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丁 阿赫瑪托娃(俄) 甚至他死后也沒有回到 他古老的佛羅倫薩。 為了這個離去、并不曾回頭的人, 為了他我唱起這支歌。 火把,黑夜,最后的擁抱, 門檻之外,命運痛哭。 從地獄里他送給她以詛咒 而在天國里他也不能忘掉她。 但是赤足,身著贖罪衫, 手持一支燃著的燭火他不曾行走、 穿過他的佛羅倫薩——那為他深愛的, 不忠、卑下的,那為他所渴望的…… 讀后感:這是一首在藝術(shù)上充滿強烈的張力和情感上異常飽滿,乃至步入靈魂的深淵之詩。每次讀的時候,都會愈來愈深地體會得到其時阿赫瑪托娃憂傷、悲憤的心情,那種通過對大詩人但丁命運的書寫喻指作者對當時身處的俄羅斯復雜而又痛苦,時刻糾葛無以名狀的感情,那種從血液里漾動著的對祖國,時代和人民在精神上無法脫離的牽絆。如同但丁對佛羅倫薩的愛,在這短短的十二行里,詩人抒發(fā)了她對自己生身故土的愛?!盎鸢?,黑夜,最后的擁抱,/門檻之外,命運痛哭。……但是赤足,身著贖罪衫,/手持一支燃著的燭火他不曾行走、/穿過他的佛羅倫薩——那為他深愛的,/不忠、卑下的,那為他所渴望的……” 作者簡介:安娜、阿赫瑪托娃(1889——1966)。出生于奧德薩,早年就讀于基輔女子大學,1910年與詩人古米廖夫結(jié)婚,并加入“阿克梅”詩派。初期詩多為“室內(nèi)抒情詩”,以簡約、克制的形式袒露復雜的內(nèi)心矛盾,因為這種風格,被稱為“詩歌中的簡、奧斯汀”。十月革命被迫陷入沉默,潛心研究普希金,直到30年代中后期又開始創(chuàng)作,詩風愈加簡練、凝重,開始承擔起歷史賦予她的重量。布羅茨基稱她為“哀哭的繆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