亦有此聯(lián)。)

不為錢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正天門

 

〖一天門楹聯(lián)〗

〖山前景區(qū)——一天門〗 位于銅陵大通鎮(zhèn)的“大士閣”,就是九華山一天門。介于柯村景區(qū)與九華景之間,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將該景區(qū)串為一體,自然景觀與寺廟建筑星羅棋布,有桃崖瀑布、織錦瀑布、伏龍橋、定心石、龍池瀑布、燕子洞、鷹嘴巖和二圣殿、一宿庵、大橋庵、甘露寺(九華山佛學(xué)院)、龍池庵等著名寺院。佇立山腰,但見修篁萬竿,蓊蓊郁郁;彩云繚繞,鐘聲兩三;西竺庵、甘露寺和農(nóng)戶村舍掩映于碧翠之中,白墻褐瓦,若隱若現(xiàn),令人頓生“白云深處有人家”、“不經(jīng)一天門,空來九華行”的詩情畫意。

到此已非門外客;

過來便是個中人。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一天門

 

〖化城寺楹聯(lián)〗

〖化城寺〗 化城寺在九華山的中心地帶九華街,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南對芙蓉峰,北倚白云山,東邊為東崖,西為神光嶺,四周環(huán)山如城,為九華山開山之寺,始建于東晉隆安五年(公元410年)原名九華寺,總面積3500余平方米,為全國重點寺字。唐代至德初年(公元756年)當(dāng)?shù)剜l(xiāng)紳請新羅國高僧金喬覺卓錫。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圓寂后,僧眾視為他為地藏菩薩的化身,化城寺遂辟為地藏菩薩的道場,在中國佛教徒中名聲大振每日香客絡(luò)續(xù)不絕,成為地藏菩薩信徒的最高精神依托之所在。后該寺歷經(jīng)修葺、改建,規(guī)模頗大。現(xiàn)存殿宇四進(jìn),莊嚴(yán)有序,最后一進(jìn)為藏經(jīng)樓,珍藏明版藏經(jīng)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貴。

妙手生白玉;

沃土出黃金。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

到底仙山不俗;

畢竟佛法無邊。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光明講堂

幾多怪石全勝畫;

無數(shù)好山都上心。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

大云道場同日月;

千秋古剎護(hù)東西。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

非名山不留僧??;

是真佛只說家常。

——平理上人題安徽省九華山九華寺[即現(xiàn)華城寺]

高山日出三更曉;

幽谷風(fēng)多六月秋。

——王守仁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

千僧樓閣層層起;

九子芙蓉面面浮。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

愿將佛手雙垂下;

摸得人心一樣平。

——清·劉含芳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大雄寶殿

萬古是非渾若夢;

一句彌陀作大舟。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光明講堂

知足安貧殊自樂;

攀龍附鳳損精神。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光明講堂

將此身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光明講堂

欲除煩惱須無我;

歷盡艱難好作人。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光明講堂

三尊佛祖靜觀事變;

十八羅漢閑看人忙。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光明講堂

登寶地,悉植菩提種;

入三門,咸資般若光。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

華崿峰前,香云縹緲;

化城寺里,花雨繽紛。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

化千萬億身,廣作方便;

具大威神力,饒蓋眾生。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

舉目瞻仰,何必生幾分懼色;

回首猛省,還段存一點忠心。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天王殿

借一蒲團,請我佛向低處說法;

擎九蓮瓣,問世人從哪里尋根。

——葉中冷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大雄寶殿

色相尚英雄,猶信道德兼行,了卻塵緣成正果;

功勛實偉烈,堪羨勇忠并著,觀光上國鎮(zhèn)山門。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天王殿

詣華山募化由來,因兵燹頻遭,三十年空臺碧色;

撫二里贊襄其事,點神祗有感,一千日殿宇生輝。

——吳淦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大雄寶殿

新羅弟子獨辟蹊徑,二千年坐鎮(zhèn)化城,為眾生作慈悲保障;

淝水老人久沉宦海,六百年來游民社,與名山結(jié)香火因緣。

——李懋延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大雄寶殿

(此聯(lián)還有另一版本[見緊接下一聯(lián)]。)

新羅弟子獨辟禪關(guān),二千年坐鎮(zhèn)化城,為眾生作慈悲保障;

淝水勞人久沉宦海,六百年來游民社,與靈山結(jié)香火因緣。

——施玉藻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大雄寶殿

(與上一聯(lián)[緊接上一聯(lián)]差別在:上聯(lián)“蹊私”與“禪關(guān)”;下聯(lián)“老人”與“勞人”、“名山”與“靈山”;署名“李懋延”與“施玉藻”之別。)

佛法可觀,觀空觀色,觀無數(shù)恒沙苦海輪回,曷弗返觀己過;

神明安在,在天在地,在大千世界靈山寶塔,罔非自在我心。

——劉成林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大雄寶殿

九華名重青蓮,蓮花開九十九枝,看花散西天,峰如西岳蓮花香;

三世衣傳一貝,貝葉編三千三界,見葉浮東海,佛出東方貝葉青。

——周贇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

綠水掛天河,溯當(dāng)年未有化城,看芙蓉九朵,早教華岳齊名,誰知金粟如來即青蓮學(xué)士;

紅塵經(jīng)浩劫,欣此日重游圣境,記松葉五釵,只好煙霞相伴,始信西方活佛是東國詩仙。

——周贇題安徽省九華山化城寺(34+34=68字)

 

〖祗園寺楹聯(lián)〗

〖祗園寺〗 祗園寺原名祗庵、祗園,清代擴建時改庵為寺。寺院座落在九華街東北,插霄峰西麓。是九華山唯一的宮殿式廟宇。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清代和民國期間重修和擴建。規(guī)模宏麗,為九華山叢林之冠。廟宇三進(jìn),經(jīng)三門、天王殿(彌勒殿)、大殿,其它配殿的傳統(tǒng)格式布局,但在手法上曲折多變。整個建筑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布局緊湊,層次分明。寺院還借松林、溪流布置了天然優(yōu)美環(huán)境,引人入勝。大殿就是大雄寶殿,高約30米,蓮花臺上端坐著三尊十多米高的敷金大佛,兩側(cè)是十八羅漢,神態(tài)各異。三尊大佛背面,矗立著17米高的“海島”佛群像,有一組彩塑的佛像故事,有“觀音斗鰲魚”等,造型生動。殿后為僧人起居的各種寮房和附屬建筑。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就設(shè)在這里。該寺建筑面積5157平方米,殿宇層層疊疊,回旋曲折,結(jié)構(gòu)精巧,氣勢磅礴。佛像和千僧灶等文物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寺院。

水陸法會;

普度道場。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

到底仙山不俗;

畢竟佛法無邊。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光明講堂

萬古是非渾若夢;

一句彌陀作大舟。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光明講堂

知足安貧殊自樂;

攀龍附鳳損精神。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光明講堂

地拔高峻生仙廓;

云錦靈秀作祗園。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光明講堂

將此身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思。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光明講堂

欲除煩惱須無我;

歷盡艱難好作人。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光明講堂

三眼遍觀天下事;

一鞭驚醒世間人。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

祗樹榮光盈宇宙;

園林春色滿乾坤。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

唄贊清音通上界;

林泉靜趣證禪源。

——潘力生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

三尊佛祖,靜觀事變;

十八羅漢,閑看人忙。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

舉目瞻仰,何必生幾分懼色;

回首猛醒,還須存一點忠心。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天王殿

借一蒲團,請我佛向低處說法;

擎九蓮瓣,問世人從哪里尋根。

——葉中玲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

色相尚英雄,猶信道德兼行,了卻塵緣成正果;

功勛實偉烈,堪羨勇忠并著,觀光上國鎮(zhèn)山門。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祗園寺天王殿

 

〖地藏禪寺楹聯(lián)〗

〖地藏禪寺〗 地藏禪寺,又名地藏禪林。位于天臺峰與玉屏峰之間。相傳唐時新羅國高僧地藏在此禪居,留有“金仙洞”遺跡。早在宋時就有僧人筑寺于此。清康熙年間(1661-1772),僧塵塵子重建,名叫“活埋庵”。清末改稱天臺禪寺,是九華山處在地理上海拔最高的寺廟。該寺巧借山梁凹陷處構(gòu)造,左聳捧日亭,右踞青龍背,中間有橋涵,上鐫“中天世界”、“非人間”。穿過涵洞,便入地藏殿,再上則為大雄寶殿、觀音閣。大的的橫梁密密麻麻地排著木雕小佛像,故稱萬佛樓。宮殿式大殿,凌空翹角,重霄裹繞,封鐸相伴松濤,更有鐘鼓齊鳴,響徹天外。

鐘魚靜趣參三昧;

林壑清輝憶九華。

——潘力生題安徽省九華山地藏禪寺

天上樓臺,清冷徹骨;

地中金藏,普利予人。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地藏禪寺

 

〖華嚴(yán)禪寺楹聯(lián)〗

〖華嚴(yán)禪寺〗 華嚴(yán)禪寺又稱廣化院、九子寺、回香閣,寺院位于碧云峰。在碧云峰有一片10畝左右的平坦幽谷,西面是氣勢磅礴的九子峰,古曾以此一峰而名全山。峰上東西排列五小峰,南北成行四小峰,恰似九子回環(huán)向背,團聚嬉戲;東南北三面峭壁環(huán)圍,峰巖迤邐屏立,如千丈城垣;城垣之中竹林蔥郁、古木遮空,清泉繞流,景色深幽,風(fēng)光奇秀,宛然世外桃源。九子寺就座落在這人間仙境之中。相傳金喬覺上九華,就是由此處登山的。碧云峰麓曾通徽商大道,金喬覺是否由此道而來,不得而知。九子寺初建于唐代,明代重建,后廢毀。光緒十五年住持僧悟垣重建?,F(xiàn)有山門、大雄寶殿和數(shù)間僧房回廊。釋迦牟尼佛供奉于大雄寶殿中,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供奉左右。今住持釋海誠。山頂幽谷內(nèi),有一石雕古塔,圓形,三級,高數(shù)尺。塔前還有石佛一尊、石獅一頭。據(jù)考古工作者初步鑒定為唐宋遺物。石獅總是成雙成對的,此外石獅何以孑然一軀?于是,有人說它的同伴騰云駕霧,從垂云澗順流而下,又沿溪水上七布泉,往獅子峰去了,獅子峰上不是有狀如獅子的怪石嗎?這個傳說很美麗,很巧妙,富有浪漫色彩,也就不徑而走了。廣華院鄰近有幽冥鐘樓,出禪寺向東北側(cè)下坡10余米,則可至月牙池。華嚴(yán)禪寺過去是登天臺的必經(jīng)之地。香客在這里燒第一炷香,返回時燒最后一炷香,故又稱回香閣?,F(xiàn)主持僧慧光。站在寺前東望天臺群峰和閔園竹海,西瞰九華街,一目了然?;叵汩w旁有商店、食品、紀(jì)念品琳瑯滿目。近旁還有迎客松、美女泉等景。

人來合意高談道;

客去清閑暗誦經(jīng)。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華嚴(yán)禪寺

路盤瘦嶺孤松老;

寺掩清門寒叟貧。

——清·吳襄題安徽省九華山廣化院

海國波濤千頃綠;

后山香火萬年紅。

——清·吳襄題安徽省九華山廣化院

 

〖甘露寺楹聯(lián)〗

〖甘露寺〗 甘露寺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位于九華北山北路、前山景區(qū)半山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玉林國師朝禮九華山,途經(jīng)此地,贊曰:“此地山水環(huán)繞,若構(gòu)蘭若,代有高僧?!睍r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聞之旋即離洞,并得青陽老田村吳爾俊等人資助破土建寺。動工之夜,滿山松針盡掛甘露,人稱奇跡,故得“甘露庵”名。洞安在此兩度登壇說戒后,仍歸伏虎澗。乾隆年間住持僧優(yōu)曇開壇傳戒,成為叢林。甘露寺座南朝北,茂林掩映,盤山公路環(huán)抱。全寺由于組民居建筑與宮殿式大雄寶殿組合,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為不規(guī)整布局,北面的韋陀殿和知客堂兩組建筑布置在高2.5米的臺基上,3層樓閣,其中知客堂上開4層窗戶,實際只有3層,開設(shè)頂層窗戶,增加了層次感。韋陀殿南對高15米的大雄寶殿,前有半廊和內(nèi)落水天井,殿身筑在高6.8米的臺基上,寬17米,深15.5米。大殿東為兩層走馬通樓,內(nèi)有天井,進(jìn)深22米,寬15米,樓層上下分別為祖師殿、方丈寮、禪堂和客房。行者進(jìn)入大門后,從山門的側(cè)門出外,轉(zhuǎn)向上坡十?dāng)?shù)級臺階,再從側(cè)百進(jìn)入大殿,給人以明顯的空間層次感和明暗變化的效果。寺內(nèi)有3個天井、上百個外窗,屋面為硬山兩落水或四落水,而大殿為歇山頂。甘露寺為清末建筑,同治年間(1862-1874年)重修。殿宇寬宏,樓閣整齊,與祗園寺、萬歲宮、東崖寺并稱九華四大叢林,為全國重點寺院。今住持僧寬容。

直入菩提路;

晏坐般若場。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養(yǎng)潔 然正氣;

為大 法而生。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境寂聞天 籟;

心空轉(zhuǎn)法 輪。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既升堂更應(yīng)入室;

再進(jìn)步方可登樓。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客堂

松圍古寺鳥爭語;

月上寒窗僧自歸。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庵

安忍不動有若大地;

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以進(jìn)取心學(xué)習(xí)佛法;

立增上志護(hù)持伽藍(lán)。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法宇宏開,天花散彩;

慈云永護(hù),貝葉成文。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發(fā)慈悲心,物我無間;

是清凈地,輪奐一新。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客堂

誡格上蒼,遠(yuǎn)征甘露;

春回大宇,此溯禪源。

——潘力生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

肚皮若大,個中收盡乾坤。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彌勒殿

護(hù)國安僧,親受靈山咐囑;

降魔伏怨,故現(xiàn)天將威風(fēng)。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韋陀殿

有釋子資格,受人天供養(yǎng);

無五觀授食,墜三途業(yè)因。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齋堂

珠飾雙纓,允矣前身是佛子;

金剛一杵,巍然現(xiàn)世作將軍。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韋陀殿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天天下古今愁。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彌勒殿

簾影靜垂,閑翻貝葉添新藏;

磬聲徐歇,自翦芭蕉寫佛經(jīng)。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事在人為,休言萬般都是命;

境有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寬。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大雄寶殿

佛說法時,白鹿銜花猿獻(xiàn)果;

僧談經(jīng)處,青龍側(cè)耳虎低頭。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大雄寶殿

佛在何方,到此既是天竺國;

林開大戒,坐時自有上乘禪。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客堂

問九華何處飛來,道場莊嚴(yán);

悟三乘這般望去,水月空明。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大雄寶殿

蓮花智慧弓,令汝遠(yuǎn)離貪愛慢;

金剛大悲劍,破爾所有厭離心。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山門

引大海之法流,傳智燈之長焰;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賢。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了如來真實意;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為波羅密多心。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波羅密多”,梵語,意為度、度無極、到彼岸等。)

西方貝葉演真經(jīng),總不出戒定惠三條法律;

南海蓮花生妙相,也只消聞思修一味圓通。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甘露寺

 

〖天臺寺楹聯(lián)〗

〖天臺寺〗 天臺寺位于海拔1306米的天臺峰巔,始建于明代,當(dāng)時稱地藏禪林,因寺位于天臺峰,故又名天臺寺?,F(xiàn)存建筑為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修,有萬佛樓、地藏殿等。明清時詩僧智仁、默安曾居此,使該有“詩寺”之美稱。寺院座南朝北,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全寺由3組民居式殿堂組成。該寺橫臥嶺凹間,東面以峰脊(青龍背)為屏障,南以玉屏臺作為墻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巖為連接點,在凹陷地上筑高8米的臺基,構(gòu)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整個建筑借高聳的懸崖峭壁來隱蔽,既防風(fēng)寒,又十分堅固。它的山門在大殿山墻南面,是一直徑3.4米的卷拱石洞,進(jìn)深4.米,其東、北兩側(cè)為對峙的懸崖,徑直可入大殿2樓,轉(zhuǎn)折向南,尚墻外過道往“捧日亭”或“青龍背”。大殿(亦稱萬佛樓)寬10米,深13米。殿后有偏門通往觀音殿、客房和云水堂。寺周景點眾多。該寺是九華山最的建筑,建筑面積154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寺院。

巖棲明佛性;

詩思契禪機。

——潘力生題安徽省九華山天臺寺

求福求慧求生凈土;

為人為法為證菩提。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天臺寺

 

〖慧居寺楹聯(lián)〗

〖慧居寺〗 從閔園上天臺,走石階古道登高,約里許,即至慧居寺。原名存在慶庵。在九華山天臺西、閔園東。為九華街上天臺必經(jīng)之路?;劬铀卤骋栏呱剑媾R竹海,環(huán)境十分幽美。始建于清代中期。1938年重建大殿,擴充寮房,始具叢林規(guī)模,故易名至今。殿宇恢宏壯觀,金碧輝煌。大殿高三角門,可供出入;旁有僧房,為專事殿堂管理的“執(zhí)事”僧所居。大殿正面供奉釋迦、藥師、阿彌陀三尊高大的“三世佛”和文殊、普賢菩薩像,兩旁是十八羅漢坐像。滿堂佛像全用干漆夾苧制成,造型優(yōu)美,各具神態(tài),栩栩如生。鐘、鼓等法器陳設(shè)齊全,而且十分講究。大殿楹聯(lián)、匾額的金色大字和滿堂金色佛像,交映相輝,燦爛奪目?;劬铀聻槿珖攸c寺院,今住持僧悟禪。新建韋陀寶殿與慧居寺相對而連,氣勢宏偉。在殿后走廊俯視山谷,眼前是一片碧茫茫綠色的海洋?;厥卓?,寺后群峰,盡被殿宇遮住了視線。遠(yuǎn)眺東南,金雞峰、獅子峰、加冠峰、花瓶峰等,爭奇斗巧。加冠峰似古代官員冠冕。金雞峰如金雞報曉,如至天臺峰上看它,則又變成一只綿羊,所以又稱綿羊峰。天臺峰下有兩座高峻的石峰,狀如一對石筍,名蠟燭峰,林此看過去,如一對花瓶,名為花瓶峰。從此處還可看獅子峰巍峨雄偉,猶如一只凜凜雄獅,而獅子峰對面的美人峰,則顯得娉婷裊娜,楚楚動人。

觀音由來非女子;

慈航到處有婆心。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觀音殿

妙相應(yīng)嚴(yán)同瞻仰;

法身應(yīng)現(xiàn)廣無邊。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觀音殿

明珠照徹天堂路;

金錫震開地獄門。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觀音殿

人來合意高談道;

客去悠閑暗誦經(jīng)。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觀音殿

細(xì)剪山云縫破衲;

閑撈溪月作蒲團。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觀音殿

普救癡迷,雙修定慧;

鐘魚情韻,泉石禪居。

——潘力生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

前后三三,參交凡圣;

峰巒九九,名重東南。

——宏志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大殿佛像

地藏禪心,朗照千秋月;

喬覺悟性,清涵九重天。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觀音殿

身比閑云,月夢花影證空幻;

意同流水,松聲竹韻動禪機。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觀音殿

暮鼓晨鐘,與佛有緣成無上道;

松風(fēng)水月,問天無愧是大菩提。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觀音殿

菩薩縱慈悲,善惡一毫難假借;

冥王雖猛烈,死生歷劫盡公平。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

一杵威神可畏,人無邪念自能降魔;

三洲感應(yīng)難思,汝有志修我必護(hù)法。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韋陀殿

無我無人無眾生壽者,皆以無為法;

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應(yīng)作如是觀。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觀音殿

云影霞光,逍遙天上,不作風(fēng)波染塵世;

松濤竹韻,飄逸山中,別有滋味動情懷。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觀音殿

長江此仙塹,云海蒼茫,時聞天風(fēng)傳塔語;

九華真佛國,梵宮巍峻,日看神嶺散爐煙。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大殿內(nèi)門柱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況一念橫超,各教乘推為勝異;

樂邦易到,凈業(yè)易行,惟三心圓發(fā),諸善信務(wù)要真誠。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慧居寺

 

〖廣濟寺楹聯(lián)〗

〖廣濟寺〗 廣濟寺初建于唐王朝乾寧年間,傳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當(dāng)時新羅國(今韓國)王子殿下金喬覺落發(fā)來大唐,先至蕪湖市赭山結(jié)茅住錫,后到九華山修仙成佛為金地藏菩薩,240年后為紀(jì)念地藏菩薩圣地在此建寺。現(xiàn)寺內(nèi)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敕頒“九龍背鈕”八斤重赤砂金印一枚、宋塔等文物“八十八踏”等名勝。凡朝山拜佛者都來廣濟寺燒香膜拜,蓋了金印后一步三叩去九華山朝拜地藏王。故廣濟寺又稱為“小九華”或“九華行宮”。每年農(nóng)歷7月30日舉行廟會,成千上萬的香客、游人絡(luò)繹不絕,熱鬧非凡。

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法座;

三尊金相,龍吟虎嘯出天臺。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廣濟寺

 

〖普濟寺楹聯(lián)〗

禪門深似海;

佛法大如天。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普濟寺

 

〖東崖寺楹聯(lián)〗

〖東崖寺〗 東崖寺位于九華山東屋頂上,相傳為陽明先生宴坐悟道之處。萬歷年間由普通和尚易名東崖精舍。后被太平軍一把火將殿宇焚毀殆盡。后定慧和尚著手復(fù)修此寺。同治九年(1870年)定慧修建幽冥鐘亭,接著修大雄寶殿、萬佛樓、地藏殿等,前后歷時約四十年才將東崖寺修建完畢。自光緒二十六年《九華山志》到現(xiàn)在新修的《九華山志》,著稱:“定慧……東崖寺方丈,中興東崖……”。民國初年,東崖寺基本建畢,定慧和尚退居青陽水府廟,東崖寺方丈由心舟和尚繼任。東崖寺規(guī)模宏壯,因限于地勢,殿宇高聳而狹隘。門左有鐘鼓樓,寺后接近崖邊有地獄殿,遠(yuǎn)望就像山頂上一座堡寨,不似伽藍(lán)。由東崖嶺脊起到小天柱峰,山路崎嶇,奇崖怪石,深林密邃。過小天柱身,就是百歲宮。

八百杵鐘聲,撞醒癡夢;

五千言慧典,參破禪機。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東崖寺鐘亭

 

〖無相寺楹聯(lián)〗

崖頭金佛國;

樹梢謫仙家。

——王守仁題安徽省九華山無相寺

 

〖華天寺楹聯(lián)〗

九華煙云墨;

四海蘭竹詩。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華天寺

千年存幽寺;

幾日臥名山。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華天寺

回首蒼茫外;

展眼飄渺中。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華天寺

夜靜松濤僧語秘;

月明山嘯畫心浮。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華天寺

 

〖翠峰寺楹聯(lián)〗

〖翠峰寺〗 翠峰寺,原名天住寺,原位于天柱峰側(cè),后移建至滴翠峰下,宋代乾道年間改用今名。清朝光緒二十二年,上海華嚴(yán)大學(xué)遷此續(xù)辦,遂成叢林。建筑面積380平方米,現(xiàn)存正殿五間,供奉莊嚴(yán)佛像。廟前兩壁嵌有《開創(chuàng)翠峰華嚴(yán)道場碑記》,記載著清代光緒二十八年湖北高僧釋普照、釋月霞二位法師在此設(shè)立道場,講授《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下翠峰原有翠峰庵,建國后已毀,駐存殘碑一塊,碑上有《九華山翠峰八景賦》等字跡依稀可辨。該寺位于峰巒翠疊、云霧彌漫、松杉參天、綠竹如海之間,寺廟現(xiàn)住僧有兩位,住持乘舟禪師;還有一位師太。

崖懸風(fēng)雨驟;

寺高星云稀。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翠峰寺

巉屼有物俱稱絕;

縹緲無時不翻新。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翠峰寺

(“巉屼”,形容山之高峻險危。)

 

〖廣福寺楹聯(lián)〗

開簾秀天竺;

撥云風(fēng)祗園。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廣福寺

 

〖福渡寺楹聯(lián)〗

寺小藏宋額;

松古憶唐僧。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福渡寺

 

〖金龍寺楹聯(lián)〗

云靄展開思天路;

煙霞覆罩動鄉(xiāng)情。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金龍寺

翠壁泉聲穿亂石;

碧潭云影透晴沙。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金龍寺

 

〖圣賢寺楹聯(lián)〗

泉石常臨霄漢月;

云霧遠(yuǎn)映碧山峰。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圣賢寺

 

〖龜山寺楹聯(lián)〗

龜山倚九華;

樓閣樹雙峰。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龜山寺

 

〖平坦寺楹聯(lián)〗

莊嚴(yán)國土;

利樂有情。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平坦寺

春聽林中鶯語近;

秋聞天上雁聲遙。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平坦寺

 

〖凈信寺楹聯(lián)〗

寺小通幽處;

山矮得曠觀。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凈信寺

 

〖雙溪寺楹聯(lián)〗

〖雙溪寺〗 雙溪寺位于九子泉東南僧家山,始建于1935年,昔日該寺以農(nóng)禪為主,四周充滿田園風(fēng)光。當(dāng)時陜西省安康縣雙溪寺吉通和尚來此進(jìn)香,慕其山色秀美,遂于1935年建此寺宇,創(chuàng)力華嚴(yán)道場,收徒講經(jīng),1943年住持僧凈禪,1945年住有僧尼。1957年毀于火災(zāi),后重建。雙溪寺背山面水,寺旁巖石下有“潔泉”,其泉水清澈照人,細(xì)流涓涓。雙溪水橫流寺前,滔滔汩汩注入青通大河。時而可聞水邊搗衣砧杵聲,大有“繼續(xù)寒砧斷續(xù)風(fēng)”的詩意。雙溪寺北側(cè)是新建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中央蓮臺上端坐著三尊貼金大佛。中坐者如來佛,左邊一尊為阿彌陀佛,右邊一尊為藥師佛。正面背后是海島觀音,大佛左側(cè)是普賢,右側(cè)是文殊。大殿兩側(cè)又各塑有九尊羅漢。整個殿堂,寶氣凝聚,煜然炫燦。出大雄寶殿,北上數(shù)階,可至大興肉身殿。大興和尚1918年學(xué)佛,曾在百歲宮數(shù)年,1958年來到九華后山雙溪寺度過了后半生。1958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七日圓寂,享年91歲。在世時給人治病有奇效,被人稱為地藏“三世”、“九華濟公”。

看破幻影,必然自在;

放下勞塵,果真逍遙。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雙溪寺

 

〖金剛寺楹聯(lián)〗

慈云遍布三千界;

法雨均沾萬億洲。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金剛寺

 

〖法華寺楹聯(lián)〗

雪繪千崖影;

日印萬溪光。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法華寺

中天玉樹參差出;

上壑朱霞次第封。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法華寺

蓬萊何須覓海上;

歲月最宜度山中。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法華寺

蹊路上宜防失足;

迷途中及早回頭。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法華寺

龍歸法座聽禪偈;

鶴傍松煙養(yǎng)道心。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法華寺

永駕慈航,普渡眾生出苦海;

森嚴(yán)戒律,精培僧侶證菩提。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法華寺

 

〖肉身寶殿楹聯(lián)〗

〖肉身寶殿〗 肉身寶殿古稱金地藏塔,又稱肉身殿。新羅國國王親族金喬覺卓錫于此,金地藏99歲圓寂后,兜羅手軟,金鎖骨鳴,顏面如生,僧徒為紀(jì)念他,用缸殯殮,建塔于寺西的神光嶺。塔分三級,前有八十四級石階。嶺頂建寺,名為肉身寶殿以護(hù)石塔,是九華山唯一一座塔殿建筑。歷代曾多次修葺,現(xiàn)存殿宇為清代光緒年間所修建。肉身殿高約五丈,方形,鐵瓦覆頂,殿內(nèi)鋪設(shè)漢白玉。佛龕上建木質(zhì)寶塔一座,七層八方,上置大小地藏菩薩像56尊,金碧輝煌。內(nèi)壁貼有赤金寫成的《地藏本愿經(jīng)》。塔的每層八面,皆設(shè)有佛龕,內(nèi)供地藏菩薩金色坐像。佛龕下建地下室。有三級石塔安置地藏肉身。1983年,肉身寶殿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

大千世界;

不二法門。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肉身寶殿

心同佛定香煙直;

目極天高海月升。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肉身寶殿

福被人物無窮盡;

慧同日月常瞻依。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肉身寶殿

圣賢豪杰名聲在;

富貴榮華皆是空。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肉身寶殿

誓度眾生離苦 越;

愿放慈光轉(zhuǎn)法 輪。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肉身寶殿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肉身寶殿金地藏塔北門

辭暹羅太子,為江左高僧;想當(dāng)年教演西文,心通南海,不知修到幾生,才落得四十里袈裟之地;

參大化無機,贊幽明盛世;看此日缽飛時雨,錫掛慈云,乃嘆德涵無量。群瞻有億萬載金肉真身。

——李鴻章題安徽省九華山肉身寶殿(37+37=74字)

(上聯(lián)“暹羅”,即今泰國;“袈裟”,指佛家。正聯(lián)“大化”,即教化;“元機”,亦稱玄機,指深奧難測之事理。)

 

〖地藏殿楹聯(lián)〗

執(zhí)杖持珠,遍游大地;

渡冥救世,普利九華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地藏殿

 

〖十王殿楹聯(lián)〗

〖十王殿〗 十王殿位于九華山九華街西神光嶺。十王殿是反映佛教因果輪回的地獄場所,里面眾克林列、酷刑惡吏,地獄慘景、恐怖陰森,木雕泥塑、栩栩如生。其建筑藝術(shù)也是精美獨到,堪稱一絕??上н@座大殿不幸于1972年毀于一場大火。20世紀(jì)80年代末經(jīng)過廣大佛教徒和海內(nèi)外僧俗幾年的共同努力,十王殿終于建成,并于1990年9月18日(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即是“地藏菩薩”金喬覺的成道日)舉行了落成典禮,同時,還鑄造了一尊高5.5米、重5噸的銅地藏佛像,安放在十王殿后殿正中,銅像以威武的獨角獸背上馱著一個金色的蓮花寶座,寶之上端坐著慈目安祥的地藏王菩薩。大殿內(nèi),幾抹陽光從天窗直射下來,照射著銅佛像和正唱香贊做佛事的眾僧,使得大殿更加莊嚴(yán)、隆重。

日月光分樓上鏡;

江山勢饒塔中龕。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金佛嶺頭飛寶錫;

閻羅身旁覓蓮花。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矍f嚴(yán),成無上道;

慈悲廣大,度有緣人。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善惡銘心頭,自能成佛;

生死置度外,也是參禪。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是是非非,不信來看因果;

真真假假,要知報在輪回。

——劉子蔭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天 道循環(huán),來者改惡從善;

法 輪回轉(zhuǎn),到此革面洗心。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位列五行,十殿閻君分善惡;

超凡三界,萬代陰主判是非。

——杜長濱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佛在心田,須息息以善惡分明為念;

神留腦海,思事事皆因果報應(yīng)所關(guān)。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王殿重開,無法無天到這里應(yīng)知回首;

善根永植,有朝有日過此處才可放心。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大殿落成,積善揚威,從此十王要賞罰;

佛光普照,修身養(yǎng)性,好憑三世證輪回。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大殿重興,十閻羅執(zhí)法如山,問來者居心何似;

崗樓屹立,老令官橫眉裂眥,過手下有罪難容。

——劉子蔭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百千方便救拔從生,諸佛共稱揚,擔(dān)荷如來殷情咐囑;

萬億毫光照臨勝地,九華垂圣跡,慈悲示現(xiàn)不壞金剛。

——趙樸初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用佛法慈悲,作懲勸教化,佛法實威靈,虔誠信佛休詆佛;

伏神道嚴(yán)明,現(xiàn)因果報應(yīng),神道難私徇,切莫求神才敬神。

——佚名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任憑汝無法無天、作歹為非,對此間劍樹刀山、油鍋炮烙,縱癡愚決不放過;

應(yīng)知我有懲有勸、既嚴(yán)也恕,倘能夠改惡從善、積德存仁,深懺悔自可寬容。

——牛尚思題安徽省九華山十王殿

補充一句: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zhuǎn)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