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chuàng)]詩歌結(jié)構(gòu)技法——運用起興 [原創(chuàng)]詩歌結(jié)構(gòu)技法——運用起興](http://image100.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9/2221/80617471_1) 素心春劍
 
 詩歌結(jié)構(gòu)技法——運用起興                     王大可(可子可可子;王大可wdk)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三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源遠流長,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對于“興”,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道:“興,起也?!敝傅氖恰芭d”的本義,即起頭、發(fā)端的意思。而對于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之一的“興”,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在《詩集傳》中有過簡明通俗的詮釋:“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換句話說,“興”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因此“興”也可稱作“起興”。     起興的藝術(shù)手法,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放在詩歌的開頭,用來引起所詠之事(事物),既有開頭,也有啟發(fā)的意思。第二種是含有比喻的興。第三種是含有寄托的興。     第一種手法,引出所詠之事(事物):     先試看詩經(jīng)《國風·秦風·晨風》,全詩共三章,列出首章:     鴥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鴥(yù):鳥疾飛的樣子。晨風:即鹯(zhān)鳥,鷂鷹一類的猛禽。欽欽:憂而不忘之貌] 文意是:鹯鳥如箭疾飛行,飛入北邊茂密林。意中人兒未望見,憂心忡忡情難平。怎么辦呵怎么辦?你竟把我忘干凈!     飛鳥倦而知返,還會回到自己的窩里,而在外的人卻不想回家,把家遺忘??梢婇_頭兩句,與后四句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關(guān)聯(lián)。它僅僅作為發(fā)端,作用只是為了引出下文,使下文不給人以突兀的感覺。我們再往下看:       西北風刮得冷森森,     什么人留下出門人?     ********     日頭出來一點紅,     出門人兒誰心疼?     ********     月苗苗出來一點明,     出門人兒誰照應?     ********     雷聲大來雨點小,     出門人兒真心焦。     ********     青楊柳樹十八條川,     出門容易回家難。     ********     山羊綿羊五花羊,     何時會到本地方?       以上幾句摘自陜北民歌《信天游》。毫無疑問,每一節(jié)(兩句一節(jié))的第一句都與第二句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關(guān)聯(lián),是單純的借物起興手法。     詩歌的近親——歌詞也有使用起興手法的時候:       萬泉河水清又清,     我編斗笠送紅軍,     軍愛民來民擁軍,     軍民團結(jié)一家親。       這是經(jīng)典紅歌《萬泉河水清又清》的歌詞??床怀鍪拙洹叭f泉河水清又清” 與下面三句有邏輯和意義上的聯(lián)系,但作為起興,它卻起到了喚起情緒和調(diào)節(jié)韻律的作用。     第二種手法,含有比喻的興: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張九齡寫過一首名為《感遇·江南有丹橘》的詩作: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這首五言古詩語氣溫雅醇厚,看似贊頌丹橘,實則另有深意。的確,此詩不顯痕跡、不露圭角地既表達了詩人自己因正直而遭受排擠的悲憤之情,又期望朝廷再次啟用自己的意愿。起始兩句表面寫丹橘經(jīng)歷了嚴冬仍青蔥翠綠,實際上是詩人以橘樹來比喻自己堅貞、高尚的節(jié)操??梢娺@兩句是“比喻”,但又是引出下文的“起興”。所以這兩句可看成是“含有比喻的興”。     第三種手法,含有寄托的興:     不妨一讀蘇軾借物比興、托物詠人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三年時所作,被古今詩評家譽為詞中名篇。一二句寫月夜更深漏斷時的遠景。三四句是不常見的在詞(詩)“中間”的起興,引出了下闋的內(nèi)容。這兩句寫夜雖深,但“幽人”仍在獨自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單飛過天穹的凄清的大雁,既寫了人,也寫了鴻,把人的精神感情與鴻密切聯(lián)系了起來。下闋四句是對鴻的具體描寫,卻處處寫的是人的處境和心境:既吐露了處在逆境中的孤寂心情,又表白了自己的堅定態(tài)度。這是典型的“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前人認為的“寄托”。     我們再看一首繼承起興手法的新詩:       天上飄著些微云,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fā),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游。   啊!   燕子你說些什么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枯樹在冷風里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這是新文化運動先驅(qū)之一劉半農(nóng)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為中國早期的白話詩。作者除了創(chuàng)造并在詩中首次使用了女性第三人稱代詞“她”字外,還在詩中運用了“起興”手法。全詩四個詩節(jié)。每一節(jié)詩的前兩句均為借景物起興而引出后兩句的抒情。很明顯,客觀景物微云、微風、月光、海洋、水面落花、水底魚兒、枯樹和野火等,與“教我如何不想她”并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只是起到了引起情感、調(diào)節(jié)韻律的作用。                                                              2014.8.9于四川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