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座城市有每座城市的特色,每座城市有每座城市的靈魂…… 每座城市都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每座城市的歷史上都留下了名人的足跡…… 是的,閩東也不乏名人。從古至今,歷朝歷代,他們都閃耀著個性的光華。
近日,就有媒體發(fā)起關于閩東名人為家鄉(xiāng)代言的投票調查,最終選出了閩東9縣(市、區(qū))的這9位代言人,他們既有古代圣賢、文人義士,也有地方父母官,愛國將領……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是一部精神大書,都彰顯著閩東文化的光芒。 誰是你家鄉(xiāng)的代言人?快來看看吧! 蕉城代言人——黃鞠 黃鞠(567~?),號玄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后移居霍童石橋。官任隋朝諫議大夫。系隋隆公之子。時,隋煬帝貪逸暴政,造龍舟下?lián)P州看瓊花,工程龐大,百姓受殘。隆公進宮面諫,隋煬帝不聽,把隆公拘禁天牢。在牢中隆公囑咐兒子:“帝非明君,吾當盡職,爾等兄弟,應遣散他鄉(xiāng),以免后患無窮?!辈痪?,隆公于隋大業(yè)九年(613年)九月初九日遇害。 是年,黃鞠遵父命,攜眷屬入閩,避居寧德。先居都,后遷咸村(今屬周寧縣)。次年,與開發(fā)石橋的朱?!耙椎囟印?。從此,黃鞠立石橋,開童山,建霍地。當時霍童一片荒蕪,雜木叢生,良田少有,人民生活極其困難。黃鞠鑿龍腰、開水渠,并在霍童溪對岸鑿琵琶洞,引水灌溉東北過溪坂百頃田地。 黃鞠通地理,是當時的水利專家。為避免水、火災害發(fā)生,在石橋企頭下開鑿三湖,名曰“日、月、星”;在村尾堂門前開羅星湖;在故居門首開池兩個(即硯池、金魚池)。開壩引水經(jīng)村中而過,水轉九曲,流入田中。既防火患,又能利用村中三方水以肥田。至今石橋村水壩之水,就是從龍腰引入,灌溉良田百畝,而且利用水力開發(fā)七級水碓。 黃鞠把中原文化引進霍童,始創(chuàng)“二月燈節(jié)”。每年二月,迎龍燈、拉線獅、踏橇、敬酒,連續(xù)活動若干天。黃鞠和移遷咸村的朱福,還把河南方言融入當?shù)卣Z言。南起霍童,北至咸村,西達洪口,形成獨特的霍童方言。 福安代言人——薛令之 薛令之(683~756年),字君珍,號明月,唐福建道長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鄉(xiāng)廉村)人。高祖薛許曾任隋戶曹司理,父薛法超以文章名世。薛令之少聰穎好學,神龍二年(706年),北上長安應試高中成為福建第一個進士。開元中,授左補闕之職,與賀知章同為太子李亨侍講。時宰相李林甫擅權誤國,與李亨不睦,他備受排擠,只好“謝病東歸”?;剜l(xiāng)后隱居于靈谷草堂,窮研經(jīng)書、抱甕灌園,生活窘迫。唐玄宗聞其清貧,下詔用長溪的歲賦資助他,他從來都是酌量領取,不多拿。 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數(shù)月令之已卒,家赤貧。唐肅宗感念恩師的清廉,特敕封薛令之所居的村為“廉村”、溪為“廉溪”、嶺為“廉嶺”,以表彰他的一生清廉。從此一代廉臣薛令之的聲名,便代代相傳。 令之卒后,族人將他葬于福安二十一都泉涌山(今溪潭鄉(xiāng)溪北村附近)。墓前原建有清風亭,后荒廢。他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補闕集》,今已無存?!度圃姟肪矶偈鍍H收錄其《自悼》和《靈巖寺》二詩。 福鼎代言人——陳桷 陳桷(1091~1154年),原名緯,字季壬,號存隆。生于浙江平陽蒲門廈材村(今蒼南蒲城),中年罷職期間,為避秦檜迫害,遷福建長溪縣二十四都(今福鼎縣管陽鎮(zhèn))。 政和二年(1112年)殿試中探花,授文林郎。后歷任冀州兵曹參軍、太學正博士、秘書省校書郎、尚書虞部員外郎。宣和七年(1125年),任禮部侍郎。徽宗命他伴送金使者,行至邊界,陳桷見金兵列陣虎視中原,返回途中,遂向燕帥蔡靖陳述所見,希望其加強防備。蔡靖卻怒道:“怎么有這種事,將傳話的人抓來斬首!”陳榭憤而回朝。為避災禍,他請求外放,遂被調任福建提刑。 靖康元年(1126年),福州駐軍發(fā)生兵變。陳桷進入亂兵之中,曉以禍福,力挫其焰,并追殺肇事首領20余人,終平息此亂。 紹興四年(1134年),陳桷調任起居舍人。上奏:“當今講治道之本,應修政事以抵御示敵國,不應當以小事動圣慮”;“今刺史、縣令滿天下,不能皆得人”,宜應“選監(jiān)司,重其權,久其任”,并陳攻守二策,強調欲收復失地,“在于得人心,修軍政”。紹興六年,調任浙西路提刑,倡導革除時弊:“乞置鄉(xiāng)縣三老,以厚風俗”、“重侈糜之禁”等。 紹興十一年,升禮部侍郎。翌年,奉詔與太常寺討論典制,因與秦檜不和,被罷官放逐。紹興十五年,陳桷復任襄陽知府、京西南路安撫使。當時襄、漢兩地遭“兵燹”,苛捐雜稅繁重,民不聊生。他據(jù)實陳奏,百姓負擔得以減輕。不久,漢江泛濫,他“親自率領兵民筑堤岸,平水患”。由于長期奔波,積勞成疾,陳桷遂請求改任秘閣修撰。紹興二十四年,奉調廣州,充廣南東路經(jīng)略安撫使,于赴任途中病逝。生前著有《無相居士文集》。宋史有傳。 霞浦代言人——靈佑禪師 靈佑(771~853年),俗姓趙,唐代長溪縣(今霞浦縣)人,唐大歷六年(771年)出生,中國佛教禪宗五宗之一的溈仰宗的創(chuàng)始人。14歲時,靈祐依法常律師出家于長溪縣建善寺(在今霞浦)。后在浙江杭州龍興寺剃發(fā)受戒,并在寺中廣究大小乘經(jīng)律。貞元九年(793年),云游江西,參謁高僧百丈懷海,懷海見他生性穎悟,學佛心專,允其留在身邊。從此,靈祐成為參加學佛者的首領,后來又被選為所居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百丈山寺的典座。 元和初年(806年),懷海派靈佑去湖南大溈山進行禪宗的開辟工作。公昌五年(845年),武宗李炎“毀寺逐僧”,靈祜遣散僧眾自己化裝為農民隱藏民間。大中初年(847年),宣宗李忱恢復佛教活動,靈佑迎回重整溈山寺宇,賜名同慶寺。從此溈山禪風大振,僧眾增至1500多人。靈佑按照《百丈清規(guī)》組織寺僧學習禪學,并從禪宗理論基礎上總結出一套接引方式,培養(yǎng)出仰山慧寂和香嚴智閑等能為其法嗣的僧徒40余人。大中七年(852年)正月初九,圓寂,享年83歲,敕謚“大圓禪師”,著有《溈山警策》、《潭洲溈山靈佑禪師語錄》各一卷。 古田代言人——陳靖姑 人都說:“莆田有媽祖,古田有靖姑?!眿屪?林默娘)和陳靖姑都是令人敬仰的奇女子,民間傳說中的巾幗英雄。她們生前做過許多濟世救人的善事;她們逝世后,一個成了海上保護神,一個成了婦幼保護神。 陳靖姑(905~928年),這位人們心目中的傳奇式的女英雄,據(jù)說生于唐哀帝天佑二年、卒于五代后唐天成三年,享年僅二十四歲(虛歲)。她的娘家在福州倉山的下渡,但她的婆家在古田(丈夫劉杞是古田人)。陳靖姑年少時曾經(jīng)到閭山學道教法術,相傳能降妖伏魔,扶危濟難。24歲那年福建遭遇大旱,民不聊生,為拯救百姓,毅然脫胎祈雨,并力斬蛇精,最后天降甘霖,陳靖姑卻力盡而亡。當?shù)厝嗣窀心铌惥腹玫亩鞯?,建造臨水宮紀念她。直到今天倉山還保留陳靖姑出生地、龍?zhí)督瞧碛晏幍榷嗵庍z跡。陳靖姑信俗文化影響廣泛,涵蓋歷史、宗教、民俗、文藝、社會、人文等諸多領域。 屏南代言人——甘國寶 甘國寶(1709~1776年),字繼趙,號和庵,祖居古田縣二十二都(今屏南縣漈下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出生于古田縣二十六都(今屏南縣小梨洋村)。自幼好武術,尤擅射箭??滴跷迨哪?,舉家遷往古田縣長嶺村。雍正四年(1726年),復遷居福州文儒坊。雍正七年(1729年),中武舉。雍正十一年,中武進士,授御前侍衛(wèi)。乾隆三年(1738年),領侍衛(wèi)內大臣。旋任廣東右翼鎮(zhèn)標中軍游擊、參將。乾隆十六年,授湖廣洞庭協(xié)副將。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相繼出任貴州威寧、江南蘇松、浙江溫州、閩粵、南粵等地總兵。南粵任內,時值歲歉,國寶捐俸購谷物以濟軍民。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任臺灣掛印總兵,嚴疆界,謹斥侯,制總巡、分巡、輪巡會哨諸法,時刻防范來犯之敵;同時深入民間,熟悉風土民情,教臺民明禮義,勤耕種,搞好民族團結,從而穩(wěn)定臺灣局勢,使“兵安其伍,民安其業(yè)”。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擢升為福建水師提督,誥授榮祿大夫。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權充云南開化總兵。當時緬甸萌生叛清之念,期奉命制伏。 乾隆三十年,任廣東雷瓊總兵,平息黎民起事后,改任臺灣總兵。當時臺灣六斗門常有海盜出沒,甘國寶率兵嚴加巡防,緝捕盜首,繩之以法。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升任廣東提督。任上值惠州水災,米價昂貴,他設廠施粥,勸導富戶開倉平糶,賑濟饑民。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福建陸路提督,兼閩閱操大臣。他致力海防,熱心公益。先后倡修古田湯壽橋、朝天橋,廈門天后宮,泉州元廟觀。 乾隆四十一年,出巡福建八府,途經(jīng)泉州府邸,忽染重病,醫(yī)治無效而逝。葬于福州北關外貓頭山。六營十郡將校思慕其恩,臺灣百姓敬仰其政績,均建祠設祀。 周寧代言人——魏敬中 魏敬中(1778~1860年),又名建中,字治原,號和齋,一號和宇。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生于寧德縣東洋里樟源村(今周寧縣樟源村)。11歲即能吟詩屬文。稍長,博覽經(jīng)史典籍,為文跌宕有奇氣,時人目為奇才。福寧知府秋濤很器重他,常延至府中同進膳。 嘉慶六年(1801年),考選拔貢,為本科鄉(xiāng)試經(jīng)魁。翌年春,赴京應試未中,回閩主講松溪湛盧書院和政和星溪書院。后又7次赴京應試,屢挫不餒。嘉慶二十四年,終中進士,殿試獲二甲第六名。未幾,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授編修,任國史館總纂。不久,因母喪返鄉(xiāng)。服喪期間,曾主講于寧德蓮峰書院。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受囑托重纂陳壽祺主纂的《福建通志》。其接任總纂后,處于紛爭夾縫中,十分為難。翌年,他受聘任浦城鳳池書院山長。他一邊嘔心瀝血執(zhí)教,一邊采取折衷的辦法修訂志稿。終道光十九年(1839年)完成總纂《福建通志》的任務,平息陳、梁兩派的紛爭,使該《志》最后定稿。在此后的十年間,敬中仍執(zhí)教于鳳池書院。在長期的教學中,他教績蜚然,深受擁戴。咸豐十年(1860年),敬中病逝,葬于福州西關外文山。 壽寧代言人——馮夢龍 馮夢龍(1574~1646年)字猶龍、子猶,別號墨憨子,明萬歷二年(1574年)生于蘇州府長洲縣,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崇禎七年(1634年)任壽寧知縣。任上“政簡刑清,首尚文學,遇民以恩,待士有禮”。他不顧年事已高,克服語言不通的困難,走村串巷,深入考察壽寧的自然條件、風土民情、經(jīng)濟文化、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情況,修撰《壽寧待志》,為后人提供很有價值的地方史料。 明代,在壽寧民間,信巫不信醫(yī),重男輕女,生女則溺之。對此,他出示禁溺女嬰文告,對收養(yǎng)棄女嬰的賞銀三錢,自此溺女之風頓息。他捐俸施藥,使民稍知就醫(yī)。他審案認真,善于辨疑析難。對姜廷盛自砍其弟誣告劉世童一案,躬往密訪,“遍詢父老兒童”和被害者的親姨及目擊者,終破疑案。 夢龍興文重教,力糾科場積弊。壽寧縣學堂在明嘉靖間遭倭寇破壞,夢龍捐俸興工修繕。還“立月課”,以自編的《四書指月》為教材,“親為講解”。他在壽寧為宦4年,抱著“以勤補拙,以慈輔嚴,以廉代匱,做一分亦是一分功業(yè),寬一分亦是一分恩惠”的態(tài)度,修縣倉、立樵樓、筑城墻、復東壩,輕徭薄賦、捐俸除虎、訓練兵壯等,為地方辦一些實事,深受士民愛戴。 崇禎十一年(1638年)離任返鄉(xiāng)。清順治三年(1646年)逝世。 柘榮代言人——游樸 游樸(1526~1599年),字太初,號少澗。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洋(今柘榮縣)黃柏鄉(xiāng)。至隆慶元年(1567年)中舉人,萬歷二年(1574年)中進士。 游樸為官廉潔愛民,辦理冤獄不滯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任大理寺評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實授左寺正等職期間,對各地上報的大小獄詞,細心研審,多所平反。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時,奉敕恤刑浙江,認真清理積案。觀其讞牘者,莫不認為是中興奏疏第一,法界奉為楷模。任湖廣布政使司右參知期間,荊門州巨豪李天榮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賦,士民受害。游樸將天榮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獄,宣布天榮罪狀,判他死刑。天榮黨羽到處造謠煽惑,攻擊報復,致使游樸被迫辭職。游樸辭官歸里后,與弟游詔白首同居,共敘天倫之樂。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謝世,葬于柘城西郊曲瑤下(今柘榮一中大門右側)。崇禎九年(1613年),福寧州人把他列入鄉(xiāng)賢祠從祀。 請記住他們,他們代表著閩東這方水土,成為了閩東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難以割舍的部分,是閩東足以自傲的資本。
|
|
|