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丹的原文 內(nèi)功所傳,脈絡(luò)甚真。 前任后督,氣行滾滾。 井池雙穴,發(fā)勁循循。 千變?nèi)f化,不離乎本。 得其奧妙,方嘆無垠。 魚尾升氣,丹田練神。 氣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luò),次觀格式。 頭正而起,肩沉而順。 胸出而閉,背平而正。 足堅而穩(wěn),膝屈而伸。 襠深而藏,肋開而張。 氣調(diào)而勻,勁松而緊。 緩緩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 吸入呼出,勿使有聲。 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內(nèi)收丹田,氣之歸宿。 下收谷道,上提玉樓。 或立或坐,吸氣于喉。 以意送下,漸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齊張。 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 曰通曰透,曰穿曰貼。 曰松曰悍,曰合曰堅。 曰橫曰豎,辨之分明。 橫以豎濟(jì),豎以橫用。 五氣朝元,周而復(fù)始。 四肢元首,收納甚妙。 煉神練氣,返本還原。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頭足上下,交接如神。 靜生光芒,動則飛騰。 氣勝形隨,意勁神同。 乾坤: 頭項法乎乾,取其剛健純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鎮(zhèn)靜厚載。 凡一出手,先視虎口,前頜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氣來時,直達(dá)提氣穴,著力提住,由百會穴轉(zhuǎn)過昆侖,下明堂,貫兩目,其氣欲從鼻孔泄時,便吸入丹田。兩耳下各三寸六分,謂之項眼穴,用力向下截注,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兩外虎眼極力向內(nèi),兩內(nèi)虎眼極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兩蓋骨復(fù)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則涌泉之氣,自能從中透出矣。 巽兌: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順之意;襠胯要宜靠緊,須玩兌澤之情。 塌肩井穴,須將肩頂骨正直落下與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頂骨略低半寸,手腕直與肩齊,背骨遂極力貼住。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謂豎。右背則將左背之勁,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扇門穴, 故謂橫。兩勁并用不亂,元氣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順之意得矣。 襠胯要圓而緊,氣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兩胯極力按之,總以骨縫口相兌,外陰內(nèi)陽,忽忽相吞并為主。 艮震: 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動莫疑。 用力須以意出、以氣勝、以神足,則為合式,非出骨內(nèi)勁也。步高勁在于足,中步勁在于肋,下步勁在于背,自然之理也。 坎離: 坎離之卦,乃身內(nèi)之意也。以心腎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兩相既濟(jì),水火相交,真氣乃萃,精神漸長,聰明且開,豈但勁乎? 第四 《劍丹》的現(xiàn)代漢語譯文 內(nèi)丹功夫敘述的脈絡(luò)是非常真實的。 身體前面的任脈和身體后面的督脈,氣在其中象河流的水一樣滾滾而流。 肩井和曲池兩個穴位是連續(xù)不斷發(fā)勁的源泉。 千變?nèi)f化離不開根本。 知道其中的奧妙以后,你會感嘆功夫和世界沒有邊際。 魚尾是氣升起的關(guān)竅,丹田是練神的場所。(魚尾:有的丹書,叫虛危穴,有的敘述是會陰穴或長強(qiáng)、尾閭的位置,其說不一,大概位置都在兩腿的中間,象魚尾分叉的中間。) 氣沉到氣海中,靈光聚在前額的上前方。(海不是氣海穴,天心不是額中,在內(nèi)景功夫中確實可以體會?!段蛘嫫飞戏Q,海底早有牝龍吟,山頭月白藥苗新。) 既然知道了脈絡(luò),再講一下姿勢。 頭要正平抬起下頜微收,兩肩自然下垂。 挺胸但不要過分,背要正直平順。 兩腳抓地站穩(wěn),兩腿適當(dāng)微曲。 襠略微向后(屁股略微后翹),兩肋要開張。 呼吸要調(diào)到深長細(xì)勻,身體放松但要適度用力。 慢慢的練,功到自然成。 練的時候先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呼出,一呼一吸千萬不要憋氣。 呼吸不要出聲,以自己聽不見為準(zhǔn)。 先往復(fù)提起和放下(小腹和睪丸),隨著氣的一升一伏,把氣都收到丹田中。 其中提肛門和略微低頭是很關(guān)鍵的。 坐和站著都可以,把氣吸到咽喉,用意送到腳底。 丹田氣上升的時候有上升的道路,下降的時候有下降的地方,升的時候肋骨一起張開,下降的時候由俞口回到丹田。 明白練氣的竅門以后,再講一下用勁的方法。 勁有十種分別叫通、透、穿、貼、松、悍、合、堅、橫、豎。一定要分辨清楚。 橫必須以豎為基礎(chǔ),豎也只有和橫配合才能起作用。 五氣朝元(氣抱丹田)的時候,四肢和頭上的氣一塊回到丹田。一次一次,身體會感覺到很舒服。(有的丹書講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另外的意思,當(dāng)以別解) 練功夫就是為了鍛煉神和氣,回歸到精滿氣足的最初的最佳的狀態(tài)。 練功夫的時候有逆反的意思,作到天下地上的交合,水向上走,火向下著。(本來自然規(guī)律是天在上、地在下,水向低處流,火往高處著。) 頭上的氣和腳下的氣在中間合到一起發(fā)生神奇的變化。 靜的時候全身會生出光芒,動的時候動作迅捷象飛騰一般。(《悟真篇》上叫,近來透體金光現(xiàn),不與凡人語此規(guī)。) 氣發(fā)生變化的時候身體也會發(fā)生變化,意、勁、神用到一起自然會產(chǎn)生神奇的結(jié)果。(《佛經(jīng)》上稱練功夫以后身體變化為透出三十二相。) 以上詳細(xì)的敘述用勁的訣竅,下面講運氣的方法; 1,乾坤: 頭部比喻成八卦的乾卦,說的是它剛健純粹;把腿部比喻成八卦的坤卦,指的是它穩(wěn)健的支撐著身體。 練功伸手的時候,目視虎口,下頜微收,頭部用力正平抬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氣來的時候,直接到提氣穴(根據(jù)體會應(yīng)是夾脊、雙關(guān)。古歌云:夾脊雙關(guān)透頂門,修行之路此為尊)。此時著力提住。真氣自然會由百會穴轉(zhuǎn)過昆侖(頭頂),向下過明堂(眉頭),流向兩眼,當(dāng)真氣要從鼻孔流出的時候,便吸入丹田(此處所說的丹田應(yīng)是丹書中講的上丹田,即泥丸)。兩個耳朵的下方各三寸六分的地方,叫項眼穴,用力向下導(dǎo)引,穩(wěn)住周身全局,練的時間長了,自然會知道其中的奧妙。 邁步的時候,兩外虎眼(膝眼)向內(nèi)收,兩內(nèi)虎眼(大腿骨膝蓋內(nèi)側(cè)突出部位)向外掙,委中(腿彎)的大筋要伸直,兩膝蓋彎曲,勁用到一塊,全身的勁向外一扭,從中就會透出涌泉穴的氣。 2,巽兌: 松肩活背取的是八卦中巽卦的順的意思;兩腿夾緊體會的是八卦中兌卦的澤的意思。 塌肩井穴,須將肩頂骨正直落下與比肩骨(肩胛骨)相合,曲池穴(胳膊肘)比肩略低半寸,手腕伸直與肩平齊,背骨用力貼住。從肩井穴向下,自背骨直至足底,叫豎。右背將左背的勁,自骨底用意透到右背,最后送二個扇門穴(過去拳書中講手是兩扇門),叫橫。兩勁一塊用并且不亂,元氣就能升降自如。這就符合了巽卦中順的意思了。 兩腿和兩胯放松適當(dāng)用力夾緊。氣正直上行,不要向前導(dǎo)引,不要向后導(dǎo)引,兩胯用力按住它,總以骨縫口相接,外陰和內(nèi)陽,自然忽忽地和到一起。 3,艮震: 挺胸象艮卦中山的卦象;兩肋呼吸運動的時候就是震卦中動的概念。 用力須以意出、以氣勝、以神足,則為合式,非出骨內(nèi)勁也。站的高的時候或邁小步的時候勁在于腳上,適當(dāng)下蹲或邁大步的時候勁在兩肋,蹲到底再運動的時候勁在背上,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4,坎離: 坎和離兩卦,指的是身體的內(nèi)景的意思。以心為火的意思,腎為水的意思,水要向上升,火要向下降。 運動平衡,心腎相交(有的丹書稱心腎相交為小周天通的標(biāo)準(zhǔn)),真氣越來越旺盛,越來越有精神,人也變的聰明,脾氣變的開朗大方。練功夫的益處是多方面的,不單單是力量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